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复习之答题探究”教学设计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101287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复习之答题探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诗歌复习之答题探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诗歌复习之答题探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诗歌复习之答题探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诗歌复习之答题探究”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复习之答题探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复习之答题探究”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诗歌复习之答题探究”教学设计姓 名:马燕工作单位:吴忠回民高级中学地 址:宁夏吴忠回民高级中学电 话:13895286301邮 编:751100“高考诗歌复习之答题探究”教学设计宁夏吴忠回民高级中学 马燕【教学设想】 古诗词赏析既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又是学生复习的难点。说是重点,主要是古诗词的赏析是必考题,而且分值在10-11分,此外的确能考察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说是学生复习的难点,一是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其思维的想象空间极大,既存在着语言障碍,又存在着思想情感的朦胧与多义性,且最为关键的是,每首诗词都不同,理解上的多义性,这样就给学生的理解与回答造成了障碍;二是学生为了提高诗歌

2、鉴赏能力也积累了很多鉴赏知识和方法,但失分率还是很高,因此面对诗词鉴赏有畏难情绪。面对诗词复习的现实,本节课以典型诗歌的正误答案为平台,从探究各类诗词的答案入手,通过学生辨析答案的正与误、好与差及分析答案问题所在等课堂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审题,如何规范诗歌作答,并掌握答题时应该注意什么、怎么答,最终提高答题的得分率。【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处于备考阶段的高三学生,他们已了解或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及鉴赏方法,但在完成一套语文试卷时诗歌鉴赏成了他们的拦路虎。有许多同学鉴赏诗歌力不从心,诗歌的内容理解了,但不知该如何作答;有的同学尽心尽力完成了鉴赏,但得分不高,满肚的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审题,如何规范诗歌作答及答题时应避免什么问题。一、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词答题时存在的问题。2掌握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古诗词答案的探究来提高规范答题的能力。2. 通过探究总结经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三、情感目标:让学生不惧怕诗,学会作答,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分析诊断答案中存在的问题五、教学方法诵读、探究、互动、点拨、讨论六、教学工具 白板 探究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教 学 意 图 导入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道必考题,同学们从各个方面做了知识的积累和训练,但得分率并不高,说明同学们答题上

4、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作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思考自己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1.开门见山告诉学生鉴赏诗歌时困惑的问题,引发学生复习思考。2.明确本节课教学内容。探究过程(一)1.分发探究资料,明确:同学们手里拿到的资料上有六首诗歌,每首诗歌都有鉴赏答案,但这些答案都存在问题,现在请你们为这些答案诊断出病症。2.明确探究要求:分六组探究诊断,做好批注工作,组内交流。3.在学生探究分析时教师可给予帮助。1.采用小组探究形式活动:分为六小组,每小组学生对本组探究的诗歌答案进行讨论分析,诊断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2.探究时有疑难问题可以咨询老师或组内成员。2.各小组学生做批注,在组内讨论交

5、流,明确问题所在。1.采用小组探究形式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此外,以此形式可以扩大授课容量,达到复习课的要求。2.以诊断答案的形式即可检测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又可回顾诗歌鉴赏的知识及方法,可谓一举两得。3.分析后做好批注能将学生感性的理解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其实在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1.教师在每组学生分析诗歌答案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白板明确问题所在。2教师出示参考答案。1. 六个小组分别交流诊断结果,组内成员相互补充。2. 在交流过程中它组成员可以提出质疑,交流解疑。3. 各组成员参看参考答案,在老师小结的基础上做好笔记工作。1.小组互

6、相交流诊断结果,能有效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可一改复习课的沉闷气氛。2.运用白板出示参考答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如何规范作答。探究小结教师小结诗歌赏析答案常见问题:(1)不能联系全诗,片面答题(2)画龙不点睛,开花不结果 (3)只及一点,答题不周(4)画蛇添足,淹没要点(5)误用术语,乱贴标签 (6)忽视隐含问点,问答不对应学生回顾诗歌答案问题类型探究完进行小结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从点到面有一个整体感。诗歌鉴赏方法总结师运用白板补充诗歌鉴赏审题答题规律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 问什么,答什么。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2)如果问“怎样写”

7、,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3)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4)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 (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5)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学生做好笔记复习课的目的在于授之以渔,通过这一环节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规律及方法,以期提高鉴赏效果。作业赏析专项训练诗歌训练一的

8、2、4、5题。下节课将鉴赏结果展示在黑板上。进一步巩固诗歌鉴赏如何规范作答。【教学后记】1.课堂容量思考:一节课要对六首诗歌的答案进行探究,时间非常紧张,就本节课而言,最后两首诗的探究有些蜻蜓点水,没有达到探究的目的,经过反思,一节课应处理四首诗歌,并且应该要有侧重点,将学生鉴赏时易犯的问题重点探究。2.教学效果思考:就本节课的设置来看有一定的实效性,学生的确探究出了一些鉴赏问题,同时也反观到自己的答案也常常犯类似的问题,从中可吸取一些经验教训,但仅仅规范了作答就能提高诗歌鉴赏的分值吗?如果学生不理解诗词内容,我想再好的审题、答题方法也会“黯然失色”。面对此问题我们应该从高一开始打好学生诗歌鉴

9、赏的基本功,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爱读诗爱品诗,而不是到了高三很功利的去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3.复习课“如何上”的思考:本节课采用探究形式,学生参与的面广,发言的人多,一改复习课老师直接的”传道授业”的沉闷气氛。这种教授方式实际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规律,而以往的复习课有些本末倒置,先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接着再分析问题,违背学生学习规律,学生接受起来很被动。因此,复习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回答、分析中找问题,总结答题方法。附:白板资料例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

10、杖声。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很多评论者都认为,“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中的“清”字用得极好,你的看法如何?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出示参考答案:这首诗里的“清”字既写出了月色和地面景物,又写出了心情,情景交融,的确很好。一场雨后,天空和地面都很洁净,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倾泻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之上,显出一澄明清朗的境界,这是写景;诗人虽然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这是写情。二者和谐统一。 例2 阅读下面一首

11、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涧户,涧边的人家。山楹,就是山岩凿成的房屋。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子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学生答案:风是有形的,有力的,它可以驱烟,可以卷雾,可以起松声;风是无形的,它来去无踪;风又是有情的,它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到来。出示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一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例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

12、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简要赏析。 学生答案:(1)第一句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断弦”的原因,是因为流人心中的情感太深太烈,以至于情到深处竟将琴弦拨断。(教师对诗中难点作解释,学生思考问题并对答案作判断,答案有何问题?)出示参考答案:(1)交代了环境;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2)“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断弦”反映了弹筝人的忘情;“断弦”也揭示了“泪痕

13、深”的原因。 例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学生答案:诗中写了白雪、牧马、明月等实景,也写了梅花、关山等虚景。从诗句中看,诗人看到了“飘雪”、“牧马还”等景象,由此产生了联想,想到梅花一夜间洒满了关山,表现出一种置身大漠边关的豪壮之情。 出示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被吹到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

14、川。 例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两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学生答案:连用“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产生了蒙太奇效果。“片云”、“孤月”借景写情,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落日”、“秋风”则托物言志,表明了诗人壮心不已,愿意为国家效力的心迹。 出示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苦和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浑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或者: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写实又有喻意。云在空中飘,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月亮和“我”都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喻指自己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落日”虚实相应。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清冷意境。) 例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