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18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2082622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2018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2018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2018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2018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2018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2018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2018等三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颍上二中(合肥十中颍上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开学考测试卷高三历史一、单选题1.春秋中叶,楚国灭掉其北邻的若干小国后,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不是世袭之职。后来,晋、楚、秦等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这表明A. 郡县制已经取代分封制B. 贵族政治逐渐走向瓦解C. 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D. 士大夫阶层开始受到重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春秋中叶楚国灭掉其北邻的若干小国后,将其改置为县,后来,晋、楚、秦等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这种县制的设立,打破了原有的贵族官位的世袭制,表明贵族政治逐渐走向瓦解,B正确;春

2、秋时期是分封制的崩溃时期,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A表述错误;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2.周公制定礼乐制度。乐是指通伦理,和天地,养万物,化异同,成天下,礼即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不得僭越。由此可见,礼乐制度旨在A. 强化血缘伦理B. 稳定社会秩序C. 宣扬天下共主D. 提倡以德治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礼即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不得僭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以此严格等级制度,维护西周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血缘”,排除A;

3、材料无法体现“天下共主”的信息,排除C;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礼乐制度旨在“提倡以德治国”的结论,排除D。3.春秋时期的战事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划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战车的作用大为降低,而群体步兵的作用则相应地提高了。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 传统道德日渐沦丧B. 战争惨烈程度加深C. 社会转型不断加剧D. 争霸战争方式增多【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时期的战事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说明血缘贵族地位下降,职业将官员地位上

4、升,出现贵族政治像官僚政治转变的倾向,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不断加剧,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统道德沦丧,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并且也不属于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作战方式以及支配战事的问题,没有涉及争霸战争,排除D。4.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 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 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 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 战国时已普遍推行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

5、文字“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表明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其主张被秦王采纳,在全国实行郡县制,B正确;郡县制在秦以前的战国时期已经存在,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战国是否实行郡县制的信息,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联系所学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史实分析解答。5.唐初,各种人才选拔考试都由吏部主管,考取后又由吏部授官开元二十四年,贡举权由吏部转入礼部,考选与叙用分署执掌。这一改革有助于A. 消除人才选用的弊端B. 扩大

6、封建统治的基础C. 选拔素质更高的人才D. 削弱唐朝宰相的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初考试授官权力由吏部掌握,后来由吏部转入礼部,考选与叙用分署执掌,说明通过礼部分割了吏部的权力,消除人才选用的弊端,故A正确;科举制本身就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选拔素质更高的人才,与这一改革关系不大,排除BC;这一改革没有涉及丞相权力变化,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贡举权由吏部转入礼部,考选与叙用分署执掌”,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6.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A. 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B.

7、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C. 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D. 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可见,监察官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变监察制度7.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挖掘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

8、。这主要是由于A. 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B. 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C. 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政治中心在南京,后来搬迁到北京,这一政治中心的转移是导致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原因,B正确;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与材料中信息无关,C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朝中后期出现,错误。8.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A. 内阁只是内侍机构B. 宦官职掌裁定权C. 皇

9、帝专制皇权至上D. 丞相制度被废除【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内阁的地位、性质与宦官专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宦官没有裁定权,裁决权属于皇帝,故B错误;宦官专权是皇帝专制皇权至上的产物,故C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宦官专权的根源出发,即可得出“君主专制”的结论。9.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

10、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 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D. 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主要是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的提高所致,故本题选择B项;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属于生产力因素,C错误;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是客观因素,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小农经济。【

11、名师点睛】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10.下表为“清初直隶获鹿县八类丁银负担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丁别丁数土地(亩)丁银100亩以上671.91873130.012.222.760100亩671.949297.920.02453060亩316911280420.569.7515.51030亩113132.52

12、006432.1154.1534.310亩以下12513659349.5128.4328.60亩84818.80064.7314.4总计348010062462100449.3100A. 人头税在清初税制中已不重要B. 清初人口剧增使人地矛盾尖锐C. 土地兼并使赋税收入明显失衡D. 清初的丁银制度负担严重不均【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清初直隶获鹿县八类丁银负担情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占田亩数多的负担丁银比重少,而占田亩数少的负担丁银比重反而多,说明清初的丁银制度负担严重不均,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头税在清初税制中是否重要,没有和其他税种进行比较,排除A;材料也没有体现人口剧增,人

13、地矛盾尖锐,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只是列举的“获鹿县八类丁银负担情况”,排除C。11.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A. 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B. 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C. 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D. 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去协调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故A

14、项正确。但是土地租佃制的发展不能消除土地用养矛盾,故B项错误;农民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转让租佃权,会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强,有利于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主和农民矛盾,故C、D两项错误。12.明初在许多地方设立官窑,又派宦官前往督造。嘉、万时,景德镇陶瓷业开始出现“官搭民烧”,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产。同时民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并且有许多民窑的主人和工人,大多是来自外地的商人和无籍游民。这种变化反映出明代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 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 民间消费需求旺盛【答案】D【解析】由于民窑产品本来就面向市场,因此从材料反映的官窑“

15、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产”和民窑数量不断增加来看,明代民间消费需求旺盛。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C项。13.江宁府志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后江宁织造曹寅奏准取消限制,“自此有力者畅所欲为,至道光间,遂有开五六百张机者”。这一政策调整A. 导致手工工场的产生B. 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 加速机器大工业到来D. 有利于大生产者经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织机数量的限制,出现“至道光间,遂有开五六百张机者”的生产规模,促进了大生产者经营,故D正确;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产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出现机器大工业,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4.读表,中国市场金、银比价变化表反映了年份1534年1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