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2319265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教案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祝福【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4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教学设想】1先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同时也明确文章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的语言特色,进一步理解鲁迅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

2、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3品味小说语言技巧及其作用。【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2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3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封建思想、封建势力仍然压迫着下层百姓,尤其是妇女。1919年“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喊出“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以彻底反帝反封建为己任,妇女解放也成为思想解放、社会解放的重要内容。写于1924年2月7日的小说祝福,正是借祥林嫂的形象,再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现实,表现作者鲜明的政治立

3、场。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3文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初版。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

4、,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4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

5、也被剥夺了。这篇祝福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5小说主题:本文主题就在于故意不把杀害祥林嫂的主凶明显地提示出来,以此来表现出封建制度的毒害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浸透到当时每人的精神里,所以一方面以此来毒害别人,而另一方面则又以此来毒害他们自己,作者的意图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封建统治的残酷性。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脉络。1读准下

6、面加点字的读音正(zhng)寒暄(xun)监(jin)生朱拓(t)编篡(zun)少不更(gng)事谬(mi)种俨(yn)然负疚(ji)形骸(hi)怔怔(zhng)炮烙(1u)咀(j)嚼搭讪(shn)2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1)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弱、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好像)是(木雕、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2)镇上的人们也(仍然、继续)叫她祥林嫂,但(声音、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是笑容是(淡淡,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瞪着)眼

7、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永远、日夜)不忘的故事。明确:(1)瘦削、消尽、仿佛、木刻、一轮(2)仍然、音调、冷冷、直着、日夜3明确祝福结构图表(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2)结局:寂然死去(3)开端:初到鲁镇(4)发展:被卖改嫁(5)高潮:再到鲁镇(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4本文在叙述的情节结构上采用了倒叙顺序,请简要概述这种叙述顺序的作用。(1)学生分组讨论,从多角度加以探究。(2)教师点拨明确:小说先写祥林嫂的死去,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悬念:祥林嫂为什么会在年终祝福时死去?她是怎样死的?怎样沦为乞丐的?为什么向“我”提一连串的怪问题?为什么鲁四老爷骂她“谬种”?倒叙既给作品造成了悲剧气氛,

8、定下了悲凉的基调,又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问的矛盾,直奔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另外这种笔法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人胜。(四)总结扩展总结祝福的强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紧接着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设置了强烈的悬念。然后,对悲剧的主体部分,即故事的开端、发展和高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的主题。【作业布置】回答下列问题。1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2从祥林嫂初到鲁镇至临死前,外貌(尤其是眼睛)

9、有哪些变化?小说为什么着力写这些变化?3小说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对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2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体会祝福精彩的环境描写。(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环境描写的部分。并讨论其作用。(2)点拨与提示: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

10、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靠像祥林嫂这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这样,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

11、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

12、,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3)教法指导:祥林嫂的一生是凄苦的,祥林嫂的死是悲惨的,可是小说的第一自然对新年气氛,也就是祥林嫂死的当晚的环境描写却是那么的热闹,是为什么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以化解疑难。从方法上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衬托。最常见的就是正面衬托,像鲁迅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凄凉、冷落、昏暗,与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回到久别的家乡的心情是一致的;另一种是如本文的开头的景物描写,属于一种反衬,也就是从事物的反面衬托,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本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就属于以乐景衬哀情。从内容上理解:爆竹是新年最具代表性的物品,从“时时发出闪光”“震耳的大

13、音”可以感觉到鲁镇新年的热闹气氛。但在鲁镇过年能买得起爆竹的有几个人?这接福迎神、拜求好运气的热闹必是富人们所为,而恰愉是在这富人们的声声祝福中,祥林嫂却怀着极度的疑惑和痛苦惨死在雪地里,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2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地离开人世,并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这些有什么深刻含义?点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巧妙地加以运用,使作品产生了“益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明确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

14、上多次摧残,以至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3为什么要交代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明确理学又称道学,是宋明以后士大夫所讲的封建伦理的学问;讲理学的,即信奉理学的,也就是道学家。道学家们坚决反对妇女再嫁,他们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监生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凡入国子监肄业的,叫“监生”。在清朝只存空名,不施教育,可以用钱捐得监生资格。小说开头即点明鲁四老爷信奉理学,就为下文写他歧视祥林嫂作了提示。监生之上加一老字,说明这一资格已成历史陈述

15、,与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相配合,写出他如何热衷功名,也就写出了他与一切改革必然格格不入。4如何理解小说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写?明确对书房的布置,是依照“我”的观察,有顺序而又有重点地写的。因为房里被雪“映得较光明”,因为是“朱拓的”,又是寿字,所以能够“极分明的显出”,所以它才首先被“我”看到,接着按顺序看过去,就自然地看到了寿字两边的对联。陈抟是五代时人,擅长诗赋,因科举不中,在武当山和华山修道,传说他活了八百岁。书房里挂陈抟的“寿”字,说明鲁四老爷希望长命百岁。一副对联,是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自我修养的标准与方法,“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下联(上联应为“品节祥明德性坚定”),意思是:通晓一切事物的道理,就能心气和平。鲁四老爷的实际行动,如大骂新党康有为,大骂祥林嫂是谬种,与那半副对联所标榜的“心气和平”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对鲁四老爷作了有力的嘲讽。把一边的对联写成“已经脱落,松松的卷和放在长桌上”,一则便于突出“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半联,一则和下面的“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样,表现了书房的凌乱和书房主人的懒散。5从祥林嫂初到鲁家至临死前,外貌有哪些变化?结合她的生活遭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