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376959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构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 陈海燕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在经济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针对该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既是当前经济发展之现实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指出了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在经济学视角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关键词:经济学; 和谐社会; 构建 社会和谐是一个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运动、发展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一直渴望和不断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和极力争取达到的崇高目标,构建和谐社会

2、是这个时代我们国家的主旋律。经济学家一般从两个层面研究社会和谐:一个是从社会和谐的经济基础或现实生产关系出发来研究;另一个是从具体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层面来研究,其中最主要的关系是: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 经济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经济学是研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选择的科学,因此,经济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社会,也就是有效率的经济社会,一个稀缺不断被缓减的社会,这要求我们不断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也就是要把经济增长和发展放在第一位。这要求我们持续地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人力资本、进行管理创新等扩大再生产的活动。其次是一个资源被合理分配的社会。也就是,在生

3、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等领域实现等价交换、按贡献分配,在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合理分配既有的资源。 自亚当斯密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都在研究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其基本观点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不仅增进了自己的福利,而且增进了公共福利,并且,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是资源配置帕累托有效的。帕累托有效是衡量一个社会资源配置的,不涉及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也可能是帕累托有效的,因此,仅满足帕累托有效,还不能保证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理解人与人在收入和财富分配上的和谐,须界定“严格公平配置”概念。要界定“严格公平配置”概念,首

4、先要界定经济学中“嫉妒”的定义。如果与自己所处的状态相比,经济主体A严格偏好于另外一个经济主体B所处的状态,那么就称A嫉妒B。如果在一种资源配置下没有一个经济主体嫉妒任何其他经济主体,则称该资源配置是公平的。“严格公平配置”是一个比“公平配置”更强的概念,它是指在该配置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不能通过与任何自己所不隶属集团中的成员进行交换,而获得严格的福利改进。从“公平配置”和“严格公平配置”的定义可知,严格公平配置一定是公平配置,但反之并不一定成立。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严格公平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2 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2.1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如果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

6、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2 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就会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来实现对存量的重新划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

7、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快速发展的数字指标掩盖了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影响着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如:局部地区形成的以GDP为中心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量资源被掠夺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经济增长和质量的不和谐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表现在资源消耗与浪费严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改造自然,

8、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科学的、有远见的开发利用自然,而不是盲目的、鼠目寸光的将自然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对象。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的有序、稳定与和谐为人的生活劳动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违背社会规律,按主观意识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3 经济学视角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3.1 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让市场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3.1.1 完善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正式制度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和谐经

9、济。作为市场经济下的各个主体,是摆脱了行政依附的、能够为自己的各种选择负责的、相对独立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靠法律法规引导、促进、规范、保护与制约的。因此各种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正式制度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基础。3.1.2 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各种道德、意识形态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同时还是一种道德经济。从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条件可看出市场制度内生的道德要求:一是自利。自利是指每一个人利用自己的资源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正当要求。自利不仅是社会的要求,而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用欧洲新教的语言,自利是上帝的旨意。二是私有精神。私有精神不仅

10、是指保护自己的产权,重点在承认并尊重其他人和社会的产权。三是获利时不得损害他人。每一个人在获得收益时不得损害他人。但对损害的判断不存在统一的客观标准,即不存在第三方的判断标准,只能由当事人评判。当一笔交易让每一个人都没有感到受损时,则这笔交易的发生是符合道德的(这里不涉及交易与第三方有关联的,如盗窃的物品交易就不在此标准之列)。这也就是西方的“帕累托改进路径”。四是服务他人是获利的出发点。市场经济是交易经济,交易就是拿自己的物品和劳务交换别人的物品和劳务,交易能够发生的前提是自己的物品和劳务对别人有用,交易的实质是自己为别人服务在先,从别人那里获得收益在后。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为别人服务是自己获益

11、的手段。3.2 鼓励公平竞争,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成就,是每一个人经济生活权利的空间不断地扩张,这就为每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适得其所的工作和获得相应的报酬。比如你能做企业家,你就能够获得企业家的报酬;你能当教授就获得教授的报酬;你只能做环卫工人就获这种工人的报酬。只要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够适得其所,这才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在这些方面,这几年改革进展很快,但由于制度路径依赖,要改革的地方还很多,如户籍问题,农民工进城工作受到歧视的问题,都有待改进。同时,在市场中,无论是国家、单位、家庭还是个人,其初始条件、资源禀赋、能力与智力等条件是不同的,因此个人

12、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就不一样。因此,通过市场机制必然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市场竞争力优势者集中。市场越是成熟,这种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越是会严重。加上一些市场制度规则不合理、政府职能不明确,这种财富分配向少数人或少数地区集中的现象会更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得通过税收、财政政策等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否则,社会冲突与摩擦不可避免。3.3 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健全社会公平调节机制 收入分配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镇贫困人口有所增加,各种灰色收入、不合法收入、行业垄断性收入数量大,透明度低,已经成为滋生腐败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

13、土壤。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是一个刚刚进入中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一种发展水平下,许多制度严重缺失,政府权力界定不足,约束不严,社会财富匮乏,这必然造成个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义务和责任通过政策方式来开展扶贫开发、平衡地区发展,保证弱势民众的生存权。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上,要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控力度,国家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手段调节过高收入,防止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要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缩小收入差距,不仅要着眼于缩小居民间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也要着眼于为弱势群体和

14、弱势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使他们享有应得的权利。3.4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根据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特色,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协作,促进产业地区之间合理转移。要积极发挥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步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当地经济为依托,互利互补的发展局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让各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3.5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人与人和谐的重要部分,也是市场经济

15、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经济而言,社会保障既是稳定机制,又是调节机制。作为稳定机制,它能维护社会安定,是社会震动的“减震器”和“安全网”;作为调节机制,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收入和财富配置向严格公平靠拢的必要条件。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有:(1)社会救济方面的制度,即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的制度。(2)社会保险方面的制度,即以国家为主体对工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的情况下,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给这类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

16、活水平,从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3)社会福利方面的制度。即为需要帮助的老、弱、孤、残等特定的人群提供的服务设施,各种形式的补贴等,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生活服务等设施;收养老人、孤儿、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院;为帮助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的福利企业等。虽然和谐社会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建设目标,但和谐是一种不断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状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是长期的,从经济学视野来看,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我们既要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中突出的不和谐问题,同时更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构建相应的制度和谐。参考文献:1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2 曼昆.经济社会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蒋自强.经济思想通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