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原理》在职研究生考前重点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132861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学原理》在职研究生考前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行政学原理》在职研究生考前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行政学原理》在职研究生考前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行政学原理》在职研究生考前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行政学原理》在职研究生考前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学原理》在职研究生考前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学原理》在职研究生考前重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政学原理在职研究生考前重点第一章 绪论1、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把人力和资源,通过运用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法来完成一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或者说,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相互密切配合。发挥它们的最高效率,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分为确定方向、制定计划、健全机构、组织力量、指挥决策、追踪变化、调节关系、控制反馈等八个环节,分为计划、组织和控制三种职能。2、行政的含义行政,就是指政府行政组织为了公共的利益和目的,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3、行政学的含义行政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社

2、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职能、管辖范围、工作方法、机构设置等等都在不断变化。行政学的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它必须根据社会实践、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以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百年来,行政学的理论原则、技术方法都在不断地创新,行政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4、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以美国泰罗伟代表的,着重生产过程和行政控制的古典管理理论。第二,以梅奥为代表的,着重于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第三,以西蒙为代表的,着重于管理科学和系统分析的现代管理理论。5、西方行政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作

3、为一门科学的理论,独立的学科,严格地说是起源于美国,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美国行政学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准备、正式确立和改革发展三个阶段。第二章 行政原理1、行政原理的涵义行政原理是行政管理规律的升华,是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本质反映,是科学理论宝库的组成部分,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行政原理与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行政原理指导行政体制建设,行政体制落实行政原理。各国行政体制取决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有自己的特色。2、人本原理及其相应原则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与人的积极性。因此,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这就是管理的“人本”原理。“人本”原理要求没格挡

4、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要做好整个管理工作,要管理好财、物、时间、信息等,都必须紧紧抓住做好人的工作这个根本,使全体人员明确整体目标、自己的职责、工作的意义、相互的关系等。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遵循“人本”原理就是反对和防止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重技术不重人,靠权力不靠人等错误的认识、做法。违反“人本”原理,不可能做到的科学管理。相应原则共有:能级原则、动力原则、行为原则。3、动态原理及其相应的原则管理既然是一个过程,就一定是动态的。因为过程本身就是运动的一种形式。更何况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系统,各因素内部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就

5、是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运动中,把握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不断调节各个环节以实现整体目标,这就是管理的动态原理。相应的原则共有:反馈原则和弹性原则。第三章 行政环境1、行政环境的含义和特征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行政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外部要素的总和。这些外部要素,既有物质的,如经济发展水平、设备材料等;也有精神的,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既有社会的,如社区自治能力;也有自然的,如河流山川、沙漠平原等。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有型的,也有无型的,等等。它们共同构成行政管理的外部要素、境况,影响制约着行政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并不断地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特征共

6、有:广泛性、复杂性、差异性、变化性和互动性。2、研究行政环境的意义研究行政环境,对于行政系统更加正确地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环境,适应环境以求生存和发展,适时进行行政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实现行政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发展现代行政学的需要;是认识和改造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公务员管理水平的需要;是创造良好环境的需要。3、行政环境的内容内容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国际环境。第四章 行政职能1、行政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其中政治职能主要包括:阶级统治职能、保卫职能、社会治安职能、民主职能。2、行政职能转变所谓行政职能的转变

7、,是指行政职能重点的转移、政府履行职能方式的转变,具体表现为行政职能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质量上的弱化或强化,以及机构上的集中和分散。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社会矛盾运动的表现和要求,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主要内容:理顺党政关系,政企分开,简政放权。3、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措施指导思想: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完善社会

8、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原则: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坚持创新制度机制和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服务能力;坚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确保政府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坚持从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重点措施:(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3)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4)优化职能配

9、置;(5)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6)加强制度建设和依法行政。第五章 行政领导1、行政领导的涵义和特点行政领导是领导活动的一种,是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的领导。具体说。所谓行政领导,是指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由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者通过行使行政职权,组织管理行政事务而进行的决策、指挥、组织、控制、协调等行政活动的过程。其基本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内容。特点:行政领导具有行政性;行政领导具有强制性;行政领导具有综合性。2、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所谓职位,凡是行政领导者,都拥有行政职位和行政职权,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都是统一的。所谓职权,是指处在一定的职位上所相应

10、拥有的权力。所谓行政职责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国家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所承担的一定工作任务及应负有的责任。3、行政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包括内在素质,外在技能,其中内在素质包括:性格方面,品德方面,体质方面。外在技能包括:知识水平,智能水平,决策能力,组织、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用人能力。4、领导艺术的涵义和特点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领导技能。它是领导者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也是领导活动中技巧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统一。其特点包括:多样性,可变性、现实性。第六章 行政组织1、行政组织的特征和构成要素行政组织的特征包括:政治性、社会性、合法性、权威性。其要素包括:目

11、标要素、制度要素、人员要素、物质要素、观念要素。2、行政组织的基本种类行政组织按照其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领导机关,职能机关,辅助机关,直属机关,派出机关。3、行政部门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行政部门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在一个特定的组织内成反比关系,即就一个特定的行政组织而言,行政层次越多每一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越小;反之,行政层次越少,每一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越大。行政层次多,幅度小,行政组织就呈尖型结构;行政层次少,幅度大,行政组织就呈扁型结构。尖型结构是一种集权结构,扁型结构是一种分权结构。在实际行政活动中,一个行政组织机构往往不是纯粹的尖型或扁型,而是综合型的,即组织中某些层次的机构

12、管理幅度大,某些层次的机构管理幅度小。4、行政组织体制的种类与特征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常见的行政组织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首长制与合议制,这是按行政组织最高决策人数的不同来划分的组织体制。集权制与分权制,这是按行政组织上下级权限的标准划分的组织体制。完整制和分离制,这是按同一层级行政组织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方式不同来划分的组织体制。层级制和职能制,这是按照行政组织内部各机构的职权性质和范围而划分的组织体制。矩阵组织体制,它是为了实现特殊目标或执行特定业务从不同的组织机构中选派人员组成临时性组织的行政体制。5、非正式组织的特征和形成原因特征:背景上具有共同性,形式上具有不稳定性,人员构成上具有不

13、确定性,组织类别上具有共生性,组织行为上具有激烈性,领导人物的天然性。形成原因:满足社交、友谊等人类社会群居生活的需要。寻求理解和认同,取得保护和帮助。维护、争取和实现既得利益。第七章 人事行政1、人事行政与人事制度人事行政就是指国家行政部门为了最大限度地罗致人才和发挥所属成员的内在功能,以完成所担负的国家行政管理任务,而在政府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奖惩、权益等方面所制定和形成的整套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管理方法和艺术的总和。人事制度常指公务员制度或文官制度等等,其特征是静态的,多偏重于成员的法定权责关系以及法令规章的制定;而人事行政则是动态的,除了有关制度方面的规定外,还包括行政人员的心理

14、状态分析等,其范围较之人事制度更为广泛。人事制度的种类繁多。主要经历了三种不同的人事制度,那就是贵族型人事制度、官僚型人事制度和民主型人事制度。2、人事行政的原则人事行政句有一些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下列七个方面内容(1)选贤任能原则(2)激励竞争原则(3)成绩主义原则(4)适才适位原则(5)智能互补原则(6)民主监督原则(7)依法管理原则。3、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发展、主要特点和弊端产生发展: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最早在欧洲的封建制国家中实行的是“恩赐官职制”美国建国后,最早实行的是“个人徇私制”,在两党制出现后,西方国家形成了有名的“政党分赃制”。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二个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枢

15、密院令,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也是世界上正式建立的第一个常任文官制度。1968年,英国进行了一次文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立了由首相直接领导的文官事务部,调整录用文官的原则,变“通才”为“专才”,成立文官学院,改进考试录用方法。1883年,美国建立了以“功绩制”为特点的文官制度,即依据公开考试的成绩和实际工作的功绩来录用和提升公职人员的制度。日本等过在二战后也采用了美国式的文官制度。主要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务常任制。政治中立原则。弊端:(1)在各行政部门,实际权力掌握在常务次长手里,文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加大了政策的执行难度,也造成了文官集团的保守性和官僚主义化。(2)文官和政

16、府要员、垄断财团的老板及议会的议员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官间的串通,常常能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4、我国公务员的含义和范围 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按照公务员定义的三个条件,公务员的范围包括七类机关的工作人员:(1)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2)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3)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4)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5)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6)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7)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联机关的工作人员。5、我国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 立法宗旨: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是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