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126650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验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研究的背景: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区别于赫尔巴特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四个阶段观点,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的新教学四个阶段的观点,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其策略主要是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即让儿童对知识的学习采用类似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让美国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造就了一大

2、批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很强的美国人。这一现象指出了本课题实践研究的必要性。在新世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氛围中,我们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了一些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的课,然而真正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多种感官与学习的全过程,敢于放手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课是相当少,较多的课堂教学则是乍看气氛活跃、热闹,实则以面会点、广种薄收,参与学习对象只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结论的推导过程,忽视方法的思考过程,忽视问题的发现过程,忽视规律的揭示过程。课堂上教师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从而使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束

3、缚。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口号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种种弊端,使得作为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期望。这一现象指出了本课题研究的紧迫性。国家教育部新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与其他对象的联系,能寻找合适的方法。它指出了本课题研究的时代性。(二)、研究的意义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终身教育的起始点,学习数学

4、不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终身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能力。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任何一点闪光、灵感,是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化。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实施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尝试探索解决问题,归纳、应用知识,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经历独立思考,艰辛的探索,成功的愉悦,使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得以培养。“问题探究归纳应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指在进一步发展其 “创造性学习”,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5、,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其前提是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这里的问题并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记忆性问题,而是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是指根据问题解决的可能,设计探究方案,收集和分析各种可行性方案,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应用探究后发现的知识,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资料和问题解决的能力。1、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模仿、操练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途径来获取,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根据新旧知识的冲突问题,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关论文、资料中

6、的问题等提出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问题,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和乐趣。2、优化学生的 “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形成更广阔、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小组合作、查阅、收集、搜索资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等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可能。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习的权威,彻底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可以说是传统学习方式的革命,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展。3、有助于“探究学习”与“问题解决”的互动。探究学习的前

7、提是必须有一个“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和方向,而“问题解决”是探究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通过个体或同伴合作探究,既解决问题,又进一步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更好的解决下一个“问题”打好了基础。因此两者是互动的,相互促进的,本课题的研究必将进一步促进两者的互动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其策略的开放,学生的认知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而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探究策略,实施有效的开放式引导将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必将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真正成为新时代学生学习的

8、指导者。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索”与“设计学习”活动,我国台湾在即将推行的新课程中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修订稿)中提出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高中课程计划,并计划在2005年普及到中小学后,全国各地的普通高级中学相继开展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并着手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建设,在研究性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

9、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初中及小学阶段开展试点工作。97年初,上海市中小学教材改革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他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确定研究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确定、目标定位、实施策略,教师指导方式、评价手段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操作体系,这些都为我们在实施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和可靠的理论依据。本课题侧重于“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吸取他们的成功做法,突出问题意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开放引导策略。因此这些课题的研究的成功经验给本课题研究提供可行性。三、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一)课题研究

10、的内容1、问题的来源2、学生探究策略的方式、方法研究;3、“问题探究归纳应用”教学程序的设计及理论研究;4、“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典型案例研究;5、“问题探究归纳应用”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6、“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学习交流和操作模式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1、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我校小学数学以“问题探究归纳应用”为教学模式的课堂教特色。2、具体目标:(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究数学知识的体验,提高探究的乐趣。(2)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3)初步掌握问题解决和探索的方法、策略。(4)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1、,激活知识储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5)使学生学会分享成功和学会合作,培养一定的科学道德。(6)积累各年级各知识块的研究问题,总结学生自主探究及教师开放引导的指导纲要。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研究型学习策略应有别于当前在普通高级中学开设的研究性学习。其操作模式可概括为:问题探究归纳应用,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适当开展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型学习。(1) 具体做法1、问题的归纳、筛选:依据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及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有探索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数学。2、探究: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的实施策略,给予学生数学课堂上充分的时间

12、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研究活动。3、归纳:总结归纳探索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教师要不失事机地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加工处理信息,学会恰当的方式归纳概括表述探索的成果。4、应用:学习成果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把习地的数学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生活、自然和社会的实际问题中去;二是把从中悟得的学习方式、方法推广应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二)实验的原则1、主动探索原则教师在操作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要充分相信学生,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满激情,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得到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知识、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需要

13、,而且是创新的必经途径。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留给学生充裕的实践时间和探索空间,而不是用演示来替代学生的实践。小学数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训练的价值,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好材料。2、过程性原则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我们把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称之为过程性原则。通过展示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问题情境、提供数据、操作活动、自主探究。3、问题性原则即通常不是提供素材让学生理解记忆,而是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

14、生领悟并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沿着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轨迹进行探索研究,不仅使解决问题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4、因材施教原则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优生带困难生,共同探索、交流、使程度不一的学生问题研究、解决、应用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快乐。(三)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 主要是加强日常实验中的细化比较,包括教学设计的比较,教学手段的比较,教学效果的比较等。并将这些比较所得以文摘形式进行记录,为课题顺利进行积累资料。个案研究法 主要是对一些实验课进行了

15、有重点的个案研究,从中归纳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问卷调查法 即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知识层面、情感层面、能力层面)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对实验进程进行随时调控。行动研究法 即在实验过程中,解放学生的手、脑、眼、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在行动中、在实践中获取、归纳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行动。经验总结法 即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了时时总结。从中肯定优势,早出成绩;发现问题,查漏补缺,保证实验顺利而深入地展开。五、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一)研究步骤:课题实验的周期(2002.52004.8)准备阶段:2002.52002.7学习理论,搜寻资料,制订方案实施阶段:2002.9棗2004.61、继续学习理论,搜寻资料;2、落实子课题方案并实施;3、典型案例分析;4、于2003年2月2003年12月分别写出各子课题的阶段性小结。总结阶段:2004.72004.81、做好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工作;2、完成实验报告;3、验收鉴定。(二)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指导:吴毅松 (特级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