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脾胃学说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ppt课件.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2319158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脾胃学说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有关脾胃学说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有关脾胃学说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有关脾胃学说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有关脾胃学说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脾胃学说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脾胃学说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ppt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脾胃学说研究思路方法的探讨 1 证是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途径 辨证论治是指导临床的理论原则 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治病必先辨证 只有认准证 才能理法明 方药对 疗效高 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它反映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律 从 证 入手 阐明证的理论实质和运用规律 是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课题 是进行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途径 2 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脾胃学说对阐明机体的某些生理活动 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临床各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近年来 全国各地对脾胃学说中的有关理论问题进

2、行了不少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取得了一些进展 3 研究的两条基本途径 一是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的要求 按照中医本身固有的思路方法去研究 也就是运用历来中医传统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是运用现代科学 包括现代医学 的理论和方法 宏观和微观结合 整体和局部结合 从器官 细胞 分子和基因等不同层次阐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和物质基础 探讨其理论本质 前者多属于系统性继承 后者多偏于创新性探索 各有侧重各有特点 相互结合则可能相得益彰 4 1 深入进行文献研究 认真地进行中医文献复习 首先要对所研究的课题尽可能地系统而全面地搜集 归纳和整理中医文献 对历代医家有关的理论著述和临床经验加以综合分析 并写出文献综述 只有

3、在比较全面地通晓中医理论的基础上 才能就所研究的课题抓住理论实质 提出主攻方向 明确研究重点 严格实验要求 对于选题 选证 选实验指标和选疗效标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医传统研究方法 5 在脾虚证的研究中 我们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和核勘释注 从 内经 伤寒论 一直到金元明清各代的主要医学著作 都作了摘录分析 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资料输注 输存 编成专题理论知识库 脾胃疾病诊治咨询库和脾胃方药资我们在整个脾胃学说的文献研究中 对脾胃学说的形成发展过程得出了一个较为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包括以下几点 6 1 内经 为脾胃学说奠定

4、了理论基础 不论从脾胃的解剖 生理 病理 还是诊断 治疗和预防 内经 中都做了颇具规模的详尽论述 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 都是以此为出发点 2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 这部不朽的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医经典之作 张仲景不仅提出了 四季脾旺不受邪 理论 而且在六经论治中 还制定了一系列脾胃病的辨证纲要和治法方药 为脾胃理论的临床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7 3 唐宋金元时期 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 李东垣独树一帜 开脾胃论之先河 法 内经 土者生万物 的理论 认为脾胃之病多由于虚损造成 临床惯用补中 升阳 益气 益胃之法 成为补土学派的鼻祖 4 明

5、清时期 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 尤以叶天士对阐发脾胃之阴的论治有卓越的贡献 使脾胃学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8 脾胃学说的文献研究认识 中医传统研究方法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 唐宋金元时期全面发展 李东垣开脾胃论之先河 明清时期充实完善 叶天士阐发脾胃之阴的论治 内经 奠定了理论基础 9 任重而道远 张仲景 脾胃病的临床证治李东垣 脾胃阳气虚证治叶天士 脾胃阴病证治 现代脾胃论 10 同时我们发现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脾胃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都有不少的理论阐述和临床经验 脾胃学说是一个涉及面广泛 包含内容繁多 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重大课题 虽然大家一向把李东垣作

6、为脾胃学说的大师 但看来他只着重阐发了脾胃之阳 气 的理论和证治 对脾胃之阴则要推崇叶天士 所以 研究脾胃学说只能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选择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重点 就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例如我们在脾虚证的研究中 就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这一个侧面为内容 否则 研究范围太广 或问题不够集中 就不容易得到好的结果 11 2 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 辨虚实 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辨寒热 反映脾胃阴阳的偏盛与偏衰辨气血津液 反映病变部位辨脏腑兼证 中医传统研究方法 12 3 探索证治规律 提高临床疗效 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 中医传统研究方法 13 4 脾胃虚证不同证型

7、应慎加辨析 脾阴虚与胃阴虚有别胃气虚与脾气虚不同脾病宜细分胃病当祥审 14 1 提出研究课题的理论假设作为开展研究的主题依据 研究某一理论问题 在充分归纳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可以形成一个对所研究课题的初步理论假设和思路方法 然后据此路线 进行循序渐进 按部就班 预先设置的研究步骤 实践 总结 再实践 就能取得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15 脾虚证型的理论假设 1 脾虚证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 以消化系统的吸收 分泌和运动功能低下和紊乱为主 并伴有全身性适应调节和营养代谢失调的一种疾病反应状态 它包括有功能 代谢和结构变化的综合概念 是一个临床上诊断治疗相结合的统一系统 2 木糖吸

8、收试验 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和水负荷尿淀粉酶活性测定 消化道I131运动功能试验等可以作为诊断脾虚证的一些辅助性客观化检查指标 对阐明 脾主运化 的实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16 脾虚证型的理论假设 3 健脾益气方药可以使脾虚证患儿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减少 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说明中医理论 培土生金 和 脾旺不受邪 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4 脾虚的产生机制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全身性的抗病调控反应开始走向失代偿的衰退状态 主要表现为垂体 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能力低下 胃肠胰激素分泌减弱或紊乱 迷走 胰岛素系统的反应功能则相对增强 17 2 脾虚证的科研设计方案既要遵循中医理

9、论的要求 又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 在脾虚证的临床研究中 首先在选证选方方面要按照中医理论本身的涵义加以明确 所以 在科研设计中 从中医理论方面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是哪一种证型 并确定这种证型的辨证标准是否恰当 所采用的治则方药是否相符 若能做到理法分明 药证相符 则研究的成果可能很大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18 寻找有效的疗效标准 在选定疗效标准方面 要按照中医理论的特色来考虑 因为我们研究的目的 不仅是阐明中医证型的理论实质 探讨其临床证治的规律 而且要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证型的本质可能是疾病的综合表现 它包含有中医的病因 病机 病位等多个概念 因此 评定证型的疗效 既要按照西医疾病的疗效

10、标准 也要考虑以反映这种生理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作为评定证型的疗效标准 这样才符合中医理论的特色 才能达到研究的目的 19 寻找脾气虚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客观指标 运用齐同对比的原则确定证的辨证标准 一方面要求制定一个可供全国试用的统一标准 另一方面对每一个证型的统一标准 要明确说明其涵义和应用范围 目前国内采用过的制定证的辨证标准的办法有三种 一是分主次症候法 二是累积加分法 三是浮动阈值法 20 制定有效的证侯动物模型 根据中医苦寒伤胃和泄泻致虚的理论 采用大黄煎剂灌胃造成类似脾气虚证的动物模型 经过我们几年来实验研究的摸索 证明大黄致虚的动物模型确能反映一部分脾气虚症候的表现 把它作为研究脾气

11、虚证的有关生理病理变化和反证健脾益气方药的疗效有一定的作用 这种模型和在临床观察到脾气虚证病人的表现有不少相符之处 不失为研究该证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实验研究的手段 21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事物具体的 微观的变化 通过对其内部变化应从细微处着手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要为解决与深入研究某一问题服务在观察每一个结构上的细微变化时 应利用较先进的技术手段 进一步揭示其与机能变化的关系 22 3 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 探索反映脾虚证的特异而又敏感的综合指标 我国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复制成功六种类似脾虚证的动物模型 大黄致虚模型 利血平致虚模型 饥饿致虚模型 疲劳致虚模型 泻剂致虚模型以及酒醋偏食致虚模

12、型等 观察过的实验指标有70多个 涉及消化系统 植物神经 能量代谢 免疫内分泌 肌肉以及造血功能各个方面 临床和实验观察的重点 有的侧重脾主运化 有的侧重脾主肌肉 对脾主统血 脾主思以及脾开窍于口等方面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过探索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23 我们研究的最好结果是找出反映某一证型本质的既敏感而又特异的客观指标 这样 不仅有助于阐明其理论本质 而且也为临床辩证论治提供了可靠而实用的手段 我们要实现中医现代化和在深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 就要把中医药学和生命科学中最先进和现代化的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是最捷径和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途径和思路方法 疾病状态也可以说就是机体在不同层次上的生

13、物信息系统功能表现异常 由此看来 从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系统着手 来探讨证的发病机制 是研究证实质的突破口 24 4 以效验证 证效结合 开展脾胃方药的研究 有利于推动脾虚证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文献上报道的有关脾胃方药的研究日益增多 涉及植物化学 药物化学 药理 制剂及药材等各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 广泛利用了多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如同位素 电镜 生化学 免疫学和组织培养技术 从整体 器官 组织 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了脾胃复方的配伍组成和作用机制 脾胃复方中研究最多的是补中益气汤 四君子汤 理中丸等 过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 初步揭示了这些复方有改善物质代谢 促进造血功能和血液循环 增强内分泌调节能力 加强

14、中枢神经活动 调整免疫功能和提高机体对耐寒 耐缺氧 耐疲乏等不利环境的保护作用 总的看来 40年来脾胃方药的研究占整个中医方药研究的很大比重 并贯彻了医药结合 临床和基础结合的精神 既阐明了脾胃方药的药性药理和确切疗效 又推动了脾胃方药的广泛应用和新的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25 5 开展动物实验研究 以补临床研究之不足 近年来 有不少单位为了深入研究脾胃虚证的实质 寻找一些有规律性的客观指标和进行中药疗效机制的阐明 探索了几种类似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总的来看 由于中医确定辨证主要靠四诊所得资料 而在动物上没有症状主诉 只能靠动物的外形体态表现和各种生理病理的实验室检查 因此 不论哪一种

15、方法所造的模型 都有较大的局限性 只能称为类似证的模型 仅适于某一种目的的研究 但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些方面仍值得改进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26 动物模型表 27 6 实验方法怎样接近于中医临床的问题 一般认为应该考虑包括 造模因素是否符合中医理论 证候表现是否接近中医临床 辨证治疗是否取得相应疗效 要符合此一要求 应该做到 首先要给出脾虚证的证候指标 其二选择造模方法 其三造模后是否出现相应证候 并与对照组比较 其四要确定治疗反证的方案 其五是治疗后是否呈现疗效 需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作为反证 可以根据这五个方面的结果进行分析评定 28 展望 展望未来 以下几方面值得予以重视 1 脾胃学说的文献研究 应形成一系列的专题理论史 如脾主运化 脾主统血等专题 脾胃疾病史 脾胃方药史 2 脾胃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走向规范化 标准化 常规化 不断总结发展并加以推广验证 3 脾虚证研究应总结切实可行 疗效确切的一套辨证论治规律 找出反映脾虚证的特异而敏感的客观指标 29 4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制定出一套脾胃疾病的辨证论治纲要 5 医药结合开拓新的脾胃方药学 6 基于脾胃学说而又发展脾胃学说 形成现代化的脾胃学说 30 thanks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