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

上传人:起**** 文档编号:122364465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二)过程与方法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准备: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情境,初知

2、诗情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

3、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二、理解课题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2.了解作者。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

4、铺垫。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2.自主品悟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

5、交流时共同解决。4)全班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

6、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

7、读一读,背一背。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二教学目标: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读诗,走进词的美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

8、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二、读词,读出词的韵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4、检

9、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词,齐读。)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三、想象,品出词中画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

10、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3、描绘画面。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箬笠,

11、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4、想象写话。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5、拓展积累。(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12、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6、走进独钓者。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四、拓展,品出“钓”中情。1、走进词人。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可

13、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2、和词悟情。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三和:且须还哪。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

14、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五、延伸,研究“钓”之蕴。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小学四年级语文渔歌子优质教案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