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2316243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2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引:在上一个文本中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二、文本研习:1弄清故

2、事的基本要素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2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2)(“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3)(“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3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

3、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4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描写学校过道的陈设:墙上的一幅幅画像,人种脸谱,复制的恺

4、撒等人的胸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知道这是一所学校,可是美术教室成了什么样呢?“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传播人类文化艺术的美术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17岁的学生却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这种荒悖的结果正是作者着意想要展示的。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5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

5、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6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

6、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三、小结与作业【板书设计】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青春被毁 文明被毁过道环境高烧不知在哪,受何伤“我”被抬进美术教室怀疑在母校疼痛叫喊美术教室回忆在母校教室,只剩左腿手术手术室黑板字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2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文

7、本研习讨论:(1)看到“我的手迹”,“我”为什么“震撼”“惊恐万状”“心剧烈跳动”?仅仅三个月,生活学习八年的学校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自己伤势重得让自己难以回忆从前,可见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何等触目惊心,更可见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何等触目惊心。(2)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我”为什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不能支撑自己”?残酷的现实、惨不忍睹的场面,让人无法接受,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和对人的摧残。(3)教师命令学生学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

8、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4)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认出门房比尔格勒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什么意义?“牛奶”成为和平与学校的代名词。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二、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4)从而表达了反战的主题。三、谈谈小说的艺术特点(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默武的罪恶本质。(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示情节:是不是回到了

9、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一直感染着读者。(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懵懂甚至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4)出色的环境描写烘托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四、比较阅读: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

10、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板书设计】小说的艺术特点:(1)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2)用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示情节(3)叙述不动声色,语言冷峻(4)出色的环境描写烘托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