中西方文学差异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407463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文学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西方文学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西方文学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西方文学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西方文学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学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文学差异(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北电力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姓名专业班级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起止时间地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指导教师签名: 华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Differences in Western Literature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人教育学院年 月 日(不填) 摘 要中西方文学作为世界文论的两大系统,具有不同的生长机制和发生根基。观念和形态也有不同的发展态势,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文学语境和历史情景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以“抒情”尾注,主要用来表现社会和个体的情感,属于审美论的范畴。在我国西方文学观念中,“模仿论

2、”统治了欧洲西方思想的两千年,这种认知属于“认识论”,西方主要将文学当作知识。本文从历史、环境,文化,人文等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进而对中西方文学进行差异的解读。关键词:中西、文学、差异目 录绪论1第一章.中西方文学起源和发展2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2第二节 西方文学的祈愿和发展2第二章.中西方文学和新观念不同3第一节 中国文学核心观念抒情为主3第二节 西方文学核心挂念摹仿为主4第三章.不同题材下的中西方文学差异5第一节 “女性文学”中的中西方文学差异6第1条. “女性文学”西方注重平等6第2条“女性文学”中国文学注重“随性”6第二节 “儿童文学”下的中西方文学差异7第1条. 中

3、西儿童文学教育价值观不同7第2条. 中西儿童文学创作思路不同7第3条. 中西儿童文学情感元素不同8第4条中西儿童文学对“人”本位认识的不同8第5条. 中西儿童文学出发点、侧重点不同8第6条中西儿童文学主人公形象不同9结论10参考文献11绪 论全国高校自新时期以来所编写的文学概论之类的书目已经达到了300多种。在反复编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惊艳,但也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将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融合,进而想要构建一种专题体系。但这种融合并不符合文学的特质。其中中国文学师历代文化的产物,西方文学是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物,在历史的积淀过程中,他们有很强的差异性,要想将它们强行租

4、借在一起,就未免有一些不合常理。由此对于当前中西方文学的研究,都无法避免中西方文学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离不开对历史语境的探讨。由此对于中西文学的差异看待成为必要。唯有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再现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从多个方面进行比对,分析中西方文学茶艺,才能彻底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对于后期文学的编纂会起到很好的参照作用。第一章 中西方文学起源和发展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文学包含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中国文学主要是以汉族文学为主的综合性文学,几千年的历史下,构建了民族自己的特色,文化理念和思想。中国古代文论深受华夏古典文化的影响。“文学”一词最早建于论语中,自古以来,中

5、国文学以韵文为发展方向,其中抒情诗发展更为广阔,歌颂友情,描绘自然景物尤其的突出。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导致不同民族都拥有不同的发展史,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都是文学瑰宝,进而为我国文学铸就了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感。尽管在我国古代,叙事诗并不发达,但是也有很多演变而来的作品,其中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都是著名代表。诗歌是我国文学的最早艺术形式,到春秋时期产生了楚辞,其中诗经和离骚为代表作品。后期又出现了乐府。持续到我国清代,留下了大量诗词,在中国文学下书写了厚重的一笔。倘若对思想、宗教、历史等文章忽视不计,那么中国文学的散文在唐朝期间得以兴盛,直到西欧文明影响下小说诞生期,散文

6、都长久存在,散文也被称为姘文。我国建国之后,拥有了大量的阿谀奉承的作家诞生,由此产生了这一时期大量的文学垃圾,导致社会腐朽的思想侵入到中国各个角落,文学的指示功能逐渐丧失。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文学以恢复。中国文学除了独特的汉语言特征外,遇有受到传统的思想支配,导致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诗文主要以教化为主要功用,文学内容也注重伦理道德和政治主题,文学被长期当作说教的方式,从民生到官宦,从战争到兴亡,从人生到纲常这都成为中国文学最容易表现的题材。除此之外,中国文学的中和之美,大豆将就思想含蓄,文学艺术表现方面来看,主要分为再现和表现。诗经主要为再现学派,中国戏剧则是表现学派。中国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

7、,中国文学讲究“物我合一”,西方文学讲究“主客两待”,在中国文学世界观众,文学四要素的“世界“并非社会生活,也并非纯粹的自然。而是在人和自然下的神秘底蕴,是一种精神文化需求。在中国文学中,所说的“文”是一种杂文。由此,在我国文学理论中,世界和所撰写的文学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中国文学追求 “观象”、“立象”,进而实现文学意境的产生。这是中国文学最大的特色,也是最独特的表现。第二节 西方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西方文学起源于古希腊。在古希腊历史时期前夕,主要为海德格尔的“大艺术”(the great art)时期。具有显著的历史特性,其中知与行、技与艺、真与美并未分清。伴随历史的逐渐发展,最终将诗歌

8、从“技艺”中拔离而出。这种主客两待的思路成为践行、认知、人与自然的分化的开端,最终将艺术和美进行分离。正是这种主客分离的认知逐渐实现实体性思想的分配,当时的古希腊人创造了艺术模仿论,这一理论主要来自于“技艺”,是从中不断演变,分离出来的。由此,在西方文学中说到“摹仿”,必然预设“原本摹仿”的二元关系。亚里士多德则将这种摹仿学说应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之中,最终开创了“文学摹仿说”,伴随其后古典主义的迅速发展,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的“文学摹仿说”也迅速扩展到整个欧洲,成为西方文论的主要范式。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学开始逐渐走出古希腊时代的杂糅性特征,开始向“自律性”转变。可以说,这种转变过程师社会不断进步

9、的产物。在欧洲人的字典中,“文学”指的是博学,它的含义为诉诸于文字的知识。自“自律性的出现,”文学最终摆脱了原本实用功利的禁锢。这一时期的思想还局限于文艺复兴认识型(福柯所说),西方人民根据各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他们组合、归序起来,由此产生了“镜子说”,这一学派主张对象的相似和文学的再现。对于主体的描述主要集中与表象,使得表象可以最终表现主体。欧洲文学伴随“主体性”思想得到改变。从18世纪到19世纪以唯美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为代表的“文学再现”登上了西方文学的舞台。倘若说,西方文论和美学是和古希腊相生相伴的,那在近代西方国家中,已经不再作为“实体性”,产生了自我意识。不仅

10、实现了艺术的自律,还将“艺术场域”从中独立出来。作为这个时期的鲜明特点,他对社会进行分化,从法律到教育、宗教、经济、政治都进行独立自治。伴随这一理念的提出,西方文学理论制度得以填充,开始逐渐地建构起来,并最终摆脱了原本的简单形态。西方文学伴随“浪漫主义”得以提升,浪漫主义让人们开始关注自我,表现自我的情感,非理性的直觉,和无意识,崇拜的本能,从而将一直影响西方文学的“文学再现”观得到有外向内的转变,诸多文论的思潮也正在得以改变。19世纪“现实主义”将人们对于文学的人质提升到“现象本质”的过程中,他认为透过摹仿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用来表现生活,进而产生了文学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论。第二章 中

11、西方文学核心观念不同在对中西方文学差异的探讨过程中,一般人认为中国文学注重表现,西方文学注重再现。这种说法比较浅显。中西方文学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节 中国文学核心观念抒情为主中国文学诗经自开篇开始几乎全部都为抒情诗,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抒情为主的特性。尚书中曾经写到“诗言志,歌永言”。究表明诗歌要注重情感,不论社会情感还是个体情感,在文学观念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我国文学概念提出之时,中国文学就注重抒情,没有过多的理性增添其中,魏晋时期人们的“物以情关的思想得到了很好地发挥,中国情感在当时也拥有了全新的理论阐释,进而强调了当时的文学作品注重抒情。这个时期的情在礼记中记载: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12、。也就是情就是人本身的情感,如何将情感的转变附加到文学中这是中国文学锁住中的,也是一直以来试图解决的难题。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反复提到的“情观”和“物感”,其实就是抒情,其中的“物感”指地是“应物斯感”是针对一个物件产生自己的感想,其实也是抒情。由于人本身具有七情,导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先有七情,后有物感,他所强调的对象并非是“物”,而是“感”。文心雕龙中也曾经提出“物以情观”“情以物兴”的观念,表明当初的文学注重有感而发。直到魏晋时期,以陶渊明为主的田园诗兴起,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表明了使人自己的观念,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但也有一部分人下厨了“为情而造文”的社

13、会性文章。直到盛唐时期,个体性抒情和社会性抒情得到了全面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化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在这个时期,尽管也有抒发个人情怀,也有抒发社会情怀,但大部分都是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社会性的问题,尽管这一时期产生了叙事性作品,但依旧不能撼动抒情的主体地位。到中国古代后期,小说、戏曲大量出现,从表面来看似乎从抒情转向了叙事,但是在我国的明清两代,抒情依旧是我国的正统,在戏曲作品中,依旧将抒情作为主线,以明代汤显祖为例,他的所有作品都有一个核心情。他的情主要为不满意现实“法”的限制,也不满意宋明理学。由此,他将这种个人情怀添加到作品之中,今儿抒发自己追求“有情之天下”的宏图伟业。这个时期的董解元也

14、注重情感,但他们二者的抒情还是有所不同,尽管从表面来看,他们全部都是在叙事,但却是借助叙事来表达情感。尤其到清朝小说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红楼梦水浒传都有这样的特点。通过中国文学发展过程梳理可知,中国文学注重抒情,尽管在我国文学中也有历史知识,但却始终以一种生命情感的姿态存活在世间。尽管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部分的摹仿,但一直以来,抒情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始终坚实“物以情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由此中国文学的核心观点为情感的评价,和理性无关。第二节 西方文学核心观念摹仿为主西方文学注重知识,自文学产生之时,在我国西方就产生了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西方文学将文学当做摹仿。早在公元前500年,就有人曾经提出了艺术摹仿自然的学说,但直到后期柏拉图的出现,奠定了摹仿论的基础。摹仿占据了西方2000多年的生活,在理论的变迁过程中,伴随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同的主义都伴随摹仿的理念,可以说摹仿在西方文学观念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有不少的文学研究家认为在西方文学中,摹仿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为:德里达。德里达认为在西方文学和美学中摹仿都占据根本地位,文学将自然当作摹仿对象,自然作为深的作品,是一种理性的产物,在西方中这种摹仿论也伴随理性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