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解《文化生活》教学困惑思考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303275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消解《文化生活》教学困惑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消解《文化生活》教学困惑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消解《文化生活》教学困惑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消解《文化生活》教学困惑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消解《文化生活》教学困惑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消解《文化生活》教学困惑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消解《文化生活》教学困惑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消解文化生活教学困惑的思考【内容提要】 文化生活这门课程的增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是亮点,也是难点。它给教师教学带来诸如课程性质“四不像”、教材逻辑结构散乱以及教学重难点难以把握等困惑。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和该课程所采用的“文化”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因为教材的编写逻辑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课程性质和课程结构的认识,并找到突出难点和突破重点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顺应新课改趋势的大转变。【关键词】 文化生活 教学困惑 消解新课程改革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这三个必修模块可以说是经历了“由旧到新”的变化,而文

2、化生活则需要从“由无到有”的变化去理解。 邓海燕:对新编思想政治课的认识,新课程学习,2011(2)。文化生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是亮点,也是难点。这就注定会给教师和学生,尤其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诸如:课程性质“四不像”,教材逻辑结构散乱以及教学重难点难以把握等。知道这些困惑产生的原因,并在实践中逐步消解这些困惑,有利于教师实现顺应新课改趋势的大转变,一、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一)课程性质“四不像”“四不像”是很多人对文化生活这门课程的评价,因为它讲哲学,但不是哲学课;讲历史,但不是历史课;讲文学,但不是语文课;讲艺术,但不是艺术课;讲伦理,但不是伦理课。它不像其他

3、三个必修模块一样,有相互对应、相互独立的学科背景。所以,有人就说:“文化面前无老师”,也有人感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想用文字来规范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几乎无所不在。”(二)教材逻辑结构散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越来越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的实现。但是,学生如果接受的只是单个的、零碎的、分散的知识,不懂得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会生成学习能力,不会学以致用,自然也就不可能在实践中形成相应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相对于有较为成熟学科背景的其他课程模块,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既困惑于教材知

4、识的陌生,又茫然于教材体系杂乱、内容重复、不够系统。(三)教学重难点难以把握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学科知识浩如烟海,无所不包,尽管作为课程的内容已经过筛选,但仍然很庞杂,且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权衡轻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焦玉明:教学重难点的制定及其教学策略。文化生活作为一个新增加的模块,在准确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确需要花大力气去琢磨,才能驾轻就熟。二、文化生活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一)教师对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课标关于高中思想政治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高中思想政

5、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是否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衡量和判断课程能否成立的根本标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师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品德。文化生活作为“思想政治”这一学习领域的学科课程,其根本性质也在于此。文化生活是一门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程。可见,教师只

6、有时刻坚持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才能对文化生活的课程本质特征达成共识,知道文化生活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程,必须具有明确的思想性。(二)教师对“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当下比较通行的有关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归纳为大、中、小三个层面。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其中,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如建筑、道路、文物、工具等一切已经“人化”的自然。精神文化则要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或者虽然在物质活动中产生、以物质形态为载体,但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其中限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的,又可视为小文化

7、。 朱明光: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从文化类型和层次的划分中,不难看出,如果我们仅是从“文化学”的学科视角来看,这门课程的确有点“四不像”的感觉,因为文化几乎无所不包。 但事实上,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特定功能,该课程所采用的“文化”概念也有其特定的含义。课本中就明确提到:“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 白暴力主编: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另外,课程所采用的“文化”概念,其内涵的界定,还以中央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

8、主要内容,同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教材的概念体系中,所谓文化的力量,实际上就是精神的力量;文化生活,实际上就是精神生活;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对文化概念体系的界定,可运用下列图示来表达:文化与文明同义。文化与自然相对应,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产物;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以表达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精神文化与精神文明同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事务管理机构。从上述对“文化”在课程中具体含义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生活既不属于

9、纯粹的文化学,也不是完全的思想理论课。它具有双重性质,是一门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知识性的课程。 晏燕:课程性质的分析与思考,时代教育,2009(6)。 (三)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注重更多的是生活逻辑而不是知识逻辑经济生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知识基础,政治生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知识基础,生活与哲学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概括。但是文化生活不像其它三个必修模块一样,有自己相互对应、相互独立的学术领域的学科背景。老师们虽然在大学里学过文化概论之类的课程,但是当文化生活教材拿到手里的时候,还是傻了眼。乍一看,教材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仔细一看,却是内容庞杂,杂乱无章,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事实上,

10、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的首先是生活逻辑,其次才是知识逻辑。也就是说,文化生活是一门以中学生所熟知的文化现象为依托,以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为旨归,以提高学生文化鉴别、赏析能力和文化修养为目的,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程。另外,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新教材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等原因,也都严重制约了教师们对教材结构的认知水平。(四)文化生活教学重难点的呈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材在呈现内容目标(即教学重点)时,既没有采取传统的分“知识性”目标和“思想性”目标

11、陈述的方式,也没有采取“三维”目标分述的方式,而是将“思想政治观点”作为寻找和确认教学重点的原点。也就是说,教师在把握重点时,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根据课程标准弄明白该课程包含那些基本的思想政治观点,然后再看哪些知识点是服务于这些基本观点的,进而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最终的教学重点。很明显,在确定教学重点这一方面,较之以前,教师需要多走一步甚至几步的程序。所谓难点,大体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难在理论意义的理解上,二是难在深浅程度的把握上。文化生活的教学难点把这两样都占了。从理论意义的理解来讲,由于没有独立的学科背景,在遇到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点时,教师只能在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自行摸索突破途径;从深

12、浅程度的把握来讲,文化生活教材的内容大多属于通俗易懂型的,这就容易使教师产生缺乏知识点的感觉,不知道哪些该多讲、哪些该少讲。相比较而言,文化生活教学中最难把握的就数诸多的文化概念了。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存在着“制造难点”的思维定势,那就是把概念的定义奉为“神圣”,从而陷入“死抠概念,越讲越难”的陷阱。三、消解文化生活教学困惑的措施(一)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课程性质的认识1.文化生活的思想性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注意:(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第六课中介绍中华文化时,教师除了按部就班地介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13、些方面,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之外,还可以开展一场关于“中华文化是兴还是衰”的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更加深切地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2)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正成为高中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中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过渡期,稍微引导不慎,就会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在介绍“如何在文化生活中进行选择”时,可以把“如何文明上网”作为一个切入点,教会学生辨识落后腐朽文化和先进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从而为其心理的成长和道德意识的形成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3)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如让学生理解所谓“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

14、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文化生活的知识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兼顾国内外优秀文化的传递,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体味文化,在学习优秀文化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和愉悦。为此,作为文化生活教师,一定要较为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因为学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放得开收得拢、挥洒自如地旁征博引,那将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大的影响力。比如在讲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这一课时,教师如果能自如地例引本地的传统习俗和传统建筑并作简

15、评,学生就会感到文化离自身不远,课本内容也不是很陌生。再如,讲中国的传统思想,教师如果不能简要地介绍诸子百家学说的主要观点并适当引例,就会使这节课显得很苍白。另外,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不一定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起码的鉴赏能力还是必需的。因为博学多才且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教师,举手投足之间,会展现出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二)教师应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提高对文化生活课程结构的认识“形散而神聚,杂而不乱”是教材框架结构的特点。课程不刻意塑造“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但并不意味着就漠视其应有的、内在的、合乎思想政治性质的教材体系及建构方式。 朱明光:这是一门什么课程(上)解读,教育科学论坛,2007(2)。为此,教师要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把握教材的框架结构。1.教师要对教材的整体框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教材总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两个单元,从一般意义上讲述文化的有关专题;第二部分包括后两个单元,立足中国、着眼特色,讲述文化建设的有关专题。另外,教材从整体来看,还可以找出一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线索。第一、三单元先从“是什么”的角度介绍了文化的内涵和中华文化的特点,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介绍了文化的影响和中华文化的精髓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