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文综1

上传人:摇**** 文档编号:122278432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年文综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4年文综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4年文综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4年文综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4年文综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4年文综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年文综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1卷(选择题,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元)记载:白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顶风可半月到真腊;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信教者削发穿黄,偏袒右肩,其下系黄布裙,跪足。据此并结合图1,回答14题。1当时从温州航梅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人11-12月 D3-4月 C56月 D7-8月2真腊地区的气候属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3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 A巴勒斯坦地区 D阿拉伯半岛 c南亚

2、D中亚4该宗教的传播方式主要属于 A传染扩散 B迁移扩散 c刺激扩散 D等级扩散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5-6是。5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6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田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图2表示工业区位选择的4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读图2,回答78题。 7工厂区位选择与图示相符的

3、是 A生物制药厂 食品罐头厂 电脑装配厂 玻璃厂 B彩印厂 造船厂 纺织厂 皮革厂 c水泥厂 造纸厂 家具厂 烤烟厂 D啤酒厂 炼铝广 缚丝厂 榨糖厂 8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初期的区位选择符合 A B C D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固是:上居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田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3回答9-10题。 9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10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干稳飞行的是 A B C D

4、 1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接近7时 B5时多 C不到5时 D7时多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进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回答1215题。 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养活了众多人口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 B c D 14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

5、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15鸦片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 A魏源的 B徐继畲的 C姚莹的 D洪仁玕的文字资料和文物都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回答1619题。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 B c D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18图4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 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

6、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19图5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 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 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 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 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中俄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答2023题。20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

7、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 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21沙俄借以侵吞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B中俄 C中俄 D中俄22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向俄国学习 C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D签订23下列关于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B苏联要求建立联合舰队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c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直接导致中国三年经济困难 D20世纪7o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改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

8、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回答24-28题。24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 B C D25国际臭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 B C D 26北京奥

9、运会会徽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北京奥组委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该标志的商标注册等一系列法律作业。未经奥组委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为商业目的使用会徽。奥运会会徽的保护有利于 A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B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c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国际资本投资 D实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 27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组织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 A区域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B专业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C专业性的、玫府间的国际组织 D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8举办奥运会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A促进第三产业的

10、快速发展 B促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 c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D促进世界市场的有机整合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29-30题。 29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 D继承和创新的统 30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

11、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21世纪初,我国和非洲四家之间创建了发展关系和深化合作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与“论坛”参与确定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回答31-33题。 31近几十年来,非洲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因为 A国际贸易摩擦加大 B国家间经济合作加强 C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D国家间发展程度不同 32三年来,中非贸易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下列关于中非贸易增长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中非经济的互补性,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增长 B中非贸易增长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c中非贸易发展中,我国要最大限度地追

12、求顺差 D发展中非贸易符合中非双方利益 33在国际关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历来是中国团结与合作的对象,因为 第三世界是国际社会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团结第三世界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合作是第三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世界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A B c D 34200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该条例颁布的意义在于 A加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明确界定党政关系 c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D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体系35近年来,各地政府根据“行政许可法”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大量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进一个门办好,交规定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为标准,建立专门的行政审批中心,井将其纳入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之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政府 贯彻依法行政原则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提高办事效率 监督其他国家机关A B C D 第卷(共160分)36(36分)图6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古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6,完成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