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试重点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315863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教育史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教育史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教育史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教育史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考试重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诗_、_书_、_礼_、_乐、_易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

2、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六、论述题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答:(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

3、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1)

4、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

5、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

6、,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1、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改变了初期对儒家文化的政策,成立了“删书衙”,对儒家经典进行删改后印行,准民间阅读。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 1972 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5、 1

7、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改组为“中华教育会”。1、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才。2、洋务学堂的特点:它与封建官学、书院、私塾等中国传统学校有显著差异,人们称它为新式学堂。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是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属于专科性学校、教学内容上以学习“西文”

8、“西艺”为主,注重学以致用、教学方法按照知识接受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传统学风、教学组织形式上,洋务学堂普遍制定分年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采取班级授课制,突破了传统的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然而洋务学堂是套种在传统封建教育体制边上的幼苗,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难脱其桎梏和影响,又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特点。首先洋务学堂是洋务大臣们各自为政办起来的,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其次,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下,洋务学堂必然在传授西文西艺的同时,不放弃四书五经的学习。其三,洋务学堂为洋务大臣所举办,但洋务大臣也是封建官僚,因

9、此,对洋务学堂的管理免不了沾上封建官僚习气。概言之,洋务学堂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了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的特征。在它产生之处,并未有意与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体制对抗,甚至还乞求后者的容纳,但它产生之后,逐渐动摇和瓦解了旧的教育体制,实际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

10、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答:(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1、评述

11、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

12、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历史作用:“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剧本的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民主平等思想必然被裹挟着一起传播。到甲午战争后,经维新派的大力宣传介绍,“西学”的

13、传播重心由科技领域推进到涉及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领域,由物质文明层次进入到精神文明层次,直接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伦理等“中体”的核心部分,“中体西用”正面临被突破。正当此时,张之洞即时出台劝说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广泛的传播,十分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1)全面学习西学(2)改革科举制度(3)建立近代学制(4)倡导女子教育1、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2、湖南时务学堂是1897年在长沙

14、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梁启超提出的“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4、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5、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6、清政府规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7、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京师大学堂。 8、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9、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

15、、尚公、尚武、尚实。10、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11、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12、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 都是中国教育会在上海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在清末反清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2、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3、庚款兴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