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ppt课件.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2324952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7.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ppt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 1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 小儿推拿穴位贴敷拔罐疗法 2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是以祖国医学中的阴阳 五行 脏腑 经络 气血为理论基础 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 在儿体一定部位和特定穴位上运用推 揉 运 拿等刚柔相济的手法 对人体产生机械刺激 使其营卫调和 气血流畅 调节脏腑功能 从而达到驱邪扶正 治疗及预防疾病的方法 3 小儿推拿的优点 不用针 不用药 见效快1 经济简便2 易于掌握3 安全可靠4 疗效显著 4 小儿推拿的优点 经济简便 使用方便 不需要药物 器械 不选择条件 无地域限制 无论是在城乡家庭 幼儿园 田间地头或是汽车上等都可以随时进行 易

2、于掌握 小儿推拿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通过辩证 运用手法 达到施治 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且易学易懂 只要按其要求 反复实践几次 很快就能掌握运用 5 小儿推拿的优点 安全可靠 安全可靠 无副作用 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及出现医疗事故 疗效显著 对常见病 多发病 感冒 咳嗽 气喘 口疮 均有较好的疗效 对小儿消化道疾病 腹泻 呕吐 疳积 厌食 效果尤佳 对一些高热急性病能起到快速退烧的作用 对一些疑难杂症 遗尿 流涎 或一些慢性病服药效果不佳者可用推拿辅助治疗 对健康小儿推拿可起防病保健 促进生长发育 健脑益智的作用 6 小儿推拿的禁忌证 疮疡 烧烫伤部位 肌肤破损或正在出血的部位 结核病及其他

3、急性传染病的传染期 肿瘤等需要特殊治疗的疾病 血液病 骨折 脱位及扭伤等症的急性期 24小时之内 脓毒血症等感染性疾病 严重皮肤病 危重病症一定要在抢救脱离危险后 方可配合推拿治疗 7 推拿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环境医者患儿姿势操作多采用患儿左手操作顺序 头面 上肢 胸腹 下肢 腰背手法轻而柔和推拿介质 润滑剂 每日一次避风寒 8 推拿时间和速度 每次推拿的时间 要根据病人的年龄 病的轻重 体质的强弱而定 一般婴幼儿1 3分钟 大于3岁幼儿3 5分钟 病情重的时间相对延长 发病短 病情轻的时间稍短 推拿的速度应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而定 一般越快越好 每分钟至少达到100 150次 尤其治疗感冒 腹

4、泻等症更需快些 9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一 推法 二 揉法 三 按法 四 摩法 五 掐法 六 捏法 捏脊 七 运法 八 捣法 10 推法 直推 分推 旋推 1 直推法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 或食 中二指指腹 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 2 分推法用双姆指指面 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 旋推法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11 揉法 指揉法 掌揉法 鱼际揉法 1 指揉法用拇指或食指端 或用食 中 无名指端着力 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 称指揉法 2 掌揉法用掌根大 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 称掌揉法 3 鱼际揉法仅用大鱼际部着力 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 称鱼际

5、揉法 12 按法 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 称按法 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 称按揉 13 摩法 1 指摩法用食 中 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 2 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 3 旋摩法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 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的解剖方向 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 14 掐法 用手指指甲重刺穴位 称之为掐法 15 捏法 1 捏脊法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 自腰骶开始 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 每向前捏捻三下 用力向上提一下 至大椎为止 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 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 在操作时 所

6、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 而且要直线向前 不可歪斜 16 捏法 2 挤捏法用双手拇指与食 中 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 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 17 捏脊 三指捏 18 捏脊 二指捏 19 捏脊法 操作注意事项 连贯 双手用力对称 不能拧转 三捏一提法 20 运法 用拇指或食 中 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 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 此法有顺运为泻 逆运为补 左运汗 右运凉及左转止吐 右转止泻等说法 21 特定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 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的 还有线状 面状的小儿常用穴位以两手居多 故曰 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22 穴位图

7、正面穴位图 23 穴位图 背面穴位图 24 穴位图 头面颈部穴位分布图 25 穴位图 上肢内侧及掌面穴位分布图 26 上肢外侧及掌背面穴位分布图 27 五经穴 位置 五指末节罗纹面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脾土肝木心火肺金肾水 操作 旋推或直推向指端方向为补 直推向指根方向为清 次数 到 次 运用 肾无实证 只补不清脾常不足 宜补不宜清心多有余 宜清不宜补肝为将军 只清不补肺为娇脏 可清可补 28 前臂三穴 三关 前臂桡侧 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主治虚寒病症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 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 称推三关 屈患儿拇指 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 称为大推三关 次数 到 次 天河水 前臂正中 总筋至洪池成一直

8、线 多用于实热 高热等症 用食 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 称清天河水 用食 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 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 直至洪池 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 称打马过天河 次数 到 次 六腑 前臂尺侧 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主治一切实热病症 用拇指面或食 中指面自肘推向腕 称退六腑 次数 到 次 29 门穴 天门 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开启经穴 启迪智力 外感头痛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上推24次 开天人合一的门户 板门 手掌大鱼际平面 健脾和胃 消食化滞指端揉 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 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100到300次 二扇门 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发汗 退热

9、镇惊止搐 拇指甲掐 称掐二扇门 拇指偏峰按揉 称揉二扇门 掐 次 揉100次 箕门 大腿内侧 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利尿通淋 用食 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 称推箕门 100到300次 30 感冒 风寒感冒主要症状 发热恶寒 无汗 头痛 体痛 流涕 喷嚏 咳嗽 喉痒 口不渴 舌苔薄白 脉浮 治疗原则 疏凤 解表 散寒 处方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 揉风池 黄蜂入洞 揉耳后高骨 揉一窝蜂 揉外劳宫 推三关 清天河水 31 感冒 风热感冒主要症状 发热恶风 有汗或少汗 头痛咽痛 鼻塞济浊涕 口渴 面赤辱红 舌红苦薄白微黄 脉浮数 治疗原则 清热解表 处方 开天门 推坎宫 揉太阳 黄蜂

10、入洞 揉耳后高骨 清肺平肝 清天河水 退六腑 32 腹泻 一 伤食泻主要症状 腹泻腹胀 泻前哭闹 泻后痛减 大便量多酸臭 伴纳呆 口臭 腹痛 呕吐酸馊 苔厚或垢腻 脉滑 治疗原则 消食导滞 和中助运 处方 揉中脘 摩腹 揉天枢 运内八卦 清大肠 揉板门 33 腹泻 寒湿泻主要症状 大便清稀多沫 色淡不臭 肠鸣腹痛 口不渴 小便清长 面色淡白 舌苔白腻或薄白 脉濡 指纹色红 治疗原则 温中散寒 化湿止泻 处方 推三关 揉外劳宫 清大肠 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34 腹泻 湿热泻 主要症状 腹痛即泻 急迫暴注 色黄褐热臭 伴身热 口渴 小便黄赤 舌苔黄腻 脉象滑数 指纹色紫 治疗原则 清热利湿 调中止

11、泻 处方 清脾胃 清大肠 退六腑 下推七节骨 揉龟尾 35 呼吸道保健推拿法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肺气不足 卫外功能不固 加之寒暖不能自调 易受外邪侵袭致呼吸道感染 平素采用如下推拿方法 可收到较好的防病 保健效果 取穴与手法1 揉一窝风2min 清肺2min 掐合谷1min 揉双风池2min 2 揉人中30次 揉风府20次 摩擦风池20次或皮肤发热为止 36 脾胃保健推拿法 小儿脾胃本虚 加之饮食不节 往往食积内生 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轻者纳呆 不欲求食 重者营养不良 形体消瘦 给父母造成很大的思想负担 因此 平素经常采用推拿疗法 健脾和胃消食 以保护胃气 使脾胃功能强健 食欲旺盛 达到小

12、儿健康生长发育之目的 37 脾胃保健推拿法 常用穴位与手法1 推补脾3min 推清胃3min 推清大肠2min 顺运八卦2min2 揉足三里2min 推揉上 中 下脘5min 揉神阙2min 38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 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 起到祛邪扶正 防病治病的一种疗法 39 穴位贴敷 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 也可内病外治 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 药物组方多采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 如 消喘膏 等制剂 具有一定的 发泡疗法 特征 常用于久哮久喘 腹泻 痹症 喉音病 口疮 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症 该法属于中医外治法

13、的典型代表 具有方便 效佳 价廉 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40 穴位贴敷疗法简史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临床应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 黄帝内经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五十二病方 即有关于穴位贴敷药物以保健治病的载述 汉代张仲景所撰之 金匮要略 宋代的 太平圣惠方 等均有相关记载 穴位贴敷疗法在清朝应用较为普遍 官方医著 医宗金鉴 民间赵学敏的 串雅内编 串雅外编 等广泛收集了前人的治疗经验 对贴敷疗法系统地进行了总结 41 常见疾病的穴位贴敷疗法感冒 1 薄荷泥涂擦法 取鲜薄荷叶数片 用手揉成泥状 擦太阳穴 迎香穴 合谷穴 可使头痛 鼻塞缓解 体温下降 每日2 4次 1 3天

14、为1疗程 2 蒜泥贴敷法 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 可用本法贴合谷穴 方法为将大蒜10g 去皮洗净 捣成泥状 每次取3 5g贴穴位上 一般贴1 3小时 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起泡为度 每日贴敷一次 3 5天为一个疗程 3 冬病夏治消喘膏 适用于身体虚弱 遇冷或冬季加重反复感冒者 42 常见疾病的穴位贴敷疗法口疮 操作步骤 吴茱萸贴敷法 取吴茱萸12g 烘干或焙干后研末 陈醋调糊适量贴敷于两侧涌泉穴 胶布固定 每日换一次 也可睡前贴敷晨起后取下 7日为一疗程 此外 本法对咽喉作痛亦有效 也可以用吴茱萸9g 胆南星3g 共研细末 醋调适量贴敷于涌泉穴治疗小儿口角流涎 特别提示 吴茱萸醋调敷涌泉法可以治疗头

15、晕头痛 高血压病 小儿遗尿 小儿流涎症 敷脐中可以治疗脘腹冷痛 日久腹泻 消化不良 慢性结肠炎 43 常见疾病的穴位贴敷疗法冬病夏治 伏九贴 冬病夏治分 三伏贴 及 三九贴 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色疗法 44 常见疾病的穴位贴敷疗法冬病夏治 伏九贴 三伏贴 是冬病夏治 冬病 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 夏治 是指夏季这些疾病有所缓解 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 冬病夏治 利用了夏季 三伏天 气温高 机体阳气充沛 代谢旺盛的有利时机 调整旺盛的有利时机 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使一些宿疾得以治愈 45 常见疾病的穴位贴敷疗法冬病夏治 伏九贴 三九贴 是三伏贴的补充和继续 三九天 是一年中最冷的时

16、候 此时阳气敛藏 气血不畅 皮肤干燥 毛孔闭塞 穴位贴敷能温阳益气 健脾益肺 祛风散寒 从而达到冬病冬防 冬病冬治的效果 46 冬病夏治 贴敷时间 2014年一伏7月18日 27日二伏7月28日 8月6日三伏8月7日 16日 47 常见疾病的穴位贴敷疗法冬病夏治 伏九贴 适应症 哮喘 支气管炎 肺炎 咽炎 扁桃体炎 鼻炎 易感症等 48 穴位贴敷疗法 禁忌症1 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 严防有强烈刺激性药物误入口 鼻 眼内 2 对于可以引起皮肤发泡 溃疡的药物需要注意 1 糖尿病患者慎用或禁用 2 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 眼 口唇 会阴部 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 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 辅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 贴敷部位有创伤 溃疡者禁用 49 穴位贴敷疗法注意事项 1 刺激性强 毒性较大的药物 贴敷穴位不宜过多 贴敷面积不宜过大 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刺激过大或者发生药物中毒 2 对于孕妇 幼儿 久病 体质弱者一般不敷贴刺激性强 毒性较大的药物 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 贴敷时间不宜过久 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 治疗期间禁食生冷 海鲜 辛辣 刺激性食物 4 敷药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