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147453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媒介及其对审美艺术的意义 杜书瀛 内容提要:媒介不仅是“讯息”,它直接就是生产力;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融入了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其价值生长的一部分;媒介还进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其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有机因素;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形态的诞生。一虽然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等西方学者提出“媒介即是信息”、“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媒介是社会的先锋”等等命题,空前突出了媒介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这些命题在21世纪的今天却已经不能让人完全满意。其实,媒介自产生起,从古至今总是和科技紧紧结合在一起;

2、一种新媒介常常就是一种新的科技成果,电子媒介就是最好的例证。实际上,与科技结下不解之缘的媒介,直接就是生产力。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等人认为,“媒介即是信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一种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在他们看来,媒介作为主体的延伸,并且作为主体与技术的结合,总是迅速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塑造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创造着世界。而这种塑造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角色,不正是媒介作为一种生产力所扮演的角色吗?除了生产力,谁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媒介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运行中,都是作为一

3、种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生产力而起作用的,媒介成了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支配力量之一。媒介之作为生产力,从人类诞生的时候起即是如此。譬如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创造的石斧之类的石器工具,在当时就是人类得以同外界自然打交道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媒介,是他们能够进行生产以维持生存并进而得到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媒介;而这种媒介的产生和被使用,更为实质的意义在于,它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样式,一种新的生活形式,一种新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它标志着人类从“自在”向“自为”、从“必然”向“自由”迈出了关键一步。就是说,今天看来非常粗陋的石斧之类,作为人类最初、最早的媒介,正是人猿揖别的一个标志和里程碑,我们的祖

4、先于是通过它为自己创造出一种历史,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新世界,迈进人类社会的大门槛。一种新的媒介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就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在解释“媒介即是信息”的涵义时说:“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这些话都是强调媒介是社会发展的标尺和里程碑。媒介之作为生产力,正是通过“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

5、式变化”,通过“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来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麦克卢汉提出:“电脑可以接管整个的机械时代。”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深刻认识到电子媒介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我的几十年前的一位老朋友、在法国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哲学家高宣扬教授在谈到哲学未来发展时,介绍了法国著名学者、法国精神与政治科学院主席兼法国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孟德波利亚(ThierrydeMontbrial)在一个学术报告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当代信息学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意义,信息的泛滥和传播,就好像以往人类历史上文字的出现那样,深刻地影响了文化、思想及社会组织。严格地说,信息的出现及传播,归根结底,关系到人本身及文化的命运,

6、并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哲学本身的性质及表达方式。二媒介作为生产力之改变社会,当然也包括甚至特别表现在改变和影响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和接受活动。艺术只有通过媒介才能存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只能在媒介系统中生产,在媒介系统中储存,在媒介系统中流动和被接受。没有媒介也即没有艺术。媒介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审美和艺术的嬗变。首先,从主体的角度说,媒介通过改变和塑造主体的观察方式、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来改造审美和艺术。麦克卢汉说得好:“媒介决定感知方式。”不同的媒介塑造着不同的主体,因此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主体;媒介变化了,主体也跟着变化;各个不同的“媒介时代”,其主体明显带有该时代的特点。美国

7、传媒理论家、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学教授、批判理论研究所所长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说:“信息方式的诸阶段可以试作如下标示:面对面的口头媒介交换;印刷的书写媒介的交换;以及电子媒介的交换。”第一阶段(口头媒介)的特点是“符号伪互应”;第二阶段(书写媒介)的特点是“意符的再现”;第三阶段(电子媒介)的特点是“信息的模拟”。“在第一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自我(the self)由于被包嵌在面对面关系的总体性之中,因而被构成为语音交流中的一个位置。在第二阶段,即印刷传播阶段,自我被构建成一个行为者(agent),处于理性想像的自律性的中心。在第三阶段,即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

8、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由波斯特关于口头媒介时代(他称为“阶段”)、印刷书写媒介时代和电子媒介时代所分别造成的不同主体的特点,我们可以联想到其对审美和艺术的巨大影响。吟唱性的荷马史诗,只能出现在公元前八九世纪的古希腊“面对面的口头媒介交换”的时代,只能出现在自我“被包嵌在面对面关系的总体性之中”的时代。那时,由于媒介限于“口传”,主体的活动天地就那么大,主体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单纯,当时人们之间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基本是通过声音、手势等等面对面进行;人们的历史经验和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也只能面对面地吟唱即口耳相传;这种口头媒介也决定了当时人们的感知方式、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

9、的直观性、形象性、比喻性、直白性等等特点。由此也就产生了传为盲诗人荷马所创作的吟唱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该史诗的一系列特点。而随着口头媒介被印刷书写媒介取代,史诗的消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导言中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指史诗引者注)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在这里所谓“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据他随后的文字所说,即是古代科技不发达、传播媒介粗陋的阶段。马克思说:“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走锭精纺机、铁路、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单以媒介言,“艺

10、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口头传播媒介阶段。口头传播媒介时代过去了,与此相适应的史诗也就衰亡了。我国少数民族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等的情况,也类似;它们曾经非常兴盛,然而随着媒介的变更也必然只能成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和兴盛过的一种艺术形式,成为博物馆的藏品,成为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对象。印刷媒介时代是与专业作家的写作和千万读者的阅读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相对突出的逻辑、理性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指出:“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沃尔特翁格所说的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在18和19世纪,印刷术赋予智力一个新的定义,这个定义推崇客观和理

11、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先后出现在欧洲和美国的理性时代和印刷文化并存,并不是什么巧合。”这种印刷书写媒介时代,就促成了长篇小说等艺术形式的繁荣。相对于口传媒介时代的作者来说,印刷媒介时代专业作家的突出特点是:更强的理性思维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写作那时,如波斯特所说,由于“自我被构建成一个行为者(agent),处于理性想像的自律性的中心”成为主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而这种特征又特别适宜于进行专业写作的人;于是才会出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驰骋想像、进行写作的“处于理性想像的自律性的中心”的小说作家,才会出现印刷数千、数万,以至几十万、几百万册的纸媒介的小说作品,才会有身处各个角落、

12、面对着作品却背对着作家的千千万万读者出现读者与作家可以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万里。这一切,与书写文字的普遍使用、与印刷术的普及相适应。麦克卢汉曾经多次谈过从口传媒介时代到书写印刷媒介时代再到电子媒介时代主体的变化及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富有启示。不妨摘录几条:在部落社会中,由于非常实际的原因,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都非常发达,比严格意义上的视觉要发达得多。突然,拼音文字像炸弹一样降落到部落社会中,把视觉放到感官系统最高的等级。识字把人推出部落社会,让他用眼睛代替耳朵,用线性的视觉价值和分割意识取代了整体、深刻、公共的互动。拼音文字是视觉功能的强化和放大,它削弱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作用,渗透到部落

13、人非连续的文化中,把他的有机和谐、复杂通感转换成一致、连续和视觉的感知方式。印刷术使人以分析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母语,把它看成是规格一致的实体。印刷机大批量生产书籍和其他印刷品,使之传遍欧洲的各个角落,把当时的白话语言区转变成规格一致的民族语言的封闭系统。这些封闭系统就是所谓大众传媒的另一种说法。印刷机孕育了整个的民族主义观念。在电力时代,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靠技术得到了延伸。它既使我们和全人类密切相关,又使全人类包容于我们身上。他还特别将电影和电视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作了比较:因为面对电影时,你就是摄影机,而非文字的民族是没有能力把眼睛当作摄影机来使用的。但是面对电视时,你就是荧屏。而且电视在

14、触觉的轮廓线上是两维平面和三维雕塑。它不是叙事的媒介,与其说它是视觉,不如说它是听觉、触觉的。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屏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你是透视中的消失点,像东方画里的消失点一样。画面在你的内心放映。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上引麦克卢汉开头的几段话阐述口传媒介向印刷媒介再向电子媒介的转换,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阐述从口传到印刷的转换如何“把他的有机和谐、复杂通感转换成一致、连续和视觉的感知方式”,阐述“印刷机孕育了整个的民族主义观念”,阐述电子媒介“既使我们和全人类密切相关,又使全人类包容于我们身上”由此我们可以寻找出口传时代、

15、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人们的审美艺术的不同特点;麦克卢汉最后两段话谈的是电影和电视。在今天的中国,通常都是把电影和电视放在一起,称为“影视”艺术。其实在麦克卢汉看来二者有重要差别。电影是偏于拼音文字即视觉的,电视则是偏于听觉触觉的。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电视你就是荧屏,看电影你就是摄影机;而从创作者的角度,电视主持人要打破荧屏,电影演员则要封闭于荧屏。就是说,电视媒介中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与电影媒介中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各有不同的特点。此论可谓独具慧眼。三媒介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对象,进而改变审美和艺术呢?麦克卢汉说:“由于电力(电子媒介引者注)使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电力

16、媒介造成的重新部落化,正在使这颗行星变成一个环球村落”;“电力技术锻造的全球村激发出更多非连续性、多样性和区别性,它比原来机械的、标准化的社会要略胜一筹。实际上,全球村必然要产生最大限度的不同意见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千篇一律和万马齐喑并不是全球村的标志”;“我预料未来的几十年会把这个行星改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此间的新人在超时空的宇宙和谐中连在一起。他们会用官能去拥抱和塑造这个地球的各个方面,仿佛把它当成是一件艺术品。人自身也会成为一种有机的艺术形式。任重道远,宇宙星星就像是我们的驿站。我们的长征刚刚开始。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上帝宝贵的恩赐。仅仅是因为人类命运这本书的许多篇幅读不到,我也会为自己终将来临的死亡扼腕叹息,也许正如我考察后文字时代文化时试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