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选修教(学)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22358306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元曲选修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唐诗宋词元曲选修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唐诗宋词元曲选修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唐诗宋词元曲选修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唐诗宋词元曲选修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元曲选修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元曲选修教(学)案(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第 1 课 王维诗四首 一、作者介绍 王维 (701 761) ,字摩诘,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后迁居蒲州 ( 今山西永济 ) ,开元九年 (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 (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

2、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二、四诗简介 (一)积雨辋川庄作 1 写作背景简介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2 基本解读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

3、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主旨)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炼字)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曰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

4、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 ”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 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

5、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3 鉴赏要点 2+2式结构: 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诗中用典故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争席”、“海鸥”二典,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用典。 4 问题探究 关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佳句” ( 唐国史补卷上 ) 。明人胡应麟不同意,反驳说:“摩诘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 ?

6、此正嘉韦占用摩诘诗。” ( 诗薮内编卷五 ) 但据查,嘉韦占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再看二人诗句,有高下之分,如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韦占点化,以自见其妙。” ( 石林诗话卷上 ) “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画面显得开阔而又深邃。 (二)辛夷坞 1 写作背景简介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 2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 “木末芙蓉花,山

7、中发红萼。”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裴迪的和诗中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正可说明辛夷花含苞欲放时,很像荷花箭,而且花瓣和色彩也颇多相似之处。木末指树梢。辛夷花开时,不同于桃李等花,其花是开在枝条的最末端上。红萼,辛夷花红色的蓓蕾。当春天来临,花的蓓蕾在山中怒放,灿烂无比。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春天不永,花开花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无声无息,只有纷纷扬扬的辛夷花洒下片片落英,悄悄结束了它美丽而略显短暂的花期。 3 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寓情于景。 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淡泊

8、情怀。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对比。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时开放,展示它的生机和希望,但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这是多么孤独而又冷落的令人难堪的境地 ! 所以它只好自开自落,在深山中了结自己的美丽行程。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三)送沈子福归江东 1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 (740 、 741) 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 2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

9、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此处烘托了送行之时的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之冷清,反衬出离别的伤感。 后二句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3 鉴赏要点 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4

10、 问题探究 王诗中“临圻”,应是地名,今址难详,或是“临沂”之误。临沂,晋时为侨置县,在今江苏江宁东北十五公里处,恰与诗题“归江东”吻合。 (四)观 猎 1 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 主旨 ) 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次句“将军猎渭城”才写射猎的主人。此联先声夺人,如沈德潜说:“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 ( 说诗啐语 ) “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 ( 唐诗别裁集 ) 颔联“草枯鹰眼

11、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 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为唐时著名产酒之地。“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新丰市与细柳营,二者相距三十余公里,此处泛指军营。二句表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

12、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后用来形容那些膂力过人、箭法高超之人。 2 鉴赏要点 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起处须有嵝增之势,收处须有完固之力,则中二联愈形警策。如摩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戟而人,笔势轩昂。草枯一联,正写猎字,愈有精神。忽过二句,写猎后光景,题分已足。收处作回顾之笔,兜裹全篇,恰与起笔倒人者相照应,

13、最为整密可法。” 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第 2 课 李白诗四首 一、作者介绍 李白 (701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

14、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属安徽 )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曰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

15、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文简介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1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 (744) ,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 2 基本解读: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主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梦游之缘起,从开始至“对此欲倒东南倾”。 “海客谈瀛洲”四句,以虚衬实,海外仙山之瀛洲让人觉得虚无缥缈,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云霞或明或灭时却可见到,应比仙山寻访起来更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