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疗并发症的处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2324820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疗并发症的处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氧疗并发症的处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氧疗并发症的处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氧疗并发症的处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氧疗并发症的处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氧疗并发症的处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疗并发症的处理ppt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内一科 氧气吸入疗法及併发症的处理 1 概念 通过供给病人氧气 提高其肺泡内氧分压 促进代谢 纠正缺氧状态 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2 一 吸氧适应症 1 呼吸系统疾患 如哮喘 支气管肺炎 气胸 肺气肿 肺不张等 影响病人的肺活量者 2 心功能不全 如心力衰竭等 可使肺部充血而导致呼吸困难 3 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如一氧化碳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 4 昏迷病人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素损伤所致昏迷病人 使中枢受抑制而引起缺氧 5 其他如某些外科手术后病人 大出血休克病人 分娩产程过长或胎心音异常等 3 根据缺氧的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检查 来判断缺氧的程度

2、 缺氧的程度血气分析程度呼吸困难发绀神志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轻度不明显轻度清楚6 6 9 3 6 6中度明显明显正常或烦躁不安4 6 6 6 9 3重度严重 三凹征明显显著昏迷或半昏迷4 6以下 12 0 二 缺氧程度的判断 4 三凹征 锁骨上窝 肋间隙 肋间窝 胸骨上窝 5 三凹征 6 发绀 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广义发绀还包括由于血液中含有较多的异常血红蛋白增多 而致皮肤黏膜出现青紫的现象 发绀多在皮肤较薄 色素较少 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明显 如口唇 鼻尖 颊部 甲床等 7 8 吸氧的装置 9 氧气筒 10 氧气表 11 装表法 第一步 吹尘第二步 装表第三步

3、接湿化瓶第四步 检查 12 装表法 13 三 吸氧法 一 鼻导管法 1 单侧鼻导管法将鼻导管通过病人一侧鼻孔插入达鼻咽部 以吸入氧气的方法 此法可节省氧气 但因刺激鼻腔粘膜 长时间应用 病人会感觉不适 2 双侧鼻导管法此法病人无不适 适用于长期吸氧的病人 14 15 二 鼻塞法 鼻塞法可避免鼻导管对粘膜的刺激 病人感觉舒适 使用方便 两侧鼻孔还可交替使用 适用于长期吸氧的病人 16 17 三 面罩法 面罩法会影响病人饮水 进食 谈话等活动 且翻身易移位 适用于张口呼吸及病情较重的病人 18 19 20 四 头罩法 头罩法简便 无刺激 能根据病情调节氧浓度 长时间吸氧也不会发生氧中毒 透明的头罩

4、便于观察病情 适用于患儿吸氧 21 22 23 六 氧气枕法 氧气枕法适用于家庭氧疗 抢救危重病人或转移病人途中 24 七 氧气管道化装置 中心供氧装置 医院的氧气可集中由供应站供给 设管道通至各病区 门诊 急诊室等 供应站设有总开关进行管理 各用氧单位配有流量表 连接即可使用 25 中心供氧装置 26 八 高压氧舱 高压氧舱 各种缺氧症的治疗设备 舱体是一个密闭圆筒 通过管道及控制系统把纯氧或净化压缩空气输入 舱外医生通过观察窗和对讲器可与病人联系 大型氧舱有10 20个座位 适用于以下疾病 煤气 硫化氢 沼气等有害气体中毒 脑血栓 脑出血 脑外伤 神经炎 脉管炎 糖尿病坏疽 难愈合的溃疡

5、胎儿发育不良 新生儿窒息 急性气栓症 减压病 高原病 突发性耳聋 美尼尔综合征 眩晕症 27 28 29 30 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注意用氧安全 做好 四防 即防震 防火 放油 防热 在搬运氧气筒时 避免倾倒 勿撞击 以防爆炸 氧气应放阴凉处 在氧气筒的周围严禁烟火和放置易燃品 距火炉至少5M 暖气片1M 氧气表及螺旋口上勿涂油 也不可用带油的手装卸 以免引起燃烧 2 使用氧时 应先调节氧流量 在插管应用 停氧时 应先拔管 在关氧气开关 中途改变氧流量时 应先将氧气管与吸氧管分开 调节好氧流量后再接上 以免因开错开关 使大量气体突然冲出呼吸道而损伤肺组织 31 3 用氧过程中 应密

6、切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定时测量脉搏 血压 观察其精神状态 皮肤颜色及温度 呼吸方式等 还可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判断疗效 以便选择适当的用氧浓度 4 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 压力表指针降0 5MPa时 即不可在用 以防灰尘进入 再次充气时发生爆炸 5 持续鼻导管给氧的病人 鼻导管应每日更换2次以上 鼻塞给氧应每日更换 面罩给氧应4 8小时更换一次 6 对已用空和未用的氧气筒 应分别挂 空 或 满 的标志 以便及时调换氧气筒 以免急用时因错搬氧气筒而影响抢救速度 32 氧气吸入浓度 掌握吸氧浓度对纠正缺氧起重要的作用 1 如氧浓度低于25 则和空气中氧含量 占20 93 相似 无治疗价值 2 如氧

7、浓度高于60 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则会发生氧中毒 表现为恶心 烦恼不安 面色苍白 干咳 胸痛 进行性呼吸困难等 3 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同时并存者 应给予低流量 低浓度持续吸氧 33 氧流量与氧浓度的换算 吸氧浓度 21 4 氧流量 L min 34 氧气吸入疗法的类型 低流量氧疗指吸氧流量 4L min高流量氧疗指吸氧流量 4L min常压吸氧指在1个大气压下吸氧高压吸氧指在高压氧舱中吸氧 吸氧压力为1 2 3 0个大气压低浓度吸氧吸氧浓度50 35 氧气吸入疗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 无效吸氧发生原因 1 中心供氧或氧气瓶气压低 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 吸氧管扭曲 堵塞 脱落 3 吸氧流量

8、未达病情要求 4 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 导致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5 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鼻导管 鼻塞 吸氧 氧气管从套管溢出 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36 临床表现 病人自感空气不足 呼吸费力 胸闷 烦躁 不能平卧 呼吸急促 缺氧症状无改善 氧分压下降 口唇及指 趾 甲床紫绀 鼻翼煽动等 呼吸频率 节律 深浅度均发生改变 37 预防及处理 1 检查氧气装置 供氧压力 管道连接是否漏气 2 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 3 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 保持气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 严密观察缺氧症状 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6 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恢复有效的

9、氧气供给 38 二 气道黏膜干燥 发生原因 1 湿化液不足 氧气湿化不充分 2 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 60 39 临床表现 刺激性咳嗽 无痰或痰液黏稠 不易咳出 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 40 预防与处理 1 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2 根据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 轻度缺氧1 2L min 中度缺氧2 4L min 重度缺氧4 6L min 小儿1 2L min 3 气道黏膜干燥者 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 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41 发生原因 1 慢性缺氧病人高浓度给氧 2 吸氧过程中 病人或家属擅自加大氧气流量 临床表现 神志模糊 嗜睡 脸色潮红 呼吸浅 慢 弱 皮肤

10、湿润 情绪不稳 行为异常 三 二氧化碳麻醉 42 预防及处理 1 对缺氧并二氧化碳潴留者 应低流量 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 2 对慢性呼衰病人采用限制性给氧氧浓度24 33 氧流量控制在1 3l min 3 加强对病情观察将慢性呼衰病人用氧情况列为床旁交班内容 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 避免病人和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 4 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 5 氧流量的调整 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经过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43 发生原因 1 鼻导管插入过深易误入食道 2 全麻术后气体排出不畅进入消化道 临床表现 缺氧症状加重 病人烦躁 腹胀明显 腹壁张力大 呼吸急促表

11、浅 胸式呼吸减弱口唇青紫 脉搏细速 预防及处理 1 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 插管不宜过深必须准确测量长度 2 用鼻塞吸氧法 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效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如发生急性腹胀 及时进行胃肠减压肛管排气 四 腹胀 44 发生原因 1 吸氧装置污染吸氧管道 氧气湿化瓶 湿化瓶内湿化液等容易发生细菌生长 2 插管动作粗暴导致鼻腔黏膜破损鼻腔黏膜破损易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 畏寒 发热 咳嗽 咳痰 败血症 预防及处理 1 每日更换吸氧管 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 湿化瓶每日消毒 2 湿化瓶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 蒸馏水 3 每日口腔护理二次 4 插管动作易轻柔

12、 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 避免发生破损 5 如有感染者 去除引起感染的原因 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五 感染 45 发生原因 1 鼻导管过粗或质地差 插鼻导管动作过猛或反复操作 2 部分患者鼻中隔畸形 而操作者按常规方法插管 使鼻黏膜损伤 引起鼻衄 3 长时间吸氧者 鼻导管与鼻咽部分泌物粘连 干涸 在更换鼻导管时 鼻咽部的黏膜被外力扯破导致出血 4 长时间较高浓度吸氧 且湿化不足 导致鼻黏膜过度干燥 破裂临床表现 黏膜干燥 出血 血液自鼻腔流出 六 鼻衄 46 预防及处理 1 正确掌握插管技术 插管时动作轻柔 2 鼻中隔畸形切勿强行插管 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 3 吸氧管选择质地柔软

13、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4 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 5 拔除鼻导管前 发现有结痂物应松脱后再拔管 6 发生鼻衄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7 对鼻衄出血量多及时处理 47 发生原因 在没有调节氧流量的情况下 直接与鼻导管连接进行吸氧 导致大量高压 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入肺组织所致 临床表现 呛咳 咳嗽 严重者产生气胸 预防及处理 1 在调节氧流量后 供氧管方可与鼻导管连接给病人使用 2 原面罩吸氧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 要及时将氧流量减低 七 肺组织损伤 48 发生原因 1 并发急性肺水肿时 使用20 30 酒精进行氧气湿化 对酒精过敏 2 吸氧管材料或胶布过敏 临床表现 1 呼吸困难加重病人球结膜

14、充血 皮肤瘙痒 鼻腔肿胀 疼痛 2 贴胶布的皮肤发红 水泡 皮肤溃烂 处理与预防 1 详细询问病人过敏史包括药物 用物 2 酒精过敏者 湿化液禁用酒精 3 发生过敏反应 及时去除过敏源 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治疗 八 过敏反应 49 发生原因 1 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室内使用明火如进行艾灸 拔火罐等操作 2 衣物摩擦易产生静电 导致火灾 临床表现 根据烧伤严重程度 分为不同的临床表现红 肿 热 痛 感觉过敏 水泡 九 烧伤 50 预防及处理 1 注意安全用氧 严禁烟火 2 吸氧时要妥善固定吸氧装置 防止氧气外漏 3 吸氧时要着棉质外衣 勿穿着用腈纶材料做的枕巾和衣服 摩擦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火灾 4

15、发生火灾 要保持冷静 及时关闭氧气来源 5 如病人烧伤 按烧伤处理 51 发生原因 仅见于新生儿 以早产儿多见 是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其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纤维增殖以及由此产生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 新生儿 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 长时间高浓度氧气吸入会引起此并发症 临床表现 视网膜血管收缩 视网膜纤维化 临床上可造成视网膜变性 脱离 继发性白内障 继发性青光眼 斜视 弱视 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十 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52 预防及处理 1 对新生儿 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 高浓度吸氧 吸氧浓度小于40 2 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

16、底检查 3 已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 应早日行手术治疗 53 发生原因 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氧浓度高于60 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 氧中毒的特点是 1 肺实质改变 如肺泡壁增厚 出血 2 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 病人即可有胸骨后灼热感 咳嗽 恶心 呕吐 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 胸痛 3 吸氧24小时后 肺活量可减少 4 吸纯氧1 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 有时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 十一 氧中毒 54 预防与处理 1 严格掌握吸氧指征 停氧指征 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 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 根据氧疗情况 及时调整吸氧流量 浓度和时间 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 3 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 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4 吸氧过程中 经常做血气分析 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5 出现氧中毒 立即降低吸氧流量 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十 55 谢谢大家 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