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夜班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及缓解措施 潘霞 护理轮班工作由于不断改变工作时间 破坏生物规律 使护理人员昼夜节律紊乱 1 因此 轮班工作成为主要的职 业压力来源 产生多种社会 心理和生理问题 现将轮班制对 护理人员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综述如下 轮班制对护士的影响 人类正常的生物钟是白天精力充沛夜晚倦怠 所以大部 分人类活动规律是白天工作 夜晚休息 睡眠 护理轮班工 作者 下称轮班护士 常在生物钟紊乱的状况下进行工作 极 易产生生理节律紊乱 影响社会家庭生活规律 1 昼夜节律紊乱 轮班工作容易导致慢性昼夜节律失 调 60 70 的轮班护士自述有睡眠剥夺 比白班护士感 到疲倦的频率明显偏高 由于睡眠剥夺导致的 夜班护士麻 痹症状群 曾有报道 表现为暂时性的麻痹 一般持续2 min 虽然个人意识清醒 但不能按要求移动肢体 以周为周期的 轮班工作中 轮班护士始终处于一种节律失调的状态 在周 期短 1 3 d 的工作安排中 轮班护士将保持昼夜节律 但 上夜班时将出现节律失调 顺时针的排班顺序比逆时针顺 序容易适应 而且生产效率可提高20 在实验室条件下 实验动物内部生物钟紊乱 各种节律性生理活动波动变小 而当恢复正常休息时 各种生理功能恢复不一致 它们之间 的正常比例关系会丧失 1 2 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轮班护士因为不能很好地 承担家庭和社会角色而产生压力 而女性护理人员由于需承 担额外的家务劳动而面临更大的压力 特别是已婚女性 为 了抚育孩子 处理家庭事务 只能缩短睡眠时间 在社会角 色方面 许多轮班护士自述感到脱离社会 不能参加正常的 社会活动 关于轮班护士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 轮班护士在 生活质量诸方面显著差于白班护士 长期感到精神压力大 负性情绪多 业余生活尤其是 保健性 业余生活少 工作满 意度低 家庭成员缺少满意交流 对性生活和婚姻满意度比 例低 2 3 对身心的影响 1 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缩短 由于昼夜节律紊乱 轮班护士很难在白天获得足够的睡眠 外部因素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白天因为光线 噪声和家务 劳动 社会事务不利于睡眠 白天睡眠通常比夜间睡眠平均 缩短2 h 轮班工作带来的疲惫和睡眠剥夺对轮班护士的各 项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表现包括警惕性 认知能力 躯体 作者单位 310007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二科 状况 轮班护士能力下降 而发生错误 忽视警示信号 驾车 时打瞌睡的可能性增高 在针对护士的一组调查问卷中 轮 班护士表现得分低于非轮班护士 这些因素对轮班护士的安 全带来重大影响 3 2 胃肠道不适 超过半数的轮班护士 有胃肠道不适 包括食欲不振 便秘 消化不良 腹痛 胃痛 和胃胀 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比白班护士高 原胃肠道疾病 者病情加重 其原因 昼夜节律紊乱导致消化酶的分泌规 律被破坏 由于精力有限 而不愿做可口的食物 有调查 报道 夜班比白班者摄入的营养和能量少 4 轮班工作带 来的心理压力也会加重胃肠道不适 3 心血管疾病 轮班 工作可改变心血管系统的自然节律 最近研究证明 轮班与 白班相比 期前波动发生率明显提高 但心率波动无明显差 异 5 4 对妊娠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绝大多数为 女性 轮班工作可一定程度地增加流产 早产 低体重儿的发 生率 5 心理失调 轮班者心理失调发生率比一般人群 高 5 慢性昼夜节律失调经常导致沮丧和抑郁 同时轮班工 作带来的压力可导致酗酒和药物的滥用 与他人的接触沟通 减少 从而导致心理失调 缓解措施 1 工作安排 当今许多学者在探讨如何确立一种科学 合理的轮班制度 以减少其对工作人员的不良影响 近来已 有人提出利用微机对决定轮班的几个要素进行自动化设 计 6 在轮班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遵从以下几项原则 1 在 设计轮班制度时应尽可能减少夜班次数 或采取快速轮班制 度 尽量避免让护理人员长期固定夜班工作 2 适当控制 每班工作时间 以减少护理人员的疲劳积蓄 3 不要在1 d 内给工作人员安排1次以上的夜班工作 每次连续的轮班工 作时间应控制在5 7 d 即班次的相对固定 并且连续轮班 后应安排至少2 d 次的休息时间 使工作人员有一个相对缓 冲的时间 以便恢复疲劳 4 轮班顺序应采用顺向排班 避 免逆向排班 即排班依次推后 以减少对工作人员昼夜节律 的影响 2 短暂睡眠 应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解决因为不固定 的工作时间而带来的睡眠剥夺 短时间 1 4 h 睡眠是一种 有效的解决措施 意大利的一项研究表明 1 00 7 00班次 的人工作之前进行短暂睡眠可以使事故发生率降低 4 但 研究同时也表明 短暂睡眠只在短期内有效 24 h内 因此 它不能取代正常的夜间睡眠 3 光线调节 正确使用光线可加强护士对轮班的适应 94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9月21日第22卷第9期下旬版 Chin J Prac Nurs September 21st 2006 Vol 22 No 9C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夜间工作使用明亮的光线而睡眠保持室内黑暗 可加强昼夜 节律的调节 4 心理调节 有研究指出 护士承受的巨大专业压力以 及与工作有关的人际关系是造成护士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之 一 在面对职业压力的情况下 学习和运用积极应对策略 减少消极防御是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基础 所以 学习过沟 通技巧的护士不仅能够在同事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 工作氛围协调一致 使护士感受到同志间的信任 支持与帮 助 还能够灵活运用技巧处理好护患关系 社会支持也很重 要 而上级领导的支持即包含着客观的 可见的 实际的支 持 又包含着可以让人们体验到的情感支持 护士们对来自 护理领导者的支持是有所感悟的 在严格要求 严格管理的 同时 各级领导能够在维护护士权益方面做出努力 对鼓励 护士不断进取 创造条件支持护士参加学习等方面 也是心 存感激的 更有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建立护士排班需求本 每个人都有特殊活动的时候 建立记录本就可以有效缓解护士的心理矛盾 解除因不良心 理造成医疗事故的隐患 当护士计划某日某时有特殊活动 时提前3 d在相应栏内按要求填写 护士长排班时 翻阅需 求本后 全面考虑 在保证各班人员搭配合理 顺利完成工作 任务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 如果某位护士的要求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给予满足 护士长会提前与该护士商量 问护士能否自己克服困难 自行解决这个矛盾 如果是这个 护士无法克服的困难 那么护士长要同其他护士协商解决 一定给予满足 在管理活动中 要重视人的因素 一切管理 活动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做好人的工作为本 坚持人本 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Healy D Waterhouse JM Reactive rhythms and endogenous clock Psychol Med 1991 21 3 557 2 梁锋 李凌江 王湘莲 轮班制与护士生活质量研究 中国临床心 理学杂志 1997 5 2 117 3 Haraldsson PO Akerstedt T Drowsiness greater traffic hazard than alcohol causes risk and treatment Lakartidningen 2001 98 25 3 018 4 Cruz C Della Rocco P Hackworth C Effects of rotation shift scheduleson the health and adjustment of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Scand J Work Environ Med 2000 71 4 400 5 陈素坤 王秋霞 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 中华护理 杂志 2002 37 9 6592662 6 荀艳梅 刘晓敏 护士排班需求本在手术室排班中的作用 中华护 理杂志 2002 37 1 55256 收稿日期 20062022 17 本文编辑 史玉琴 介入护理文献分析 张一平 李敏 刘芳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是由美国著名放 射学家Margulis 1967年首先提出的 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 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介入放射技术由于创伤 小 并发症少和特有的诊断 治疗价值而受到医学界的普遍 重视 因而发展迅速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 随着介入放 射学知识的普及和发展 介入放射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专 业学科 并且已经分化形成了一些分支 如心脏介入放射学 神经介入放射学 肿瘤介入放射学等 在我国介入治疗工作 开始的早期阶段 中华护理杂志 实用护理杂志 护士 进修杂志 护理学杂志 等先后刊登和连载文章 在广大护 作者单位 450100荥阳 郑州瑞龙医院放射科 张一平 解放军 第五一三中心医院放射介入室 李敏 刘芳 理人员中推介和普及介入知识 为介入护理的全面和深入开 展奠定了基础 20年来 我国介入护理人员通过参观 考察 进修 自学及学术交流 已经初步掌握了介入护理知识和护 理技术 配合介入医生做了大量工作 在介入护理临床 科研 及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他们撰写发表的论 文 1 7 报道和交流了介入护理的成果和经验 介绍了国内 外介入护理的动向 反映了我国介入护理的进程和成就 为 推动我国介入性放射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论文数量 现将1986 2001年的 中华护理杂志 实用护理杂 志 护士进修杂志 护理学杂志 刊载的介入护理论文数 量进行统计分析 表 1 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9月21日第22卷第9期下旬版 Chin J Prac Nurs September 21st 2006 Vol 22 No 9C 1994 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