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消费”教学研究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212252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消费”教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消费”教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消费”教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消费”教学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消费”教学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消费”教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消费”教学研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体认识和把握教材,对理解第一单元有密切的关系。蔚老师,先请您介绍一下经济生活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和特点。 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总的来说,教材的逻辑结构按课程标准的顺序来构建。全书分为四个单元。 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 - 收入与分配 - 面对市场经济 框架设计思路: 课程整合 生活与消费 劳动、生产经营 收入与分配 面对市场经济 生活主题 生活的体验 生活的创造 生活的保证 生活的“舞台” 生活内容 如何花钱 如何挣钱 如何分配 如何发展 学科知识 消费的意义 劳动的意义 财政的意义 经济建设的意义 价值观 消费者 劳动者 管理者 建设者 结构设计的总特点:( 1 )力求以人为本,以市场

2、经济生活知识为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 2 )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求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控制教学总量。 我们从教材逻辑结构,对经济生活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第一单元,我们从教材的编写角度来看看。 ( 1 )单元导语其内容是:话题引入,承前启后,提示单元主要内容、单元教学达成的主要目标。其功能是:把学生拉入话题,帮助师生高屋建瓴地统摄单元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各单元的导语连排,即整本教材的提要。 ( 2 )各课引言是单元引语之子。其内容是:课题的引入,承前启后,

3、本课内容提示,学习本课的意义。其功能是:把学生拉入本课话题,帮助师生高屋建瓴地统摄本课内容,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全书各课引言连排,即全书内容简介。 ( 3 )框题这是“课”下面的第一层次。有具体的内容框定,其分量一般讲一课时。 ( 4 )目题这是“课”下面的第二层次,也是最小的层次,讲更小的话题。每框 2 4 目。 ( 5 )活动导入提供案例、情景和问题,是提供给学生的探究平台,也是合作探究的小课题。有的针对本框或者本目的主旨,有的针对某个观点。其作用,有的侧重于导入;有的提供合作学习的背景、课题、路径。 ( 6 )正文广义上讲,教材活动设计和宋体字都是正文。宋体字主要用于事实的叙述,逻辑的论证

4、,基本的结论,知识的剖析和运用,提出行为要求的预期等。 ( 6 )辅助栏目主要安排三类:一是名词点击(解释相关学科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正文);二是相关链接(提供例证性说明,图示性说明,扩展性说明,解释性说明,引申性说明);三是专家点评(侧重于理论上的剖析、归纳、介绍)。这些内容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为教材的中心逻辑服务。由于这些设计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衍、思维逻辑的需要而精心安排的,所以它形散而神聚,为教学内容的主旨服务。 ( 7 )单元综合探究是本单元的小课题、长作业。它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强调学生动手做、体验、感悟;强调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对于单元综合探究,可以早做安排,然

5、后让学生课下做,最后整理总结,把最终成果呈现出来。 我们对第一单元的教材有了整体的认识,新课程倡导的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的有机统一。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第一单元教材是如何编写的。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写? 各位老师在经济学的学习及教学中可能已经习惯了从生产入手,为什么我们的新教材要从消费开始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材强调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显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一个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经济活动的人,他也一定接触过消费,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材从消费入手,有助于我们的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

6、都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根据这一逻辑,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第一单元,教材依据“三贴近”原则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本单元的基本生活主题是:财富的交换与消费。经济主体参与经济生活的基本身份:消费者与市场交易者。本单元要回答的经济学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本单元的基本逻辑脉络:消费的两个基本条件(消费离不开货币媒介;消费必须了解商品价格)影响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因素、支配消费行为的心理。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包括两个框题:揭开货

7、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这样展开的:我们的生活、消费需要商品,而购买商品又离不开货币,由此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原来货币的出现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这一思考使我们发现,货币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神秘,货币原来本质上只是一般等价物而已。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面对看起来神秘,实际上并不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货币究竟在经济生活中起一些什么样的作用。于是我们的教材接着分析货币的基本职能,领着学生去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最基本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些构成了本框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的主要

8、内容。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我们进行商品交换使用的都是纸币,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本框的第三目,我们对纸币进行了科学分析。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而纸币拥有金属货币并不具备的优点,因此,纸币这种价值符号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通用的交换媒介,然后教材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告诉我们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框的第三目:纸币。 教学中,老师们感觉第一框的内容特别多,要讲清什么商品,要讲价值和使用价值,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货币是如何产生的,本质是什么,等等知识,商品、货币哪一个是教学的重点呢? 商品是不是教学重点?

9、重点在于货币,但认识货币离不开对商品的认识,所以,商品问题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为是突破重点、难点搭桥铺路,应该讲,但不是重点,不要盖过货币问题。 认识货币需要认识商品;认识价格需要认识商品;认识价值规律需要认识商品。但是,认识商品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商品与货币二者之间,货币是重点。商品的知识是做为货币的背景知识存在的。 掌握到什么程度?商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什么?对于商品来说使用价值和价值缺一不可。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商品交换是以人类一般劳动为尺度(基础)进行交换。商品交换实际是互换劳动。 也就是说,商品是我们学习货币的重要基础,本框题重点要放在货币上,而不是

10、商品。 货币作为教学的重点,货币的有关知识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本质)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两个流通公式)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要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

11、是本课知识的核心。现实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即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理解货币的职能应重点放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基本职能上。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人民币就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今天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货币之一就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对于“纸币”的认识,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2、? ( 1 )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这里要强调几点。一是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这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而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的面额只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因而称为价值符号。二是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的流通必须以发行者强大的信誉或强制力为基础,否则就无人使用。因此,后来纸币都由国家垄断发行权,因为国家的信誉高,具有强制力。三是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国家必须控制好发行量,否则纸币会贬值,影响纸币的信誉。此外,非主权国家的地区政府,如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本地强制使用的纸币。

13、欧元是欧元区国家的政府联合发行并在本地区强制使用的纸币。( 2 )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 3 )与铸币相比,纸币具备的优点。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 4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金属货币时代,一般只会由于金属供给量不足导致通货紧缩。随着纸币的普遍使用,通货膨胀问题开始变得引人注

14、意。 共同点。 第一,纸币的发行量有客观的规律性要求,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 第二,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不同点。 第一,含义与实质不同。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注意,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通货膨胀,它必须通过刺激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物价水平上涨。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地下跌。 第二,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

15、值。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企业销售额增加但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市场不景气,大量资金闲置;加剧生产经营者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通货紧缩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第三,解决办法不同。解决通货膨胀的举措有:其一,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其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努力增收节支,同时加强对预算

16、外资金的管理;其三,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其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解决通货紧缩的举措有: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有这两种经济现象即可。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在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在此深入学习这一经济现象。 第一课的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人们在经济往来的结算中,并不是只有现金结算,而是经常使用各种信用工具进行结算。于是第一目“信用工具”集中介绍两种常见的结算工具:信用卡、支票。老师们一定要注意,我们教材所说的信用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