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昉诗学思想影响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394062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昉诗学思想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任昉诗学思想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任昉诗学思想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任昉诗学思想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任昉诗学思想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任昉诗学思想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昉诗学思想影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任昉诗学思想及其影响初探摘 要:从任昉的诗歌创作来看,任昉的诗学思想既不隶属于以裴子野为代表的古体派,亦不归类于以萧子显为代表的“新变”派,而是于袭古中有新变,于新变中有继承。任昉的诗歌思想和创作实践在齐末、梁初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使得时人纷纷以其诗作为准的,着力效仿,而且对萧统文学集团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任昉;诗学思想;萧统文学集团任昉不仅是齐、梁时期著名的“笔”体文大家,在诗歌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中品,并赞其“拓体渊雅,得国士之风”。任昉流传下来的诗歌虽然不多,但从中可窥见其独特的诗学思想。本文拟从任昉的诗歌创作入手,并联系当时的诗坛状况,考察任昉的诗学

2、思想及其影响。从任昉的创作实践来看,最能反映其诗学思想的,莫过于他对使事用典的态度。一方面,任昉大量运用成词事典,表现出宗经、征圣的文学思想;而另一方面,任昉又“竞须新事”,表现出力求“新变”的文学立场。“竞须新事”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肯定了任昉作诗用事的倾向;第二,指出任昉用事的特点:喜用“新事”。“新事”与“故实”相对应,古人作诗讲究用先秦两汉之故实,任昉却大反其道,竞用新词。对于博学的任昉来说,新事旧典无不娴熟,他之所以竞用新事,表明他在当时袭古与新变文艺思潮中的态度和立场。对于任昉的事类诗,以裴子野为代表的古体派相当不认可,他不满意“学者以博依为急务,谓章句为专鲁。淫文破典,婓而为功”

3、1的创作倾向,认为这是“摈古竞今”、片面讲求艺术技巧而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而积极鼓吹文学“新变”的萧子显,对任昉的“事类诗”亦评价不高,他将当时的文章归为三类,其中一类是“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唯睹事例,顿失清采。”2萧子显虽托名晋代的傅咸、应璩,但实指却为同时代的任昉。分别代表复古和新变文学观的裴子野和萧子显都不大认可任昉的诗歌创作倾向,这无疑透露出一些讯息:任昉的诗学思想既不隶属于古体派,亦不归类于新体派,而是于新变中有继承,于袭古中有新变,如果非要以派别来名之的话,不妨称之为折衷派。萧华荣先生认为:“南北朝时期古今文体之争的实

4、质,是传统的儒家文学观与新的文学思潮的斗争。”3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任昉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思想亦当为其深厚的儒家思想根砥的反映,儒家凡事讲究中和之美,任昉的诗作也力求文质彬彬的审美境界。可见,于继承中力求新变、“宗经”而不泥古是任昉主要的诗学思想。表现在创作中,则大量隶事用典,并且竞须新事。任昉的这种思想和做派在齐末、梁初文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时间人们竞相效仿,纷纷以任昉诗作为准的。以下几则资料记载了当时的情形: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钟嵘诗品?序)(昉)晚节爱好既笃,文亦遒变。善诠事理,拓体渊雅,得国士之风,故

5、擢居中品。但昉既博物,动辄用事,所以诗不得奇。少年士子,效其如此,弊矣。(钟嵘诗品)(昉)晚节转好著诗,欲以倾沈,用事过多,属辞不得流便,自而都下士子慕之,转为穿凿,于是有才尽之谈矣。(南史?任昉传)从以上记载可知,尽管南史的作者李延寿、诗品的作者钟嵘并不赞成任昉使事用典的创作实践,但同时都无可避免地记载了这么一个不争的史实:任昉的诗作掀起了一股社会风潮,士子学人纷纷效仿任昉的作诗方式,使事用典蔚然成风。事实上,任昉在创作上隶事用典亦是时代环境使然。由史料来看,齐末梁初的君臣都以博物博事相炫,从梁武帝萧衍与大臣在隶事上的争胜事例即可窥其一斑: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

6、悦,加其赏赉。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磬,帝试呼问(刘)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座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此恶之,不复引见。(南史?刘峻传)(沈)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半寸,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约)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至。(梁书?沈约传)至高无上的皇帝竟然与臣下计较用事的多寡,充分反映出当时重博学的时代风气。任昉的好朋友王僧孺作诗也浸染此风,梁书本传称“其文丽异,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世重其富。”时人对使用新事者青眼相加,也反映出以任昉为代表的隶事派已经得到时人的认可,并已成为引领审美风尚的创作潮流。接

7、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任昉的诗学思想对萧统文学集团是否有影响、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首先来考察任昉与萧统的关系。天监元年,萧统被立为皇太子,武帝为其拜东宫官署,一时竟陵八友等名流时选皆入主东宫。任昉儒雅深沉,老成持重,深得梁武喜爱,在任昉现存的文集中,有三篇系为萧统所作,分别是为昭明太子答何胤书、为昭明太子答刘居士诗、为皇太子求一日一入朝表,从而说明“乐为近臣”4的任昉与萧统也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作为父辈的人,任昉也必定对皇子的成长倾注了心血,史载萧统“性仁孝”,“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5具有非常浓厚的儒家思想根砥,这与任昉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天监初年,竟陵八友的诗风依然承袭着

8、建武年间变化了的古诗脉络,而任昉此时诗歌创作势头正劲,且富有号召力,这多少会对年幼的太子产生一些影响。接着来考察任昉与昭明太子文学集团的关系。史载昭明喜爱文学,擅长创作,年长以后召集文学之士,组织文学集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以下两则资料记载了昭明招揽的才学之士:时昭明太子好士爱文,孝绰与陈郡殷芸、吴郡陆倕、琅琊王筠、彭城到洽等,同见宾礼。太子起乐贤堂,乃使画工先图孝绰。(梁书?刘孝绰传)(王筠)累迁太子冼马、中舍人,并掌东宫管记。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持筠袖抚孝

9、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梁书?王筠传)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昭明赏接的才俊之士有殷芸、陆倕、到洽、刘孝绰等,而这些人都是任昉栽培和提携过的才俊,当年他们曾相聚兰台,切磋文艺,有着相近的文学思想。即以深得昭明喜爱的刘孝绰为例,他未入主东宫时已深为任昉赏爱,虽然他后来的诗风发生了变化,但于天监十四年前创作的诗文多以长篇为主,如太子洑落日望水诗、答何记室诗、上虞乡亭观涛津渚学潘安仁河阳县诗、酬陆长史倕诗等都是古体长篇,与任昉诗风甚为相近。这说明任昉与萧统文学集团成员的关系也很密切,其诗学思想对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任昉的诗学思想究竟对昭明文学集团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这

10、并不是一个能够量化的问题。仅从学界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至少从两个方面可看出端倪。第一,昭明的文学思想和任昉是比较接近的。昭明太子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有一段话:“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6对此,胡大雷先生分析说,昭明提出在“典”与“丽”之间找一个适当的尺度,“这实质上是追求一种既保有传统又追求变化的文风。”7这表明昭明太子的文学思想和任昉于袭古中力求新变的思想是接近的。第二,昭明文选的选文亦体现出对任昉文学思想的肯定。首先从文选对诗的收录情况来看,根据傅刚先生的统计数字8,共收155位诗人,339首诗歌,将其按年代排序

11、为:汉代7人,34首;建安7人,58首;正始3人,25首;西晋24人,126首;东晋4人,10首;宋11人,105首;齐3人,24首;梁6人,53首。从这个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文选收录西晋诗歌最多,刘宋次之,建安排第三,这反映出萧统文学集团注重古诗的文学思想。再根据作家入选作品的数量并各自所占类别的多少来考察,仍然依据傅刚先生的统计资料,前十名排序为:(1)陆机、(2)谢灵运、(3)曹植、(4)颜延之、(5)鲍照、(6)潘岳、左思、(7)谢脁、(8)王粲、(9)沈约、(10)陶渊明。其中,代表永明文学思想的沈约和谢脁被分别排列在第九位和第七位,这表明以萧统为代表的文学集团对新体诗并不是很欣赏的。

12、又从文选收录文的情况来看,任昉的文被收录17篇,占九个类别,位居文选榜首,其中令、启、墓志、行状四个类别为昉独占,而沈约的文仅收录4篇,不能望昉之项背。再来对比沈诗在诗歌类别中的排名,从入选的数量来看,沈诗收录13篇,排名第八位,不及任昉在文类中居第一的地位。由以上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萧统对任昉的作品青睐有加,如果拿沈约与任昉作比的话,任昉较沈约更能受到萧统文学集团的重视,这也说明任昉对萧统文学集团的影响已远在沈约之上。罗宗强先生曾经倡言:“离开了对文学创作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倾向,仅只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对于文学思想史来说,至少是不完全的。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不完全,有时甚至是不确切的

13、。”9通过对任昉的诗歌创作来分析其诗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能深化对任昉诗歌的研究。参考文献:1(梁)裴子野.雕虫论m.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新1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324.2(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1972,(1):908.3萧华荣.论南北朝时期的古今文体之争a.古典文学论丛(第四辑)c.济南:齐鲁书社,1986,(2):342.4(明)张燮.重纂任中丞集引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0):59.5(唐)姚思廉.梁书?昭明太子传(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1973,(5):165.6(清)严可

14、君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第1版)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3064.7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第1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154.8傅刚.试论梁代天监、普通年间文学思想与创作j.文学遗产,1998,(5):26-27.9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3.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