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水浒戏与研究述评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239972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水浒戏与研究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世纪水浒戏与研究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世纪水浒戏与研究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世纪水浒戏与研究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世纪水浒戏与研究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水浒戏与研究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水浒戏与研究述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世纪水浒戏研究述评窦开虎水浒戏是以梁山宋江为首的108员英雄好汉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作品。自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事迹经史乘、文人笔记、诗文记载以来,因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引起了民间艺人和文人普遍关注,在宋元话本及戏文中广为流传,最终发展为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至元蒙时期,因此题材与时代之高度契合,在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成熟之始就得到了众多戏曲艺术家的青睐,形成了“水浒戏”创作的第一次高峰。且历经明清两代,水浒故事一直是戏曲舞台上倍受欢迎的题材之一。长期以来,水浒戏不仅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而且也为广大文学研究者所关注。从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始,元明清戏曲家就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剧目著录、点评、选

2、本收录)记录着水浒戏创作,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见证了水浒戏的发展。这些零星记载与评跋涉及领域广泛,方式灵活多样,为以后水浒戏研究提供了基本线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这些研究以主观感悟,即感性理解为主,还处于自发研究阶段,虽不乏真知灼见,但亦不可避免地带有比较明显的随意性。再加各家分类标准不明,致使后人无从把握,这都给水浒戏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还算不上对水浒戏的真正研究。真正的水浒戏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水浒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逐步拓宽,研究论著大量涌现,呈现出繁盛局面。这些研究与元明清三代的记录评跋相较而言前进了一大步,除梳理旧有史料,对水浒戏

3、作者及本事的查考和辨正外,更加重视水浒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更加重视水浒戏创作者思想、心态和生存状态的考察,更加重视水浒戏宏观理论的探究。具体说来,一个世纪的清代文字狱研究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又有其独特特征。一、水浒戏研究的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8年这一阶段为水浒戏研究的初始期。此时期研究水浒戏的学者主要有以王国维、吴梅为代表的戏曲学家与以鲁迅、郑振铎为代表的文学家。王国维曲录是一部集大成的戏曲剧目著作,对他所见元明清三代水浒戏作了全面的著录。在其基础上,他在宋元戏曲史一书元剧之存亡一节对部分水浒戏之存亡作了考证,存目有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康进之梁山泊李逵负荆、

4、李致远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几剧 。由于王国维所处时代,一些稀见戏曲文献尚未问世,故对水浒戏剧目的著录尚有遗漏。吴梅曲海目疏证就黄文旸曲海目进行厘正考误增补,亦对水浒戏剧目作了系统的著录,并对部分剧目作了简要而精当的案语。但将沈自晋翠屏山一剧归入沈璟,陈与郊灵宝刀一剧题为任诞先,二说有误。当然,此著作和王国维曲录一样,对部分水浒戏剧目有所遗漏,且都没有著录晚清水浒戏剧目。另外,吴梅先生亦采用传统点评方式对部分剧作作了简要而中肯的论述,如对朱有燉豹子和尚、仗义疏财二剧的评点,“豹子和尚四折,演鲁智深出家事。此事不见耐庵水浒传。元剧中,尽有赋梁山事,为水浒所未载者,不独此剧然也。”

5、“余尝谓梁山遗事,传述繁多。耐庵一传,未尽搜集。即如元剧中燕青博鱼、双献功等事,皆出耐庵水浒之外,不独此剧情节轶出施氏手也。” 涉及明代后水浒戏创作与水浒传之关系,发前人所未发。王国维与吴梅研究开启了20世纪水浒戏研究的门户,虽出于草创阶段,仍有各种问题有待解决,但他们二人的研究为水浒戏研究提供了两条研究模式即以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接收西方理论的戏曲现代研究模式和吴梅为代表的戏曲传统研究模式,为后世戏曲研究确立了新的范式,奠定了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现代格局。在王国维和吴梅稍后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水浒戏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涉及水浒戏的社会效果,有人认为水浒戏能够“牖民智”,陈独秀在其论戏曲一文中将武

6、松杀嫂、翠屏山、乌龙院等剧列入鬼怪、淫戏一类,认为其“大不合情理”,“伤风败俗,莫此为甚”,虽结论不一,但对二十世纪水浒戏研究开辟了新天地。二三十年代对水浒戏研究取得的最大成果是水浒剧目钩沉以及水浒戏和水浒传关系的论述。这是和水浒传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胡适、鲁迅、郑振铎等人对此作了或详或略的探讨。胡适认为元代水浒戏有19种,指出“元朝的水浒故事决不是现在的水浒传”,但南宋以降的宋元话本和元代的水浒杂剧是水浒传的两大渊源,实开后世各家文学史持此论者之先河。并据剧作分析认为当时剧作家对水浒人物的描写还处于“自由创作的时代”,诚为的论,但作者最后说“元朝文人对于梁山泊好汉的见解很浅薄平

7、庸,他们描写人物的本领很薄弱”, 抹煞了元代戏曲家创作的成就。鲁迅认为在元杂剧中“屡取水浒故事为资财,宋江燕青李逵尤数见,性格每与今本水浒传中者差违,但于宋江之仁义长厚无异词”,措辞精炼中肯,惜未充分论证,仍带有随笔性质。郑振铎在对水浒传成书之前的水浒戏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认为现存元明水浒戏剧本有七种,并据剧作描写和水浒传少有联系得出当时或有另外一种水浒传在流行,只是尚未发现而已的结论。并指出:“那时,水浒的故事,还没有成为现在的固定的样式。那时,雄视一切而足以消灭那许多附庸的歧异的故事,如太阳之照射于朝霞似的水浒传还没有出来,所以杂剧家不妨每个人任意的写他的所要写的英雄,任意的写他的所创作的故

8、事。他爱怎么创造,便可怎么创造,他爱怎么描写,便可怎么描写,不象后来作家之有一部水浒传横梗在心上也。”另外,郑振铎结合元代社会现状指出在那个社会清官之不可靠,“倒还是植于英雄们的武力的,来的痛快!其实,在黑暗的时代,也只有此势力足以敌彼黑暗的势力耳。”深入分析了元代水浒戏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元代水浒戏的特质:“然而,恐怕连这也是空想!”诸如此类,都为水浒戏研究独立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将各种原始材料展现在读者面前,避免了水浒戏研究中因资料贫乏而出现的主观臆断等浮泛倾向,对水浒戏研究新领域的开拓具有揭橥作用。这些研究在剧目考证外,仅仅将水浒戏作为其中一部分材料为自己观点做支撑,并没有

9、将水浒戏看作一个独立的领域来进行研究。二、水浒戏研究的第二阶段:1949到1978年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水浒戏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献(史料)整理。傅惜华先生水浒戏曲集第一次提出了“水浒戏”这一名称,预示着水浒戏独立地位的确立,本书收集了元明清三代现存21种水浒戏,对每剧之作者、著录书目、版本都作了详尽的考证。后来傅惜华先生又在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清代杂剧全目等书中,对整个水浒戏进行了考证,包括剧作作者、存佚、本事、版本流传等方面,研究颇为全面,可以说是此时期水浒戏曲文献研究和整理的代表成果,为水浒戏研究之发展积累了资料,提供了文献资料。二是对元代水浒

10、戏研究方面。本时期的几部文学史在谈到元杂剧时得出中肯的论述,如“李逵负荆是现传元人水浒戏里最优秀的作品”,“康进之和高文秀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家”,高文秀“双献头(功)与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堪称元代黑旋风杂剧的双璧”,“传世的黑旋风李逵负荆成功地塑造了李逵的英雄形象,并且通过人物性格的描写,揭示了梁山英雄与人民的血肉关系。”并对二作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人物性格等方面作了简略的分析。叶庆炳认为:“盖梁山泊位于今山东省寿章县东南梁山之下,而文秀则今山东东平人,两地相去不远。水浒故事,本发源于山东,然后由北而南;文秀近水楼台,制为杂剧,故能描述特详,其对水浒传之影响较大宋宣和遗事为大,固无疑也。”首次

11、从地域角度研究水浒戏;他还从手法和风格方面对高文秀杂剧作了分析,认为:“文秀杂剧多以白描手法为之,风格极近关汉卿。”但也有很明显的缺陷:一是论述过于简略;另一方面,关注目光仅限于康进之、高文秀二人以及李逵负荆、双献功二剧,对人物的分析则主要涉及李逵一人。倒是本时期几篇单篇论文对水浒戏研究作了开拓,如陈中凡、王永健认为水浒戏和一般的公案剧不同点是因为“平反冤狱的力量来自梁山泊”而非清官官吏,农民“在现实的教育下,已经开始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把除不平、求解放的希望寄托于替天行道救生民的梁山泊英雄好汉”身上。谭行从人民性出发认为“李逵负荆是一本富有生命力的剧作,它在今天还可以给广大的读者以美学的享受,

12、对培养人民新的道德品质仍起着有效的启发作用。”王季思认为“它(水浒戏)是反映当时广大农民要求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当时人民的革命性”,论述深入,但带有那个时代浓烈的政治色彩,有过度拔高之嫌。这一阶段的水浒戏研究尽管在文献整理和个别剧作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受当时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左的倾向等时代印记非常明显。另外,这一阶段文学史和论文研究仅涉及元代水浒戏,明清两代水浒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宏观研究仍处初级阶段。三、水浒戏研究的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思想的解放,水浒戏各个方面都有论者涉猎,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1专著研究水浒戏研究经过长时

13、期的酝酿阶段,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独立地位,其标志便是水浒戏研究专著的出现。在此之前,值得一提的是宁宗一先生元杂剧研究概述之元杂剧水浒戏研究综述对1985年以前的水浒戏研究从剧作概貌、思想倾向、艺术特征、李逵形象和兴盛原因等五个方面作了概述,对前期水浒戏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水浒戏研究专著。1985年后,两本水浒戏研究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水浒戏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一是王晓家的水浒戏考论,其中收录了自宋元开始至本时期290种水浒戏,在文献的搜集整理方面可说是集前此研究之大成。本书从水浒戏产生的历史源流、本事来源、思想艺术、人物塑造以及演出情况等几个方面,考校论述作品

14、的本质源流及其创作始末,揭示出各个时期水浒戏创作的总体特征以及水浒戏与水浒传的关系,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理论,涉猎广泛,但在论证方面过于简略。一是刘靖之的元人水浒杂剧研究,本书将研究目光集中在元杂剧方面,该书先对水浒故事的时代背景、历史记载、故事流传、人物数量以及活动地域作了详细考证,然后对元代十本水浒杂剧之存亡、写作年代、时代背景及各剧之著录、版本、人物、故事内容、布局、宾白、曲文和剧本所反映的元代时代现状诸多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在其基础上对元代水浒戏进行了总括性的论述。本书还对元代以后的水浒戏创作情况作了简单的论述,是水浒戏研究的一本力作。 2文学史(戏曲史)、戏曲选注研究本期几部

15、有代表性的文学史,如郭豫衡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等在涉及水浒戏时都用了大量篇幅给予介绍。林庚中国文学简史从水浒戏来源(话本小说的“公案、朴刀”类)、与水浒传关系、水浒戏内涵转变(变盗为侠)、水浒戏主题传统的形成(替天行道)、出现原因(理想寄托)、剧情、艺术手法、人物性格和形象以及戏曲语言等方面作了论述。戏曲作为独立学科之最重要标志便是专门的戏曲史大量出现,在这些戏曲史中,水浒戏作为研究中心之一颇受重视。徐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在元杂剧分类概说之“忠智豪杰剧”一类中列举了当时代表剧作如李逵负荆、双献功、黄花峪、争报恩、燕青博鱼等剧,并从剧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李逵负荆中李逵这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作为元杂剧艺术成熟的重要表现。明杂剧类型中,列举了梁山五虎大劫牢、梁山七虎闹铜台、王矮虎大闹东平府、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豹子和尚自还俗、黑旋风仗义疏财等剧,认为“很显然,在这些作品中,水浒英雄的革命性和人民的鱼水关系不见了,它们对农民起义作了歪曲的描写。”指出了水浒戏主题的变化。明传奇分类述略一节在“描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歌颂英雄义士的作品”一类中以水浒戏为首选,列举了李开先宝剑记、许子昌水浒记、沈璟义侠记、沈自晋翠屏山等剧,并对宝剑记从反映社会现状、写作意图、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作了详尽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