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2293672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 2018 20192018 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试 题 含解析 题 含解析 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 一 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本大题有本大题有 3535 小题 小题 每题每题 2 2 分 分 共共 7070 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 错选均不得分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 错选均不得分 1 武王追思先圣王 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黄帝之后于祝 帝尧之后于蓟 帝舜之后于陈 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 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

2、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 阜 曰鲁 这说明 A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B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 国家权力分配完全依靠宗族血缘关系 D 周王通过多样化的分封稳定政治秩序 答案 D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周武王分封周王室子弟 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为诸侯 分封制稳定西周 的政治秩序 巩固了统治 故 D 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 素养 问题 排除 A 分封制下 诸侯 国有较大的独立性 不是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排除 B 周武王分封的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 代 不是依靠宗族血缘关系 排除 C 2 较汉文 汉武之恢弘 彼多惭德 迹其听断不惑 从善如流 千载可称 一人而已 这是 旧唐书 中唐太宗

3、的形象 而在王夫之的笔下 唐太宗形象变成了 亲执弓以射杀其 兄 疾呼以加刃其弟 斯时也 穷凶极惨 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2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 C 解析 详解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旧唐书 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 无法得出历史叙述应当尊 重历史事实的结论 故 A 排除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有定论的 故 B 项错误 旧唐书 是官修史书 维护封建正统 而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他的 思想体现了挑战正统 批判专制 否定帝权的特点 所以从材料可看出评价人物时立

4、场不同 结论也就不会相同 故 C 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旧唐书 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 而不是在揭示历史的本质 故 D 项错误 点睛 评价历史人物 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去 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 作用及其大小 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 用 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 前 一种是进步的 正面的历史人物 后一种是反动的 反面的历史人物 3 行中书省 凡钱粮 兵甲 屯种 漕运 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 对此 政府采取的 制约措施是 A 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B 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 元大

5、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D 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 行中书省 凡钱粮 兵甲 屯种 漕运 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 说明行省官员长 掌握地方大权 因此必须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故 D 项正确 AC 属于行省制度的内 容 与制约无关 B 项是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 故 ABC 三项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行省权力的制约措施 不是考查行省制度的内容 4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浙江省以浙江 钱塘江 得名 简称浙 下列关于在不同 3 历史时期的浙江称谓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两浙路 江浙行省 会稽郡 江南道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 秦朝实行

6、郡县制 道是唐朝 路是宋朝 行省是元朝 按时间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故选 C 5 曾任首辅大臣的叶向高感慨地写道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 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 终以取祸 据此可见在明代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专权本质上缘于专制皇权体制 C 阁权与君权容易发生权力冲突 D 内阁拥有票拟权后位高丞相之上 答案 B 解析 详解 从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 可以看出内阁的权力并不是官方承认的 中 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体现出内阁的权力都是来源于皇帝的 故 B 正确 A 不符合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排除 阁权来源于君权

7、 并不对皇权造成威胁 C 错误 明 太祖已经废除丞相 排除 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联系所学明朝内阁的职责和实质分析解答 4 6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 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 封师尚父 即姜尚 于齐营丘 B 都省握天下之机 十省分天下之治 C 以天下之广 四海之众 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划 于事稳便 方可奏行 D 军国大计 罔不总揽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A 项是西周分封制 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符合题意 B 项是元 朝的行省制度 有利于加强中

8、央集权 符合题意 C 项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制度 不符合题意 D 项是清朝军机处 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 不符合题意 7 上海 申报 作为 19 世纪末国内五家中文报纸之一 十分关心台民斗争动态 除了转登 台民公告 译载外文报道 专门发了大量有关台民抗日活动的评论 申报 这些报道与评 论可以用来说明 A 社会舆论对反割台斗争的支持和关注 B 申报 直接推动反割台斗争的兴起 C 世界主要国家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行径 D 清政府鼓励民众支持台湾救亡运动 答案 A 解析 申报 的这些报道体现出人们对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满态度 是从舆论层面上来对反割台 斗争进行支持 而不是直接推动其斗争 因此本题选择

9、A 选项 排除 B 选项 C 选项错误 材 料没有体现出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 D 选项错误 申报 并不代表清政府的态度 点睛 申报 作为报刊所代表的是一种媒体的力量 媒体能做的是用舆论宣传来表明自己 的态度 而不能直接领导会推动事件的开展 此外 申报 并不是一种官方的报纸 所以 不能代表政府的态度 8 光绪二十年 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 准备投入生产 清廷不准 第二年 英商 据之以争 清廷只好允准 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5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 贸易通商无碍 B 清廷谕令各省 多设织布 纺绸等局 广为制造 C 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10、D 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 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 工艺 制作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光绪二十年 是指 1894 年 可以看出材料中的 第二年 即 1895 年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日之间签订了 马关条约 增设了新的通商口岸 英国则根据 片面 最惠国待遇 也获得了与日本相同的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权利 故 D 项正确 A 项是鸦片战 争后 排除 B 项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排除 C 项是 辛丑条约 签订后 排除 点睛 首先明确 光绪二十年 的时间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9 有学者指出 辛亥革命是一场理性的革命 因为当革命初具话语权不久 革命党人便已采 取暴力与和平兼备的方法来争

11、取实现预期目的 从而减少因战争带来的破坏力 下列史实最 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A 同盟会的成立 B 武昌起义 C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 清帝退位 答案 D 解析 详解 革命党人便已采取暴力与和平兼备的方法来争取实现预期目的 从而减少因战争 带来的破坏力 体现了妥协的智慧 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坏 结合所学可知 清帝退位是资 产阶级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相互妥协 以一种和平的手段结束了君主专制 故选 D 同盟会的成 立无法体现 暴力与和平兼备的方法 排除 A 武昌起义是暴力革命 不符合 暴力与和平 兼备的方法 排除 B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无法体现 暴力与和平兼备的方法 排除 C 6 10 陈独秀说

12、 中共一大对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 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 实地了 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 C 解析 详解 中共二大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 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党的民主革 命纲领 故答案为 C 项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与材料中的 脚踏实地 不符 排 除 A 项 中共二大还没有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排除 B 项 1945 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 党的指导思想 排除 D 项 点睛 1922 年的中共二大 根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

13、封建的性质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 最低纲领 最低纲领即中国当时阶段的革命任务是 一 消除内乱 打倒军阀 建设国内和平 二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 统一中国本部 东三省在内 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即组织无产阶级 用阶级斗争的手段 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 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11 国民革命失败后 苏共领导人曾认为 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 只能等待时机配 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 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

14、 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 遵义会议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B 中共 七大 工农武装割据 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 中共 七大 D 遵义会议 井冈山道路 论持久战 答案 C 解析 7 解题时可根据材料 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 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 独特道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 解 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南昌起义发生于 1927 年 遵义会议召 开于 1935 年长征途中 而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是毛泽东于 1930 年写的文章 阐明 工 农武装割据思想 排除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七大召开于

15、 1945 年 而 工农武装割 据 提出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排除 B 结合所学 1927 年大革命失 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 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 提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 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 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故 C 正确 结合所学 遵义会议召开于 1935 年长征途中 井冈山道路是在 1927 年秋收起义受挫 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 论持久战 是毛泽东于 1938 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 排除 D 故选 C 点睛 本题考查

16、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 题目难度不大 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 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厘清历史发展脉络 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 如本题只要学生 在复习中理清了党史的脉络 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12 埃文斯 索尔兹伯里 前所未闻的故事 中写道 一切都变了 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 领导权 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二十几人在这里开会 从更 深远的意义上说 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该会议 A 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 妥善处理分歧 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 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 对象 任务 动力等问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 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 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 结合所学可知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故 C 项正确 1922 年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中 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故 A 项错误 八七会议制定开展土地革命 8 和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