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及明年工作规划

上传人:zejun11****63.com 文档编号:122116931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及明年工作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及明年工作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及明年工作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及明年工作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及明年工作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及明年工作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及明年工作规划(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 更多资料请访问.(.)n 更多资料请访问.(.)更多企业学院:./Shop/中小企业治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总经理、高层治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Shop/38.shtml中层治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Shop/39.shtml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Shop/41.shtml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44.shtml各时期职员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Shop/49.shtml职员治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Shop/42.shtml工厂生产治理学院52套讲座+

2、 13920份资料./Shop/43.shtml财务治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Shop/45.shtml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Shop/46.shtml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Shop/47.shtml2011年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2年工作建议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进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进展”的工作基调,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进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

3、略,积极应对、有效化解各种困难和矛盾,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一、全市经济呈现加快进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工业经济快速进展,服务业集约进展趋势向好,投资规模不减,接着保持高位稳定增长,社会消费持续繁荣活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呈现出“高位求进、加快进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1189.11亿元,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2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16.56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73.33亿元,增长9.9%。G

4、DP总量接着保持全省第2,与第3名德阳的总量比较由2010年的多38.95亿元扩大到多51.66亿元,比第4名宜宾多97.93亿元;GDP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3:48.8:33.9调整为16.7:51.9:31.4,与2010年相比,一产下降0.6个百分点,二产提高3.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首次超过50%,三产下降2.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50.7亿元,占GDP比重54.7%,较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一)三次产业进展迈上新台阶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各项惠农政策接着实施,全年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实现稳步进展。全

5、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28.9亿元,增长3.9%。全年粮食总产238.9万吨,增长2.1%,连续8年增产,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73.7万吨,增长2%;小春粮食产量65.2万吨,增长2.5%。新增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龙头企业34户,累计达297户,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225亿元。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总数达30户。新增市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个,总数超过300个。工业经济快速进展。在扩大内需、园区建设、灾后重建等因素促进下,工业生产较快进展。全市70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776.29亿元,增长32.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2.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较2010

6、年上升2位;增长23.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高于成都0.4个百分点,高于德阳、宜宾、内江和乐山0.2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4.9%,拉动GDP增长9.9个百分点。“三倍增”打算实施成效显著,产业集群加快进展。“2+4” 重点产业增长较快,全市实现产值1620.06亿元,增长31.7%,占全市工业比重的91.2%。在“2+4”产业中,材料、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产业分不实现41.3%、35.2%和35.2%的快速增长, 化工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分不实现31.9%、26.3%和26.1%的较快增长。优势企业迅速进展壮大。亿元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市产

7、值亿元以上企业达24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532.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86.3%。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扎根型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其中:长虹产值494.8亿元,九洲、攀长钢、新华产值超过50亿元,产值在5亿元到50亿元的企业达到39户,多点支撑工业进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81%。高新区成为全省第三个500亿产业园区。市级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25%,其中:农科区增长33.5%,高新区(不含长虹)和经开区增长25.3%,科创园区增长25%。县域工业快速进展,9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27%。其中:涪城区属增长31.4

8、%,安县增长28 %、三台县增长27.7%,游仙区属、盐亭县和梓潼县增长27.5%,江油市增长27.1%,北川县和平武县增长27%。现代服务业集约进展趋势向好。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73.3亿元,增长9.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2.2%,金融业增长5.2%,房地产业增长10.8%,营利服务业增长15.3%。石塘、龙门、新皂现代物流园区和一批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等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涪城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签约打算入驻。长虹民生、富临物流、邮政物流、安运物流等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展扩张较快,商贸、服务外包等行业获得较快进展。旅游业加快进展。七曲山

9、大庙、窦圌山、西羌九皇山等传统景区实现全面恢复提升,北川地震遗址、北川新县城和药王谷度假区等新景区受到游客青睐。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81.53万人次,增长32.4%,实现旅游总收入97.22亿元,增长49%。(二)三大需求拉动明显投资接着保持高位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0.9亿元(含农户投资100亿元),总量接着保持全省第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80.9亿元,增长7.4%,在灾后重建差不多结束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增长。投资结构得到持续改善。从投资类型看,差不多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分不完成投资422.4亿元、226.3亿元和132.3亿元,比重为54.12916.9,较201

10、0年同期,差不多建设占比下降6.8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房地产投资分不提高4.5和2.3个百分点。投资增长方式正逐步由以差不多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外延型投资,向以工业技改投资为主的内涵效益型投资转变。从产业构成看,三次产业分不完成投资22亿元、244.8亿元和514.1亿元,比重为2.831.465.8。二产特不是工业投资占比进一步提高,投资结构正逐步优化,内源性持续进展动力正在形成。房地产和建筑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586.2万平方米,增长39.6%;竣工面积338.7万平方米,增长102.9%;销售面积415.8万平方米,增长16.1%,增幅比上年回落23.2个百分点。全市资

11、质以上建筑安装企业236户,完成建筑安装产值206.1亿元,增长16.1%,完成增加值85.3亿元,增长17.8%。社会消费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04亿元,增长17.8%。城乡市场稳步增长,其中:城镇市场实现334.61亿元,增长19.2%,农村市场实现159.62亿元,增长15%。要紧行业实现较快进展,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7亿元,增长41.4%;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85.9亿元,增长15.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3.5亿元,增长33.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7.8亿元,增长18.3%。要紧商品销售实现较快增长,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4%,家用电器和音像

12、器材类增长37.9%,粮油、食品类增长27.5%,服装类增长34%,汽车类增长10.4%。对外贸易有序推进。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3,增长15.9%,其中:出口9.74亿美元,增长17.8%;进口8.78亿美元,增长13.8%。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1210万美元,增长22%。企业“走出去”实现新突破,全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8家,累计达18家,中方累计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居全省第2。出口加工区呈现高速进展势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83亿元,增长15%;工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14%;进出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55%。(三)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升工业运行

13、质量不断提升。工业效益显著提高,进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56.69,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7.59亿元,增长33.7%,实现利税167.41亿元,增长38.7%,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达到96.3亿元,增长4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率比上年提高0.95个百分点,对工业总量回到全省第4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172.11亿元,增长44.2%,较2010年提高8.5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5.39亿元,增长44.7%;税收收入47.17亿元,增长37.6%。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5.5%

14、,较2010年提高0.8百分点。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1%。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98元,增长16%,较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分不高1.9、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83元,增量首次超过千元,增长20.9%,较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分不高3、0.4个百分点。(四)经济运行环境逐步改善物价逐步回落。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上涨4.9%,比一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11.1%,居住类上涨6.0%,是带动物价上涨的要紧因素。金融运行平稳。接着创

15、建金融生态榜样都市,年末辖区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32.66亿元,增长8.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2.6亿元,增长16.1%;各项贷款余额968.98亿元,增长12.9%。在全国减少1.1万亿元的背景下,全年实现社会融资总规模233亿元,增加16亿元。全年本地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9.6亿元,居全省第2位。企业直接融资取得较好进展,东材科技、仁智油服成功上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内资项目626个,到位资金487.7亿元,增长27.3%。到位外资1.96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长29.9%。(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两化”进程加速推进。全市工业化率达到44.7%,较2010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与全省的差距由1.7个百分点缩小到0.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41.84%,较2010年提高1.99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就业规模接着扩大,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万余人,4674名困难对象和1.4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102户,城镇登记失业率3.67。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2.3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2.57亿元。3万多名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