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学案)-备战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上传人:摇**** 文档编号:122313784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学案)-备战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学案)-备战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学案)-备战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学案)-备战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学案)-备战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学案)-备战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学案)-备战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015考纲解读】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重点知识梳理】一、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

2、杂、纵横、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

3、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但他主张的“礼”是“周礼”,奴隶社会等级之礼。 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

4、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也”。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采取启发式教学。“有教无类” 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师”。 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孔子思想不能满足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要求,未能受到重用。今天,孔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伦理道德上强调阶级调和、社会和人际关系和谐,如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的精神依

5、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推崇。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荀子名况,著有荀子。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时代著作重要思想主张孔子春秋圣人整理六经;后人整理伦语。“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核心);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编撰文化典籍(六经)。孟子战国亚圣孟子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荀子战国儒家学说集大成荀子综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施政主张“仁义”、“王道”;君民 “舟水关系”;性恶论

6、;“人定胜天”。思想比较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仁政礼法并重民本思想爱惜民力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战国时期的显学,别其他学派吸收,战国后不被重视(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道家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建树颇丰,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

7、深远影响。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互为表里,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A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B做法:古为

8、今用,批判继承。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A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人际关系,与时俱进,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异曲同工的。B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

9、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在今天早已行不通了,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C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入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儒学在中国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

10、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3)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以及启示。A影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突出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民本思想。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

11、,它们共同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B启示: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百家之学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同这时期思想自由的氛围分不开的。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的真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弥足珍贵。以史为鉴,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切实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和影响(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汉代儒学能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汉朝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需要;二是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

12、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黄老之学”。董仲舒把儒学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和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形成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13、影响:汉武帝肯定新儒学思想,积极推动儒学。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学所垄断。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生的资格入仕,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得到推广。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政权,也禁锢了思想自由。(3)儒学的发展(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形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体系。其“新”主要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

14、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新的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所以称为“理学”。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明中期,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日益占据重要地位。三、宋明理学的含义及其影响(1)宋明理学的含义:宋代出现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魏晋南

15、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使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儒学地位下降。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宋朝时期,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理学。北宋理学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理气论”“心性说”。认为先有理后有气。还把伦理道德与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心性说”是认为人的性情都是善的,因此,人应该克制情感,用道德理性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继承下来,从而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明朝时期,理学发展为心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的心学理论: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心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王阳明心学理论提出的背景:明朝中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