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研究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225925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生评价研究”研究报告镇平县晁陂镇郝堂小学课题组 聂志光吴泽晓 王卓 邢广丽摘要: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质量监控和教育作用,对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当前,我国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的指导思想仍然以选拔为主,评价方法注重量化, 忽视质性评价, 实施过程显得封闭、静态, 缺乏灵活性、民主性和主动性;评价结果强调终结性的评价结论,忽视各个时期个体进步的状况。现行的评价考试制度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建立促进学

2、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是为了发展每一位学生。关键词:学生评价全面发展多元化整体性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我们往往以考代评,考试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儿。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片面夸大考试的意义和作用,严重地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扼杀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随着国家教育部第八次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许多教育工作者均意识到

3、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显然是行不通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一步步从理念层面走向实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成为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环节。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评价亦是如此。因此,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必然要重视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对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重视,意味着学生评价不仅考虑学生

4、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一直是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现行中小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特别是要解决传统的学生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过于关

5、注结果,忽视学生发展过程;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克服由此产生的弊端,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适合本地区特点、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强的学生学习与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以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这七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不尽相同,如某一项或几项智能表现相对突出,而其它几项稍差。正是这些组合的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及智能类型都各具独特性。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必须改变对特殊群体孩子的偏见,认识到每个儿童

6、都是最优秀的;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纸笔测验方式,树立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评估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在自然的情境下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2、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枯巴和林肯出版第四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 是一个由评价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一致看法的过程。特点是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3、国家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有关精神:1、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改革考试内容

7、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2、改变评价过于注重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学生评价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3、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过程,采用多种方式,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4、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考查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5、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意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意义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 ,而

8、传统的学生评价在长期追求客观化、科学化的过程中 ,倾向于定量评价 ,出现一种“唯分数论”“智育第一”的考试文化现象。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借鉴了传统的评价模式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教育评价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注到学生活动的各个领域。因此,我们在调查、研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一)、使学生的评价达到多元化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 (Howard Gardner)于 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 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 /语言智力、逻辑 /数理智力、视觉 /空间关系智力、音乐 /节奏智力、身体 /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

9、、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1、多角度的评价内容学生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分 ,分 ,分 ,学生的命根;考 ,考 ,考 ,老师的法宝。”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学生评价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分数。这种单一的评价内容往往会导致学生畸形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从学业成绩、心理素质、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等多个维度关注学生的发展。2、多种类的评价方法发展性学生评价反对目前这种单纯依赖笔试、侧重知识考查、过分注重量化的做法 ,主张将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笔试、面

10、试与口试相结合 ,实践操作与书面作业相结合的多种考试方式。在改进量的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质的评价 ,目前这种全新的评价方法有评定量表、轶事记录、学生成长手册、档案袋评定、观察法、研讨法、日记法等方式。其中档案袋评定被认为是质的评价的典范。3、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关注教师主体同时 ,更注重学生的自评 ,把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运用自我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评价 ,有利于评价的公正性;另外发展性学生评价也强调教师、同伴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因为他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4、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有

11、绝对标准、相对标准、个体内差标准。绝对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标准。传统的学生评价主要采用相对标准。相对标准是指在学生内部确定一个基准 (如考试成绩平均数) ,在学生内部进行横向比较 ,排出名次 ,以此作为评优、选拔的依据。发展性学生评价以个体内差标准为主 ,把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个体内差标准结合起来。“个体内差标准是指将学生的过去表现、常态表现和理想表现作为评价的标准 ,评价时把学生的过去、现在与理想状态进行比较 ,或者把学生发展的各个侧面进行比较。”以这种标准进行的评价能充分照顾个性差异 ,发挥自身独特的潜能。(二)、达到学生评价的整体性新课程要求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 ”来看待 ,因此新课程追求的

12、是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整体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评价者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来看待 ,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同时也承认学生发展之间的个体差异 ,强调“因材施评 ”,即要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 ,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正确判断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潜能 ,促使他们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2、学生的全面发展克龙巴赫认为:“完整的评价应该包括最佳表现评价和通常表现评价两类。前者是评价学生在动机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好表现 ,它主要用来判断

13、学生的能力或学习结果;后者则主要用于判断学生的态度等个性素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等多方面的发展。(三)、注重学生评价的动态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指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判断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传统的学生评价由于其目的重在甄别、选拔 ,所以评价重心

14、过分关注活动结果 ,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 ,而行为目标取决于结果 ,忽视学生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 ,忽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则认为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评价同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 ,同时也应伴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必须发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综合功能。诊断性评价是在进行新内容学习前进行的评价 ,是基于信息反馈决策功能基础上开展的预测性评价 ,主要用来诊断学生知识、能力准备情况 ,以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诊断不限于辨认学生的不足或问题 ,

15、使每一位学生都可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肯定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基于信息反馈调整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对学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监控 ,掌握和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判断学生发展的现状与个人发展目标的差距 ,肯定学生发展的成绩和不足 ,对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进行回顾并做出结论。发展性学生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 ,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 ,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 ,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让评价实施动态化。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综述是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