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2264924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黑龙江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诗的自然精神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

2、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

3、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

4、。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

5、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

6、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道”就是“自然”,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人应该“道法自然”,学会超脱,进而体会恒久的本然之道。 B隐逸之宗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真意,所写诗歌显现了自然之美。不过,此美到了唐代方呈现出丰富而灿烂的内容来。 C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体现于山水诗的审美精神不归于描山画水,而归于作者在体会自然之道时内心所保持的安静澄明的状态。 D宋代以后,唐诗所赖以形成的精神氛围

7、都发生了改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世理解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的难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源头和影响,再使用典型的晋、唐诗人大家例证证明论点。 B. 文章引用王维的新晴野望、汉江临泛和鹿柴,分别论证了其山水诗“静”、“远”和“空”的三重境界。 C文章在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引用、类比等论证手法,突出了李白的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的鲜明特质。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发生改变跟文化环境有关,读者在唐诗的品读、思考中,应很好地把握其精神文化背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精神来

8、自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重要地位。 B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明白如话,但营造出了一种澄澈宁静的诗境。 C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句,描写了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所写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也是逍遥远游之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

9、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

10、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材料二: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

11、生。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

12、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

13、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某位名人认为不必唯学历是举,是因为他很看重年轻人在创新创业中的胆量,但有人由此推演出了极端的“读书无用”论。B网红们不屑读书,认为无用,是因为他们不通过读书就可以获得成功;但读书对“你”来说很重要,因为不读书,就没有出路。C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

14、问题的回答既巧妙又有道理,他运用形象的说理,证明读过的一些书会转变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地区很有市场,而有个别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原因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这些地方就出过大学生。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论述表达辩证得体,既肯定并阐明了“读书无用论”存在的合理性,又进而从读大学的角度论说了青年人读书的重要性。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读书无用论”流传开来的原因,也极其充分地阐述了读书的意义。C材料三议论了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其经验借鉴性和教育警示性。

15、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 流行的现实进行了报道,从不同论说角度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6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分条提出解决“读书无用论”问题的合理化建议。(6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陈公弼传苏轼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