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2311548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文章借助丰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当时漫步荷塘时内心的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之情。这种淡淡的喜悦与哀愁极具作者情感体验的个性色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景语”去揣摩、领悟作者内心的“情语”。采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研讨等学习方式,去品味文章所营造的朦胧素淡之美,认识一代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教具准备】资

2、料卡片、练习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显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3、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师: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二、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

4、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师:说得好。“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师:请坐。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比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对,就是这句话。我们把它叫做本文的“文眼”。(在黑板上写下“文眼”二字)所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这句话提示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5、?生:(七嘴八舌)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表达这种不宁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循着作者漫步荷塘的踪迹,来看看作者在此时“所见所想”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把前三段的内容朗读一下。谁先来?【有学生举手。】师:很好。这位同学,请。【学生朗读1至3段。】师:请大家评评看,他读得怎么样?生:我认为读得好。语速把握比较符合当时那种散步的情景。生:他的第一句和我处理的差不多,能突出一种有心事的意思。生:我觉得整个第三段他处理的还不够好,缺少一种“自由”的心情。尤其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这句话应该是有一种高兴的意思的。师:看来大

6、家这个评委都很有水平,(生笑)说话都有理有据的。的确,作者的感情在这三段里应该是有一种变化的,正如几位同学说的,开始是“不宁静”的,有一种烦闷的情绪,接下来是想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此时作者似乎是想要寻求一种摆脱。【学生沉思,点头,间有小声议论。】师:既然作者说要“受用”,(停顿)“受用”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啊?生:就是“享受”“享用”的意思吧。师:对。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应读出一种高兴的心情是有道理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作者所享受到的是怎样的景物。谁来读读第四段?【学生朗读第四段。】师:先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一段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生:有叶子、花。写叶子

7、主要是写了多,如“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还写了叶子很高。写花是写它们开的样子,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生:写花时还写了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师:我提个问题,这里写出了花香的什么特点?生:花香不是很浓,若有若无。师:若有若无,说得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花香与直接写“花香若有若无”有什么区别?生:(犹豫)说不好。师请坐。大家想想,讨论一下。生:(议论)应该是更形象一些吧?师那这是借什么手法使花香形象化了呢?生:师:大家听这样一个句子,“他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这里“笑得甜”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见学生疑惑,出示投影。】显示:例1:突然

8、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例2: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克家春鸟)例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师:大家看懂了没有?能不能结合这些句子,来说说它们是怎样使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生:例1的句子是把草地比作乐曲,从视觉转到了听觉,应该是写出了草地看上去带给人的那种幽静的感觉。生:例2的句子是把歌声比作星星,由听觉转到了视觉,是为了表现歌声带给人的一种见到光明的感受

9、。生:例3把内心无形的愁与外界有形的雨联系起来了,显得愁绪繁多。生:这几个句子乍一看上去都有些像比喻。师:说得都不错。的确,也有学者认为通感就是一种比喻。钱钟书先生曾用这样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类似于比喻的语言现象:“光亮”是视觉所能感受的,“响亮”是听觉所感受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沟通。“热闹”中的“热”是触觉所能感受到的,“闹”是听觉所能感受的,我们常常说“这里很热闹”,就是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而“冷静”中的“冷”和“静”,也是把触觉和听觉打通。这种辞格的好处是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生动性。比如,课文中的这个句子是把哪两种感受打通了呢?生:听觉和嗅觉。师:好的。

10、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一段,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些句子。师:请大家谈谈各自比较欣赏的句子。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用的比喻比较奇特,用裙来比喻叶子。师:那你能说说这句表现了叶子的什么特点吗?生: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舞女的裙应该是说她们在跳舞时的舞裙,可以随舞女的动作动起来。师:你很有想象力。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运用了什么写法?生:比喻,以动写静。师:你理解得很好,还能否举出一些以动写静的例子来吗?生:(一时反应不过来)师:请坐。你已经把这句理解得很好了。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里是不是也用了这种方法?生:是的。用“闹”这个动词写了杏花盛开的情景。师:不错

11、。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今后大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领悟它们使静物“活”起来的作用。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来谈。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除了使用通感的手法外,我觉得作者观察的细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如果只写静态的荷叶,似乎就有些乏味了。师:你说得很好,很有鉴赏力!的确,作者抓住这一霎间的“动”来使月夜中静谧的荷塘出现了一种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动”还是“静”呢?生:应该是突出“静”。师:大家同意吗?师:很好。荷叶、荷花、荷香,还有那微风过处形成的“波痕”,这一切正是作者在此时所见到的景

12、物,一句话概括就是:月色下的荷塘。板书:月色下的荷塘。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段。先请大家概括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生默读思考。】师:这里的“所见”又是什么呢?生:主要写了月光。师:是的。这一段的“所见”的确是以月光为主,那么请大家总结一下,在这一段里,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光的。生:用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流水”作比喻,把月光写得动起来了。师:而且还有一个动词-生:泻。师:对。不过,这个“泻”是怎样一种“泻”?生:“静静地”,很安静。师:正因此,这个词也符合当时的环境特征-生:一个月夜。生:这里作者还用影来写光。比如“高处丛生:的

13、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师:(追问)除了以影写光,还运用了什么手法?生:这里又一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像这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从视觉转到听觉。师:(鼓励)学以致用,对于通感这种修辞,你掌握得很快。接下来大家看看以上几位同学所提到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对一个对象从两个角度来写,哪两个角度呢?生:(议论)正面和侧面。师:很好!在明白了这段作者“所见”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了-板书:荷塘上的月色。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两段文字,注意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效果。知识拓展

14、师:请大家把课本合上,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显示:(1)_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_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_的舞女的裙。_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2)微风过处,送来_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3)叶子本是肩并肩_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4)叶子底下是_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5)月光如流水一般,_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6)_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_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师:请大家按刚才的记忆,把以上几句话的空填一填。【学生踊跃,轮番填空,基本上和原文相符。】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很熟,没难住你们嘛!师:不错

15、,那请大家考虑一下,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生:都是叠声词。师:对。那能不能说说这里使用这些词的好处呢?生:读上去很舒缓,不紧不慢的,也很好记。生:有很强的修饰作用,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令人想到了“脉脉含情”,这样写似乎水也有感情了。师:太好了!生:我认为这些词还可以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准确。比如“田田”“密密”这些词就写出了叶子的多;“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静静”表现流水很慢、很舒缓的样子,用来比喻月光也是十分恰当的。生:这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这个“淡淡”不仅写了云,而且也写出了月光不是非常明亮的那种,有点模糊。师:(追问一句)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不只这一句,还有一句的叠词使用也营造出这种意味-生: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一句。师:对。大家看,这两句,一句写天上的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