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与艺术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108382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美学与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代美学与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代美学与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代美学与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代美学与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美学与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美学与艺术(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美学基础学习目标: 1.说出美学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美育的特征、作用 3.说出青年的审美特征 4.讨论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美在哪里? 壮美的自然、愉悦的艺术殿堂、感人的社会生活 人类对美的追求 人类的审美视野和审美领域丰富和拓展;审美意识、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创造也提出了更高的希求。美的重要性 不懂得美与审美的基本知识,缺乏基本的美学修养,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难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离开了美,人类的生活将黯淡无光。我们只有善于用审美的眼光去关注、审视生活,才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但是要发现美、找到美,却要花费一番“审美”的功夫,这就需要有美学的修养。第

2、一节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 阿勒泰岩画 日本岩画阴山岩画人的审美意识产生的总的趋势是: 由无序走向有序, 由粗糙而趋于精致, 由简单发展为复杂, 由低级步入高级, 由单一而演化为多样。美在产生后, 就蓬蓬勃勃地发展、变化着。第二节 美学思想的发展一、美学的产生人类的美学思想发展源远流长,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中外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探寻美、美感和艺术现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8世纪中叶,由德国启蒙运动创始人之一、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创建。 1750年,鲍姆嘉通发表了美学一书,把美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初步界定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3、范围、方法,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鲍姆嘉通因此也被誉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之后,康德继承了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并吸收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观点,把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在“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上。中间经过费希特、谢林、歌德、席勒等人,最后,黑格尔集其大成,构筑起严谨的美学体系,形成了18世纪到19世纪的德国古典美学,这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高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学一方面继续进行基本理论的深入探讨,尤其是对人的审美心理的探讨;另一方面,美学研究呈放射性发展,走出书斋,回归自然,投进社会,渗入艺术的各个门类,如工业美学、建筑美学、商业美学、生活美学、电影美学、舞蹈美学、景观美学、

4、医学美学等,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美学流派。二、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美学随着西方文化的扩张而在中国出现了。王国维的画 美学作为一种体系在中国的发展大至可以分成三大阶段。蔡元培(1868-1940):在他的倡议下,美育首次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1917年,在蔡元培担任校长的北京大学首次开设并由主讲美学课程,经他的积极提倡和大力支持,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次空前的“美学热”。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美学课程。 第三节 美育的基本特征一、 美育是感性形象的教育二、 美育是寓教于乐的教育三、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四、 美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第四节

5、 美育的作用 美育理论家苏霍姆林基认为完整的教育过程是德、智、体、劳、美五育的相互渗透与交织,而美育对德、智、体三育有促进作用和对人的情感的陶冶作用。因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不仅是整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教育的理想途径和手段。具体来说,美育有以下作用:一、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二、 激发创造性思维三、 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四、 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比如,学习美育必然要研究艺术(音乐、诗歌、绘画等等),还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学科的研究。所以,在美育的学习过程中,无疑是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五、 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学习美育可以提高我们

6、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比如在音乐欣赏中,有感官欣赏、情感欣赏和专业欣赏三个层次,一层比一层高。 只有不断地进行审美欣赏活动,才能使人的欣赏力和鉴赏力逐步提高。美育不仅培养人们鉴赏美的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最终还会激发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追求和创造美的事物和美化自身的能力,创造一个使人身心愉悦的自由天地。第五节 青年的审美特征一、 青年审美感受的敏锐性二、 青年人审美情趣广泛性三、 青年审美情趣的创新性第六节 学习美学的方法一、 掌握基本理论与积极参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见过泰山的厚重、高耸,气势磅礴,雄伟稳重,才能真正体验“稳如泰山”、“重如泰山”之说;只有亲见华山的山脊高而窄,四壁陡立,犹如一方天柱

7、的景观,才能体验“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亲临黄山,去观七十二峰千姿百态,云海变幻莫测,奇松、异石,才能体会“出为碧峤,没为银海”;只有登临峨嵋山,看到山脉绵亘,线条柔美,烟云掩饰,色彩葱绿,才能体会其山的柔美。)二、 思想分析与艺术鉴赏相结合三、 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四、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相结合 美学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双向活动,在这样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师生的精神得到了美的熏陶,人格得到不断的提升。小 结美学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美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这是因为:审美活动及美学思想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成为

8、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近代的事,而且很多美学概念至今没有一致看法。学习好美学基础知识,培养、提高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达到完善人格、荡涤心胸、陶冶情操、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目标测试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美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谈谈你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4、联系实际讨论学习美学的意义。第二章 美学基础知识学 习 目 标1、理解美的本质 2、说出美的形态3、掌握形式美的规律4、初步论述一般审美标准第一节 审美对象一、 美的本质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有一次,苏格拉底装扮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乡下人,向一个叫希波阿斯的诡辩大师请教:什么是美呢?傲慢的希波阿斯说:这个问

9、题太微不足道了。告诉你吧,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反问道:那么一匹美丽的母马美不美呢?连神都在一个寓言里赞美过它呢!希波阿斯只好说:骏马很美也有道理,可以说美就是一匹漂亮的母马。苏格拉底又问他:那么一个漂亮的竖琴美不美呢?一个工艺精湛的水罐美不美呢?在苏格拉底的一再追问下,希波阿斯承认说,我实在不能回答您的问题了。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最后感叹说:通过这次讨论,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清楚地了解了那句谚语:“美是难的”。苏格拉底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西方学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讨,形成了三大派别。(1) 客观派: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油画 现藏于卢浮宫 (2)主观派: 这一派别的兴起

10、要稍晚于客观派,它是在发现和企图弥补客观派理论本身缺陷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当时西方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也对此派的迅速崛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主客观结合派:这个派别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由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同客体对象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法国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狄德罗是这一派最典型的代表。 中国的美学思想古已有之,只是与哲学、伦理学、宗教、艺术等融为一体。中国当代的美学家主要是吸取了西方美学家的观点,概而观之,主要有四种观点。(1)认为美是主观的,美就是美感。(2)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和特点,是对象的突出的生动的个性,美就是典型。(3)认为美是主、客观

11、的统一,是人对物的主观反映,是艺术形象。(4)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一种人类生活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第一,美根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 践的产物。 第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我国长城之美不仅在于它那绵延万里的雄伟气概,更在于它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才使得长城能够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二、 真 善 美 真、善、美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美学基础理论也是美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真、善、美,都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 美与真的关系,

12、真是美的基础,美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离开了“真”,也就失去了“美”。 在美与善的关系中,美以善为前提.三、 美的特征 (1)客观性泰山风景 (2)感染性如: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的“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故事,“望夫石”、“阿诗玛”的动人传说等。2003年“五一节”期间,面对“SARS”肆虐的局面,艺术家们高声唱道:“梅花品德日月魂,浩然正气满乾坤,千难万险终将去,惟有玉壶照冰心,自信生来有傲骨,危险面前勇献身。”太阳、月亮、梅花、山石等自然物的某些鲜明的自然属性和形象特征,当它能生动深刻地体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意义、表达人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时,就与审美主体构成了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形成

13、了各种各样的美。 (3)社会性第二节 审美意识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人)这两个方面因素构成的,两者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不会产生真正的审美活动。而美感就是感性的人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审美心理体验。一、 美感的概念和特征 美感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特定的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广义的美感,即审美意识,又称审美经验,是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等。 美感具有以下特征:(1)美感的直觉性(2)美感的愉悦性 (3)美感的超功利性向日葵凡高 向日葵凡高(4

14、)美感的创造性二、 美感的心理形式 美感是审美主体欣赏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的心理活动,是由众多的心理因素相互联系、彼此渗透而进行的。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联系的第一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2)审美想象人们欣赏“断臂维纳斯”时,正是这种再造性想象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当人们观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她嘴角上似有若无的笑容,眉宇深处淡淡的愁绪。这副捉摸不定的表情,引起人们无尽的联想。 审美情感列宾在画伏尔加河纤夫时,觉得自己似乎也是那纤夫中的一员,在炎热的夏天拉着沉重的驳船,受着灼人的酷热和疲劳的折磨,纤绳紧紧地“咬”着胸脯,“磨出血”的双脚陷入滚烫的沙土里画家自己深深感到“精疲力竭”了 (4)审美理解 王同学,女,大学四年级学生。酷爱新潮甚至怪异的打扮,经常浓妆艳抹,发型和发色经常变换,周围人的注意使她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平日在言谈举止方面她对自己丝毫不加约束,言语庸俗,行为随意,经常旷课去网吧上网聊天、看电影。喜欢以一副清高的姿态对待同学,缺乏真诚和信任,所以没有人愿意和她交朋友。该生对于审美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她对自己做出了不全面、不恰当的审美评判,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以及对审美标准的把握存在思维局限,没能正确理解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辨证关系。三、 美感与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