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红河现代农业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22128437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势磅礴红河现代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气势磅礴红河现代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气势磅礴红河现代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气势磅礴红河现代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气势磅礴红河现代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势磅礴红河现代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势磅礴红河现代农业(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势磅礴的红河现代农业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前景瞭望 编者按: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挥市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全面建成红河小康社会进程,州委、州政府研究决定,在蒙自、开远、建水、石屏、弥勒、泸西6县(市)连片成带建设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本文为州委、州政府关于建设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决定正文,标题为编辑润色所拟。 一、志向高远的目标任务 按照“红河特色、云南样板、全国示范”的目标,围绕“效益优先、生态安全、规模集约、竞争力强”的定位,坚持“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算账调结构,有所为

2、有所不为”三大原则,发挥“强基固本、统筹城乡、进二带三、兴州富民”四大作用,充分调动农民、企业、政府三方面积极性,突出“水、田、路、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五个重点,注重与“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庄园经济发展五个结合,强化“资金投入、科技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三大保障,着力在现代农业设施、产业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应用、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园区建设、“智慧农业”、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十个方面进行示范,并以此为平台,申报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科技农业示范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区、

3、全国节水农业示范区、全国“智慧农业”示范区。 二、志在必得的五大指标示范区2017年奋力实现的指标: 亩均综合收入由8356元提高到2万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082元增加至2万元以上; 坝区高稳产农田由43.3%提高到100%,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 水利化程度由76.8%提高到100%,节水设施全覆盖; 现代路网覆盖率100%。 三、突出五大重点开局面 (一)水:全面实施喷灌、滴灌、管灌高效节水工程,实现节水设施全覆盖,水利化程度达到100%,不低于总面积20%的核心区达到“智慧水利”标准,建成全国现代高效节水示范区,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全面转型。 (二)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4、、农艺措施并举,设施化、信息化、景观化相融合,科学规划、整合项目、以点带面推进高稳产农田建设,示范区坝区耕地100%达到高稳产农田,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 (三)路:整合资源、多元筹资,新建改造核心干道、主干道、次干道、便道,形成阡陌纵横、外联内通、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路网。 (四)产业结构调整:立足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红烟、红酒、红果、红菜、红木、红米、红药、红糖、红畜”九大“红系”品牌,构建红河高原特色产业体系。按照现代农业多功能和“进二带三”的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生态养生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文化创意农业,打造农业综

5、合体,拓展农业综合功能,促进“三次”产业在示范区内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扶持,打好“组合拳”,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培育更多、更强、更具活力的领军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与农户(特别是流转土地的农户)的多种利益有效联结机制,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使千家万户的小农主体向现代新

6、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 四、创建六大样板、十大基地、十二大园区大观 (一)六大样板。坚持示范带动原则,科学布局,突出重点,集中投入,重点打造开远大庄 羊街片区、蒙自草坝 雨过铺片区、蒙自文澜新安所片区、建水南庄片区、弥勒竹园 朋普片区、泸西中大河片区6大样板,带动示范区整体建设与发展。 (二)十大基地。立足优势产业,围绕打造九大“红系”品牌,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规模,在示范区重点建设种植业“五大基地”(中国重要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灯盏花原药生产基地、云南省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云南省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云南省最大的绿色观赏苗木基地)和畜牧业“五大基地”(优质家禽基地、优质牛羊基地

7、、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优质奶源生产基地、饲料生产基地)。(三)十二大园区。在抓好红烟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依托面向东南亚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以“红系”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相对集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示范区重点建设开远苗木园、蔬菜园,蒙自石榴园、果蔬园,建水石榴园、葡萄园,石屏杨梅园、蔬菜园,弥勒葡萄园、蔬菜园,泸西梨园、蔬菜园“十二大园区”。五、构建六大体系思路 (一)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整体配套、高效推进示范区基础平台建设,实现示范区园区化、现代化、生态化、集约化。一是园区化。借鉴工业理念谋划示范区发展,把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

8、资本、土地、人才要素聚合与设施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整体打造,实现示范区园区化发展。二是现代化。把示范区布局与水、电、路、通信等有机结合,实施兴水润农、兴田强农、兴路惠农、兴电支农行动计划。新建扩建水源工程163项,全面实施喷灌、滴灌、管灌高效节水工程,示范区水利化程度达到100%,实现节水设施全覆盖,不低于总面积20%的核心区达到“智慧水利”标准,建成全国现代高效节水示范区,加快示范区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全面实施“沃土工程”,新建55万亩高稳产农田,示范区坝区耕地全部达到高稳产农田标准,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新建和改造道路1067项,形成核心干道、主干道、次干道与便道纵横交错、通

9、畅便利的现代交通路网。新建、提升改造电力、通信等设施,实现农电到田、通信到家。形成田成方、管相通、路成网、线相连、片成景的现代农业设施体系。三是生态化。把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循环农业发展、农业生态功能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农业生态环境精美化工程,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绿色生态涵养区。四是集约化。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分步实施、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水、田、路、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规划的设计与衔接,用好管好现有基础设施,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实现示范区基础设施集约化规划、集约化建设和集约化服务,避免重复投资,最大限度保障资金、资源利用效益。 (二)现代农业产业

10、体系。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建设“红系”产业,打造红河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农业全产业链体系。一是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坚持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集中连片的原则,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最适宜区集中,重点发展基础好、带动力强、特色鲜明、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烟草、蔬菜、水果、畜牧、景观苗木、灯盏花、优质稻等优势产业,形成在全省、全国乃至国外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九红”品牌。到2017年,以水果、蔬菜、苗木花卉、畜牧、优质稻等为主的第一产业产值达220亿元以上,其中种植业产值110亿以上,畜牧业产值110亿以上。二是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围绕产业集群化,加快土地

11、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政策向示范区倾斜、资源向示范区聚合、配套向示范区集中,在示范区重点建设“十二大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品牌流动聚集,推动产业生产规模化、园区集约化、企业集群化,形成大龙头带大基地、大基地带大产业、大产业带大发展,促进特色产业板块经济形成。三是推动农业“进二带三”。抓住桥头堡建设机遇和利用沿边开放优势,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18个农产品加工和5个超10万吨饲料生产加工项目,建成面向东南亚农产品加工园,促进一产向二产转化。到2017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加工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

12、环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工厂化设施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文化创意农业以及生物能源农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到2017年,建成20个现代精品农业庄园和一批“进二带三”示范点,以休闲观光农业、物流储运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达40亿元以上。 (三)现代农业人才与科技支撑体系。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四大平台、一支队伍为重点,以提高应用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为手段,构建研发、应用、推广、服务、培训为一体的人才与科技支撑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主体多元的新型开放式农业科技服务新格局。到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一是建设农业科技

13、创新平台。建设红河高原特色农业研发基地,提升红河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功能,组建红河高原特色农业专家联盟,鼓励成立农业科技孵化公司,加快建设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优良品种研发为重点的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体系完整、功能配套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和支持联合科技攻关,重点解决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瓶颈问题。鼓励科技人员领办科技企业,加快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示范区科技兴农。二是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平台。以州、县(市)、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载体,建设覆盖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加快建设13个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场),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

14、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三是建设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农科人员“接地气”行动计划,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一对一”服务。积极发展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探索“市场运作、利益驱动、灵活高效”的“非公”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州、县(市)、乡(镇)、村四级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防疫体系,到2017年,示范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100%。四是建设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平台。整合科技教育资源,运用“固定课堂”、“空中课堂”、“田间课堂”和专家论坛、“草根”论坛,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分专业开展教育培训,实现示

15、范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全覆盖。五是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全面实施人才强农、人才兴区战略,重点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基层农技推广骨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土专家”、“农秀才”等,造就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规模较大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放心农业”,释放红河高原特色农业“健康红利”。一是用法律规范管理。探索制定地方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整合执法资源,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工作网络,全面提升依法监管能

16、力,创建全国依法兴农示范区。二是用标准保证质量。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健全农产品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推行“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生产技术、农资供应、监测方法、商品标识)标准化生产规程,农业标准化推广普及率达到100%。示范区农产品100%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核心区农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5%优势农产品取得有机食品认证,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4个以上,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打响一批“红系”农产品品牌。三是用制度建立诚信。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农产品质量追溯、生产经营主体备案和“黑名单”等制度,依法惩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依靠制度建立诚信体系。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立足“两个市场”,打造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市场流通体系。一是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建设和改造6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13个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