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108148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在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在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在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在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王艳丽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悠久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积淀下来许多优秀的古诗文,她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我们的精神家园。优秀的古诗是集语言、意境、情感为一身的语言模块,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进入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要求,就应该让学生走近古诗文,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文中的情感基调。同时在产生了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与古诗文进行情感对话。让学生从中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从读、思、悟三个方面入手。一、读在悦耳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美读

2、,在古诗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老师无休止的讲解,那么学生也只能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也就无法品味古诗文的美。文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读句读 古诗文教学,除了强调读准字、词以外,更要让学生进入到古诗的语境中,把握朗读的要领,体会其中味道,教师恰当的把“句读”引入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拿到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的钥匙。“句读”辞源注解为:句和逗,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元黄公绍韶公举要:“凡经

3、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句读”是口语中的“吟”,不同于“标点”,它形成于语意的中止、停顿等语意的口语痕迹,是“气”的艺术再现。“句读”对指导古诗文朗读教学,更好的表达文章内容、思想有重要意义。朗读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气”的使用量,即轻重。如果在朗读中均等用“气”,则势必流于平淡,失去起伏与抑扬。一如歌曲的起伏与曲谱音的轻重标识一样。通常,轻重音分别投放到诗文表意中的关节性字、词中,并注意与语速结合起来,通过重、轻音的突出,来拉动相关字、词的表述,进而构成语境的完整、明了。如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句,根据全诗有慷慨悲壮的的情感基调和诗句的词意,其重音应

4、放在“澹澹”、“竦峙”上,轻音投放“水何”、“山岛”上,则作者眼中波光动荡的沧海和高高耸立着的山岛就呈现在眼前,听者极易涉足境中,产生思绪的共鸣。二)读形象诗人往往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一种形象化的事物或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必须通过读懂文中的形象,来解除压缩在其中的作者的深情。杜甫的登高中为了抒发诗人长久以来郁积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前四句描写了“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飙疾的秋风里萧萧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回的鸟-”,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了出来

5、,读懂了这种形象也就读懂了充满了时代哀伤和个人境遇感伤,有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悲壮的情感,真正进入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清晨古寺的情景,旭日初升,光照山上的树林,幽深的小径,小径后面的禅房,鸟儿自由的鸣唱,空明宁静的潭水,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细细品读这些景物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安宁,愉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四句向人们展示了洞庭湖磅礴的气势,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我们能够知道作者借写洞庭湖雄伟的景象来歌颂当时的开明盛世,通过比兴委婉表达自己想做官的愿望。诗人就是通过一个

6、个美丽的形象寄托着自己的情感,我们也只有用心去读懂包孕着作者丰富情感的形象,才能打开与诗人进行情感对话的大门。三)读自我读诗文就是在体会诗人的独特的情感历程,读字、词、句读,那只是最初的接触,让学生排除干扰,进入古诗的审美氛围中去,在这个基础上“披文入情”,解读古诗的形象,品味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要真正实现和诗人进行情感对话,就应该“各有兴会”的“兼读”,在源于形象高于形象中读出“自我”来。苏轼的定风波中我们在读形象阶段,能体会到作者的坦荡的胸襟和开朗倔强的性格和乐观豁达的精神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体现出来的 ,通过仔细品味作者遇雨的经历及面对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能够感受到

7、苏轼的处世的态度和人生感悟。面对着冒着满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却能任其自然,说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我们该如何呢?这时你就是那位“此心安处是吾乡”,能履险如夷的苏轼了,这时在朗读这首词学生的精神境界就抬升了,就会获得独有的体验,一种崇高感得以实现。曹操的观沧海通过描写诗人站在碣石山看到大海的雄伟景象,抒写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诗意境雄浑,气势磅礴。诗人笔下的大海,融入了诗人观海时的体验、感受,赋予大海以新的生命。当学生读出这种豪情壮志后,引导他们想象自己现在就是曹操,站在碣石山看到大海的雄伟,朗读该诗能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真正意义上与古诗进行情感对话。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情感

8、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一种美妙的享受和欣赏音乐的感觉相通,语气、语调、节奏、自然恰切的句读训练,可以使诵读像音乐般美妙动听,悦耳迷人,让学生在读出形象基础上去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读出自我的理解,从而实现与古诗的情感沟通和对话。营造诵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诵读中不断提高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二、思在自由的质疑中让学生品味美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要“思考”,有“思考”这一过程,学生对阅读就有了一个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思考”在学生学习语文中起“关键作用”,“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语文课堂,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

9、在于激发学生在读中思,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 思整体古人入道要有三个过程,即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三个过程可以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思整体-思局部-再思整体,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进入文本思考其中的情感、品味其中的美。即古诗文的教学,要从“整体”着眼,整体感知诗文。接着对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强化重点部分,学生就可以凭借对某些片断或词、句子的理解,达到对整体认识的深化,最后回到“整体”。思整体,就是让学生对诗文的大概内容,作者的立场观点或情感倾向,当然也不排斥对文本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貌的整体思考,这是第一步的整体感知。在

10、这一环节,学生先通过朗读,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整体思考诗文的情感基调,如陆游诉衷情的悲壮沉郁、观沧海的雄浑壮阔、张孝翔西江月的豪放激越,由于初中学生审美经验的限制整体感知不可以放任自流,这需要教师引导,寻找最能让学生快速有效整体感知的切入口和常规的方法。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关键的一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设计的问题要紧扣训练重点,适度而不拔高或降低。 在教授观沧海这一课时,为了让预备班的学生能整体的感知古诗的情感基调,我首先以一首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导入,让学生思考从这首歌中能听出什么感情,从哪儿听出来的?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有同学说从音乐声中

11、能听出波澜壮阔的气势,有同学说从歌词“是非成败转头空”中能听出悲壮的感情,有同学还从歌唱者嘹亮高亢的声音中听出了豪情壮志,这首歌总的给人雄浑壮阔之感。通过这样的导入为学生 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做了准备,学生会很方便的从中读出诗中蕴涵的情感。二) 思局部上一过程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 ,这是汉民族主导思维方式中“整体直觉” 的特点,在这一基础上进入文本,仔细品味、推敲语言,进入到古诗深处,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试图对古诗有更深的认识。让学生思考具体的语言,来达到深入文本的目的,在讲授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让学生思考将“沉舟”与“千帆”、“病树”和“万木”组合在一起,表达

12、了诗人什么想法?陆游诉衷情中“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中“断”和“暗”表明作者怎样的感情?辛弃疾丑奴儿中讲到“而今”之愁,思考为何“却道天凉好个秋”?对具体的语言点的思考和把握,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文,把握其思想和情感,在讲授柳永蝶恋花时先让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当然这种整体感知的获得也要通过学生进入文本从具体的语言中得到。体会到是抒写怀念远方恋人的作品后,让学生思考是如何表现的?词中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在和风吹拂下,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的男子思念他远方的恋人的情景,从“伫倚”看出执着,词人又将抽象的春愁生于“天际”,让读者易于捕捉,登楼却“无言”将千种思绪都融在二个字中,让人联

13、想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同样有撼人心魄之感。“对酒当歌”也无法消愁,词的最后表明了自己愿为思念“恋人”而“憔悴”下去,而始终“不悔”。三) 再思整体通过初步的整体感知和深入到文本深处具体的感受,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深入的认识,随后就要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整体思考。这一“整体”不是第一个整体的简单重复,它应该是经历了一番对部分认识之后的深化和升华:就内容来说,学生掌握的不再是轮廓的,是具体的;就文章的中心说,学生掌握的不再是感性的、肤浅的,而应当是理性化、深刻化的;就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来说,学生理解的不再是模糊不清、捉摸不定的,而应当是条理化的、系统化的。通过

14、这一过程,学生在柳永的蝶恋花中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的怀念远方恋人之情,还了解了如何去写的,这样写意境怎样?欣赏到了词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愉悦。在苏轼的江城子中一个“狂”字,不仅写出了“老夫”的神态,更是统摄全词精神之所在,显出了此词的豪放气韵。在观沧海中学生领略了沧海波光动荡、山岛高高耸立的壮丽景象,同时让学生思考诗人只是为了写沧海、山岛、日月、星汉吗?如果不是那是为了写出什么呢?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铺垫,学生自然的能够说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诗文教学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

15、真情涌动,闪现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应该在教学的这三个坏节,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初步的整体感知阶段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分析鉴赏阶段根据诗中情感符号(语言),深入品味诗句,最后理解诗文的思想和情感,真正实现和诗文进行情感对话三、 悟在个性的张扬中让学生陶醉美 感悟是主动读书,创造性读书的具体体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且具有个人情感和认识的见解,而不是让学生学习教师的“理解”,学习教师的“感悟”。 “教师问,学生答”,这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这种教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亲近文本

16、、感悟文本,与文本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怎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呢?一)留空间 教师应该给学生多留一些感悟的空间,在教学中应故意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并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让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驰骋,从中质疑、探究、释疑。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综合性、审美性的艺术,也应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不言者。”不言,就是使用了语言的模糊手法,即意在言外。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曾说过:“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这“空”,正是作者布置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义空白。在教授李之仪的卜算子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词中的情感内涵,细细体会词中写出了长江空间之大,绵长无尽,词人就是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