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圣老子----老子文化影响

上传人:游客 文档编号:122298648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圣老子----老子文化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哲圣老子----老子文化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哲圣老子----老子文化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哲圣老子----老子文化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哲圣老子----老子文化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圣老子----老子文化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圣老子----老子文化影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圣老子-老子文化及影响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一书共81章,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犹如长江浩海,任人取酌。陆游有读老子诗云: 道德五千言,巍巍众妙门。 管窥那见豹,指染仅尝鼋。 一、老子的哲学体系 老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道”、“德”、“有”、“无

2、”等等,都是老子提出的。老子一书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包含一个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一)“道生万物”的哲学本体 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以“道”和“德”为中心展开的。“道”和“德”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经验上就是“德”,“德”是“道”的运用和体现。 1、“道”的本体论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包容一切,无所不在,无细不及,周行不止。 所以,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老子

3、“道”的观念,冲破了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 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2、“道”的宇宙生成论 老子以其特有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宇宙演化模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即阴阳未分前的宇宙混沌一体;“二”即宇宙剖分的阴阳二气;“三”即阴阳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三生万物”,即阴阳对立生成新的统一体。 这一模式表明中国人2500年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世界的统一性,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 “道”的基本特性是自然和无为。 “人法地,地法

4、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 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保持世界的和谐、自然。 (三)“福祸相依”的辩证法则 “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反者道之动。”由此,老子揭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系统地揭示了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基本规律。 矛盾的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的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

5、、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柔胜刚,弱胜强”。 量的积累是可引起质变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向人类揭示了天地万物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四)“上善若水”的人生策略 老子是柔性的哲学、水边的哲学、诗化的哲学,他善以“水”为喻,阐述他的人生策略。 如何在不利的情况下争取有利的结果?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则,天下莫不知。”其方法是从事物的反面促使事物的变化,欲取先与,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将欲歙之,必固张

6、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如何避免在有利的情况下向不利的方面转化?老子主张“知雄守雌”,认为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甘居柔弱,譬之如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他以“不敢为天下先”为人生三宝之一,主张“知其雄,守其雌”,虽有雄健之势,却居于雌柔之地。二、老子的政治思想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福祸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所以,从汉代起,就有人将老子看作是一部为统治者进言献策的政治权谋之书

7、。老子一书是老子对长期历史经验和丰富人生阅历的总结和升华,处处放射出智慧的光辉,即使在政治方面,也可以获得启迪。 (一)“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 老子将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而是谨守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治国理民,顺应民意,体贴民情,让百姓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 “无为”还应“无欲”,不能以个人私欲骚扰和役使百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者“无为而治”,百姓自然富足,民风自然淳朴,社会自然安定。 将“无为而无不

8、为”的原则应用于政治实践,老子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著名主张。“小鲜”即“小鱼”,苏辙解释说:“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使人劳,挠则鱼烂。”为政治国者,不可政令繁苛,多事扰民。 (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老子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倡导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道者不以炫耀武力或发动战争来威服天下。 他这样描绘“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小国寡民,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老子就憧憬的“太上”之治、“道治”社会。 三、老子的艺术价值 老子不仅

9、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家、美学家。无论是老子的美学思想还是老子一书本身的艺术成就,都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一)老子的艺术成就 老子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大型作品,尽管传世本老子存在后人在传抄过程中修改增删的可能,但从内容和文风上看,它基本上保持了春秋时期老聃自著的风貌。 1、老子的文学史价值 任何民族的文学源流,从形式上看,都必然经历从韵文到散文的发展流变。老子语言章句整齐,音韵和谐,意味深长,是哲学之诗。从老子中可以看出文学文体从短歌小诗发展到煌煌散文的历史演进轨迹。 2、老子在艺术表现上的价值 刘勰文心雕龙说:“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

10、,则非弃美矣。”老子是精妙的美文,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内容上疾伪求真,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形式上以诗为文,辞约义丰,手法多变,形象鲜明,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老子的美学贡献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影响巨大,从此出发,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刘勰“标自然为宗”,司空图倡“妙造自然”,苏轼言“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等,中国古典美学由此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价值。 老子的“无名”、“静观玄览”、“致虚极,守静笃”审美认识观和他所创造的关于艺术创造和鉴赏的“虚

11、”、“静”、“妙”、“味”等一系列审美范畴,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视整体意象、重视直觉感悟的诗学理论和无言独化、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开启了先河。 老子思想成为中国文人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部分,铸造了中国艺术家风流倜傥的独立人格,也熔铸了中国文艺自然隽永的艺术风范。老子启迪了中国式的艺术思维,奠定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魏晋玄学秉承道家哲学,迎来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在陶渊明、李白的诗歌,苏轼的文词,以至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老子及道家艺术精神的血脉贯穿! 四、老子的主要版本和注家 老子问世以来,流传版本众多,各本互有差异。其中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源于汉代的河上公本,二是晋代的王弼本。河上公本属

12、民间系统,文句简古;王弼本属文人系统,文笔流畅。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本道德经,抄写时间在汉初,有甲乙两种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1993年,湖北荆门博物馆清理发掘郭店一号楚墓,得到竹简老子文本,抄写时间在战国中晚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古老的老子文本。 老子全书仅五千言,而千百年来对老子的注释和研究则不下千万言。元代张与材说:“道德八一章,注者三千家。”清代魏源说:“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极言老子注家之多。 最早研究老子的是战国韩非解老、喻老,此外比较有影响的是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唐成玄英注、宋陈景元注、王安石注、苏辙注、清魏源老子本义等。引人注目的

13、是历史上还有五位皇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他们分别是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 五、老子学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构成是复杂的,但人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时候,往往把儒家文化视为其代表,或把儒家文化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实质。这是十分偏颇的。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轴心”时代的先秦,是各种学说、各种流派“百家争鸣”的时代。而诸子百家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学说。 在学术思想上,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九流百家皆受其影响。老子学说中的天道观、宇宙观发展为庄子的哲学,以及后世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老子学说为主流,

14、推动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三次高潮;老子无为论发展为申韩的法家权术,为“帝王南面之术”;老子军事思想发展为孙子兵法,为千古用兵者确守不移的原则;老子的无名论发展为名家辩学。一源百流,各蔚奇观! 在历史上,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盛行,应用政治实践,迎来了“文景之治”;东汉末年,道教奉老子为教主,视道德经为经典;魏晋时代,玄学昌盛,在朝的玄学家注重“无为而治”,在野的玄学家提倡“自然”之说;大唐盛世,帝王自称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采用道家学说为兴国方针,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宋代帝王对道教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必修教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 儒家后起于道家,孔子师承于老子。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在中国思想文化上占主流地位的是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崛起后,儒、道两家对立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为其余诸子百家所不及。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兴起。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犹如中华文化的四只车轮,构成中华文化的主体,推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