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上传人:zejun11****63.com 文档编号:122140063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言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进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服务业进展呈现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基础。 2007上海服务业进展报告分析了2006年上海服务业进展状况与趋势,公布了2007年上海推进服务业的政策重点,引导投资方向。同时对商贸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服务业功能区和创意产业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上海服务业2006年接着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了5000亿

2、元。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重点服务行业增长较快;批发零售业及餐饮业仍然保持了二位数的快速增长,商品销售总额突破了15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3000亿元,商业增加值突破了1100亿元。到沪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年攀升。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上海的服务业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所关注的热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理念逐步形成共识,列入市重点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增加至20个;创意产业和园区建设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生产服务业功能区和总部经济建设,成为近郊区工业园区从制造业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的要紧载体。 2007年国内外经济将接着保持平稳增

3、长,上海经济可望保持健康稳定增长态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潜力专门大;服务业市场需求日益趋旺,服务业进展动力强劲;服务业对外深度开放,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服务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进一步明晰,国家和上海推动服务业进展的相关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可能2007年上海服务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展,若服务业的比重能达到20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51.4%,则2007年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可能可达5795.35亿元,比2006年增长11.3%。2007年,上海服务业进展将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服务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注重产业间联动进展,注重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服务业技术水平,加快公共服务信

4、息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合理整合,增强服务长三角和服务全国的能力和水平。协调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标志服务企业;加强服务行业的协调与治理;关注民生,拓展消费,繁荣市场;对商业结构与布局进行调整,关注郊区商业和交通枢纽区域商业的建设。第一章 总论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进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2006年上海服务业乘势而上,接着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势头,为上海实现“四个领先”、建设“四个中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6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5000亿元,达到520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连续

5、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6年,上海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8.3%。这是自1999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连续8年占上海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一、2006年上海服务业进展要紧特点 (一)增长速度逐季递增 从全年服务业运行的状况来看,呈逐季递增的态势,规模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为1175.34亿元;第二季度为1228.02亿元,环比增长4.5%;第三季度为1308.59亿元,环比增长6.6%;第四季度为1493.40亿元,环比增长14.1%。图1 2006年上海服务业规模增长状况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依照现有统计分类的

6、服务业结构状况分析,2006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批发零售业占17.7%,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占3.5%,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而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金融业占15.4%,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3.1%,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占8.0%,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见表1),成为服务业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上升的要紧推动力。表1 上海部分服务业的比重结构 (三)重点产业进展步伐加

7、快 上海的“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在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优先进展现代服务业,要以信息化为基础,重点进展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 1、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06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9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中国人民银行第二总部落户上海,进一步推进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使上海逐步成为全国金融要素的后台集聚地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引起国内和国际金融业向上海的进一步集聚。2006年上海新增各类金融机构59家,其中,银行类机构2家,保险类机构54家。至2006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563家(不含外资银行同城支行),其中,银行类机构109家,保险类机构

8、281家,证券类机构90家。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454.88亿元,贷款余额18603.92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接着提高。 至2006年末,证券市场上市证券数1126只,其中股票886只。2006年通过资本市场筹资17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倍。其中,发行新股筹资1180.23亿元,增长40倍;再次发行(增发、配股和国有股配售)筹资5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发行可转换债券28.77亿元。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84.9%,期货市场成交金额增长92.8%,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成交金额增长68.3%。2006年黄金市场成交金额

9、2045.5亿元,比上年增长75.1%;钻石市场成交金额5.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8%。年内上海石油交易所正式开业,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机构相继落户。 2006年全市保险费收入40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1.33亿元,增长15.3%;人寿险保费收入305.72亿元,增长24.4%。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91.31亿元,比上年增长4.4%。 2、物流业得到长足进展。 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增加值683.6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8%。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物资运输总量达72605.33万吨,比上年增长了5.6%。货运结构正在

10、改善,2006年上海铁路货运1212万吨,比上年下降5.2%;水路货运37342万吨,比上年上升8.1%;公路货运33799万吨,比上年上升3.4%;民用航空货运253万吨,比上年上升14%。洋山深水港二期工程在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营,上海港全年的物资吞吐量达到了5.37亿吨,比上年增长了21.3%,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全年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71.9万国际标准箱,增长了20.1%,位居世界第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包括洋山保税港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在内的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得到完善,正在成为信息化、集约化、专业化

11、的现代化物流园区。 3、信息服务业加快进展。 2006年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296.2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7.5%。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为49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电子口岸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电子口岸平台的企业电子支付金额达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89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数字证书累计发放71.8万张。信息化的基础与环境进一步优化。至2006年末,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线累计敷设2451沟公里,比上年增加830沟公里;互联网用户达到957万户,比上年增加15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335.2万户,比上年增加

12、87.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48.12万户,比上年增加20.82万户,其中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完成200.3万户,增加了14.64万户。 4、旅游业进展开了一个好局。 2006年旅游业紧紧抓住奥运、世博机遇,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强化都市宣传推广、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开了一个好局。2006年本市接待入境旅游者60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其中过夜入境旅游者46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占全国过夜入境旅游者总数的9.3%;旅游外汇收入3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占全国的11%。国内游、出境游市场稳步进展,郊区农业休闲旅游的持续升和气旅游黄金周消费能力的提升,成为本市国内旅游经济增长

13、的亮点。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9683.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国内旅游收入1419.94亿元人民币,增长8.5%。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6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3.4%,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5、商贸业依旧是上海服务业的主力 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的商贸业保持较好的进展势头。尽管商贸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依旧是上海服务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2006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已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了1102.3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2%,不管是绝对数依旧相对数都在服务业中名列前茅。 2006年上海社会消费品

14、零售总额为33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全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批发交易额达到1.26万亿元,增长22%。 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020个,全年成交额3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已完成400家标准化菜场的建设任务。百货业在2006年体现出了旺盛的增长势头,百联集团所属的大型百货商厦与购物中心的零售额增长13.1%。上海市郊商贸业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共实现零售额1291.01亿元,增长16.1%,增幅高于市中心区域5.8个百分点。 (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共识。 上海现代服务业

15、进展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层次,提升能级,增强辐射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凭借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功能集聚、规模经济等优势,已成为上海推进现代服务业进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首批1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全面启动。其中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和杨浦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的部分项目已建成开业;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和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正在建设进行;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虹口北外滩航运服务区和松江佘山休闲旅游区在确定开发商后正在完善前期规划;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和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按进度动迁;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和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拓展提升

16、工作进一步深化细化,有关项目有序推进。总体上看,以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代表的第一批集聚区重点项目开工已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作为产业高地和都市名片的集聚区,其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第二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已筛选初步完成,部分正完成集聚区整体规划布局。项目筛选突出四个原则,一是符合上海“十一五”规划和进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二是形态功能与产业进展相结合;三是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差不多建成;四是各区项目要做到总体平衡等。目前,初步确定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虹桥涉外商务区,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七宝生态商务区,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等八个项目,作为第二批重点推进的集聚区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