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耳鼻喉篇ppt课件.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2309294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耳鼻喉篇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针灸耳鼻喉篇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针灸耳鼻喉篇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针灸耳鼻喉篇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针灸耳鼻喉篇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耳鼻喉篇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耳鼻喉篇ppt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在耳鼻喉科治疗中的运用 1 学习要求 1 了解针灸的治疗作用2 了解针灸的治疗原则3 了解针灸临床诊治特点4 掌握针灸配穴处方原则5 掌握临床常见疾病 耳鼻喉科 的针灸治疗 2 经穴总数 361 3 一 针灸的治疗作用 1 疏通经络2 调和阴阳3 扶正祛邪 疾病的产生 4 1 疏通经络 经络 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运行气血是经络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功能正常 则气血运行通畅 各脏腑器官 四肢百骸得以濡养 内脏与体表得以沟通 机体可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经络功能失常 则气血运行受阻 进而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出现病理变化 引发疾病 5 2 调和阴阳 是指 使机体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

2、态转化 运用针灸方法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 可使机体转化归于 阴平阳秘 的状态 从而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例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6 举例 治疗肝阳上亢的头痛症状 既可取足少阴经穴太溪以滋肾阴 又可取足厥阴经穴太冲以泻肝阳 使阴阳平衡 从而消除症状 太溪 足少阴肾经的输穴 太冲 足厥阴肝经原穴 7 3 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 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扶正祛邪是疾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障 是通过补虚泻实的治疗作用实行 8 一 针灸的治疗原则 1 补虚泻实2 清热温寒3 治病求本4 三因制宜 9 1 补虚泻实 1 虚则补之 陷下则灸之2 实

3、则泻之 菀陈则徐之3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10 虚则补之 陷下则灸之 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临床对于脏腑经络之气虚弱 中气不足而出现气虚下陷的一系列病证而采用灸法 例 11 久泻 常在百会 气海 关元等穴位应用方法 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 升提举陷的目的 关元肚脐下3寸气海肚脐下1 5寸 12 实则泻之 菀陈则徐之 实证采用泻法 对于络脉淤阻不通引起的病证 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达到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的目的 例 13 小儿疳积 点刺放血治疗 点刺四缝 是经外奇穴 位于第2 第5指掌面 第1 2节横纹中央 14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指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 而且脏腑 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 在针刺时 多采用平

4、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使本经的气血调和 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 施以均匀的提插捻转 15 2 清热温寒 1 热则疾之2 寒则留之 16 热则疾之 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 手法宜轻而快 不留针 因病性属热 实 针用泻法 只针不灸 以清泻热毒 17 寒则留之 深刺而久留针 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18 3 治病求本 1 急则治标2 缓则治本3 标本同治 19 急则治标 标病急于本病 如不及时处理 标病可能转为危重病证 先要治疗标病 例 20 高热抽搐 应当首先针刺大椎 水沟 合谷 太冲等穴 以泻热 开窍 熄风止痉 21 缓则治本 在一般情况下 治疗疾病都要坚持治病求本的原则

5、 尤其对于慢性病和急性病的恢复期 例 22 五更泻 如肾虚引起的五更泻 泄泻是其症状为标 肾阳不足为本 治宜灸气海 关元 命门 肾腧 23 标本同治 当标本俱急 已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 我们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例 24 体虚感冒 如果一味解表可使机体正气更虚 而单纯扶正祛邪则可能留邪 因此 应当益气解表 益气为治本 解表为治标 宜补足足三里 关元 合谷 风池 列缺等 两手虎口自然交叉 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 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 手太阴肺经络穴 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 不仅能治本经病 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 既能治肺经的咳嗽 喘息 又能治相表里的

6、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 头项疼痛等疾患 25 4 三因制宜 1 因时制宜2 因地制宜3 因人制宜 26 因时制宜 春夏之季 阳气升发 人体气血趋向体表 病邪伤人多在表浅 秋冬之季 人体气血潜藏于内 病邪伤人多在深部 故治疗上 春夏宜浅刺 少用灸法 秋冬宜深刺 多用灸法 27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如在寒冷地区 治疗多用温灸 在温热地区 应用灸法较少 28 因人制宜 是根据患者的性别 年龄 体质等的不同特点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如体质虚弱 皮肤薄嫩 对针刺较敏感者 针刺手法宜轻 体质强壮 皮肤粗厚 针感较迟钝者 针刺手法可重些 29 三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1 辨证与辨经

7、结合2 辨证与辨病结合3 调神与调气并重 30 辨证与辨经结合 辨证 即运用中医理论 将四诊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 加以分析 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 证候 辩经 运用经络理论 根据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来辨别其病变经络脏腑归属 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腧穴进行治疗 例 31 乳痈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如肝气郁结的乳痈 因足厥阴肝经之脉布于胸胁 达于乳部 肝郁化火 循经上乳 结聚成痈 故取肝经行间 期门等穴位治疗 32 辨证与辨病结合 由于西医诊断措施的不断增加 如CT MRI TCD等 针灸临床常见病证又多为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患 在辨证过程中少不了借助这些诊断措施 33 调神与调气并重 调神

8、 针灸施治前注重调治患者的精神状态 调气 采用补虚泻实等针刺手法使经气调和 34 四 针灸配穴处方 1 腧穴的选择 一 选穴原则 二 陪穴方法 2 针灸方法的选择 35 选穴原则 1 近部选穴2 远部选穴3 辨证选穴4 对症选穴 36 近部选穴 根据腧穴能治疗病变局部和邻近部位病证这一规律而提出的选穴方法 多用于局部症状比较明显的病证 例 37 耳鸣取听宫 38 远部选穴 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 距离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 例 39 胃痛选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 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 40 辨证选穴 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 分析病因病机

9、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例 41 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太溪 42 对症选穴 根据疾病的某些症状或性质而选取穴位的原则 43 哮喘选定喘穴 第七颈椎棘突下 旁开0 5寸 44 配穴方法 1 按部配穴远近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2 按经配穴本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 子母经配穴法 45 远近配穴法 以病变部位为依据 在病变局部和远部同时选穴成方的方法 例 46 牙痛以局部的颊车和远道的合谷 内庭相配伍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 脉气至此渐大 五输穴 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 即井 荥 输 经 合 47 上下配穴法 指将人体上部腧穴和下部腧穴配合应用

10、的方法 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例 48 胃脘痛可上取内关 下取足三里 位于前臂正中 腕横纹上2寸 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49 前后配穴法 是指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例 50 肺病前取中府 后取肺腧 两手叉腰正立 锁骨外侧端下缘有三角窝 51 左右配穴法 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例 52 如左侧偏头痛 可选同侧太阳 头维 太阳穴的正确位置是由眉梢到耳朵之间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 用手触摸最凹陷处就是太阳穴 53 本经配穴法 指某一脏腑 经络发生病变时 即选取该脏腑 经络的腧穴配成处方 例 如胃火循经上扰的牙痛 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 远取该经的内庭 在足背

11、当第2 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54 表里经配穴法 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 如风热袭肺导致感冒的咳嗽 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 合谷 55 同名经配穴法 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 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 56 子母经配穴法 是根据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配伍 如肺虚咳嗽 除肺经穴和肺腧的等以外 可同时选用脾经的太白和胃经的足三里 位于足内侧缘 当足大趾本节 第1跖骨关节 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57 针灸方法的选择 1 针灸疗法的选择毫针刺法 灸法 拔管法 耳针疗法等虽同属针灸疗法 但作用各有所长 2 操作方法的选择3 治疗时机的选择 58 耳鸣

12、 耳聋 耳鸣 耳聋是指听觉异常的两种症状 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耳鸣以自觉耳内鸣响为主症 耳聋以听力减退或者听觉丧失为主症 例子 59 病因病机 实证 多因风邪侵肺 肝胆火盛 痰火郁结虚证 多因肾精亏虚 脾胃虚弱而至气血生化不足 经脉空虚不能上承于耳而为病 60 二 辨证 1 实证主症 暴病耳聋 或耳中溃胀 鸣声隆隆不断 按之不减 外感寒邪 畏寒 发热 脉浮肝胆火盛 可见头胀 面赤 咽干 烦躁喜怒 脉弦痰火郁结 耳内憋气感明显 可见头昏头痛 胸闷痰多 舌红 苔黄腻 脉弦滑 61 2 虚症主症 久病耳聋 耳中如蝉鸣 时作时止 劳累则加剧 按之鸣声减退 肾精亏虚 可见头晕 腰腿酸软乏力 遗精 带下 脉

13、虚细等症 脾胃虚弱 可见神疲乏力 食少腹胀 大便溏 脉细弱 62 三 治疗 治法清肝泻火 豁痰开窍 补肾健脾 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听宫耳门听会翳风中渚侠溪配穴 外感风邪配外关 合谷肝胆火盛配太冲 丘虚痰火郁结配丰隆 阳陵泉肾精亏虚配肾俞 太溪脾胃虚弱配气海 足三里 63 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之一 位于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 张口时呈凹陷状 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走向体内经脉 因该穴位物质为经脉所传来的水湿云气 这些水湿云气到达听宫穴后化成雨水降入地面 流入水池所处的地下宫殿中 听到的回声既响又长 故名听宫 64 耳门穴 属手少阳三焦经 在面部 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 下颌骨髁突后

14、缘 张口有凹陷处 布有耳颞神经 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 静脉 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 65 听会 足少阳胆经 在面部 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 下颌骨髁突的后缘 张口有凹陷处 布有耳大神经 面神经和颞浅动脉 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 也就是从外入内 从阳入阴 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 因此 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 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 如此 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 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故名听会 66 翳风穴 翳 原指羽扇 用作遮掩 在耳垂后耳根部 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 陷处 卫外阳气由本穴以风气的形式输向头之各

15、部 故名 67 中渚 在手背 第四 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 所注为腧 意指脉气至此已较强盛 如水流能注输于深处 68 侠溪 属足少阳胆经 荥 水 穴 在足背部 第四 五趾缝间 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 犹如泉之已成小流 69 外关 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 70 合谷 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71 太冲 足背侧 第一 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72 丘虚 在足背 外踝前下方 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 距跟关节间凹陷处 73 丰隆 外踝尖上8寸 条口穴外1寸 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当外膝眼 犊鼻 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 当腓骨头

16、前下方凹陷处 75 肾俞 76 太溪 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77 气海 位于体前正中线 脐下1寸半 78 足三里 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79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 晕针2 滞针3 弯针4 断针5 血肿 80 晕针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 体质虚弱 饥饿疲劳 大汗大泄大出血后 或体位不当 或医者手法过重而致脑部暂时缺血 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 头晕目眩 面色苍白 恶心欲呕 多汗 心慌 四肢发冷 血压下降 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 仆倒在地 唇甲青紫 二便失禁 脉微细欲绝 81 处理 首先将针全部取出 使患者平卧 头部稍低 注意保暖 轻者在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 可指掐或针刺人中 素髎 内关 足三里 灸百会 气海 关元等穴 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82 预防 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 应先作好思想工作 消除顾虑 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 尽可能采取卧位 取穴不宜太多 手法不宜过重 对于过度饥饿 疲劳者 不予针刺 留针过程中 医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 询问病人的感觉 一旦出现晕针先兆 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