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历史选考复习提纲学考选考知识梳理(必修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22080655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4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浙江省历史选考复习提纲学考选考知识梳理(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6年浙江省历史选考复习提纲学考选考知识梳理(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6年浙江省历史选考复习提纲学考选考知识梳理(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6年浙江省历史选考复习提纲学考选考知识梳理(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6年浙江省历史选考复习提纲学考选考知识梳理(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浙江省历史选考复习提纲学考选考知识梳理(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浙江省历史选考复习提纲学考选考知识梳理(必修(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江南中学历史选考复习提纲a-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b-理解:领会并复述或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等。c-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d-综合:把不同专题、课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有关问题。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 分封制和宗法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

2、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候国。诸候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评价: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社会动荡。(2)宗法制内容:继承和分配制度,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 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

3、度的体现,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特点。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时间:前230前221年过程:灭六国 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 修灵渠,平定岭南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开辟“五尺道”,设官“西南夷”进入中原政权版图的开始。意义: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方便各民族间交往 加强对周边地区政治控制,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4、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始见于春秋战国,秦始皇推广到全国;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意义: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巩固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中央)产生: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特点:皇帝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长官叫刺史。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目的和作用:互相制衡,有利于科学决策; 三分相权

5、,则有利于君权的集中。3、 宋代分割相权的措施:中书门下,长官叫同平章事(丞相)削弱相权措施: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分割行政权;设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军权;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财政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元开创行省制度,设省、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现在得山东、河北、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四川、西藏、青海地区。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5、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原因: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确立: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6、清朝的军机处设立:

6、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房)处.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简、精、速、密影响:提高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7、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秦朝 :中央 - 御史大夫 地方(郡)-监御史汉朝: 中央-御史大夫及下属机构 地方-刺史唐 :御史台 宋:提点刑狱司 元:御史台明清 : 都察院积极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消极: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8、 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选官制度世官制 察举制 (魏晋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西汉至魏晋

7、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依据 世袭才德到门第考试成绩备注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封闭的特征.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与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科举考试的积极作用:(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2)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5)加强了中央集权(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 。 科举考试的消极作用:(1) 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加以控制(3) 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9、清朝的边疆政策(加

8、试c)(1)目的: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中央设_理藩院_主管边疆民族事务,起初只管理蒙古事务,后又负责新疆_、_西藏_的事务;地方上,在西南地区实行“_改土归流_”,到乾隆时,大部分土司制度被废。(4)意义: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使清朝成为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

9、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史实说明)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史实说明)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面积大、人口最多;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18941895年

10、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1)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中英内容:割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注:鸦片战争后,列强还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巡查贸易权” (破坏了领海主权), 传教权危害: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马关条约 1895年 中日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

11、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的经济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3)辛丑条约1901年9月 中国与西方11国内容:赔款4.5亿两;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拆毁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要地(北京至山海关);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危害: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无数中国居民丧失基本生存权,造成深重灾难;疯狂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

12、权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黄海海战 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珪 结果: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起因: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主要力量:邱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以及刘永福的黑旗军。3、左宗棠收复新疆(加试b)(1)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成为其共同要求;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

13、侵占新疆,英国、俄国乘机插手新疆事务,扩展势力。(2)过程: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被收复。(3)结果:1881年,曾纪泽扑俄谈判,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23伟大的抗日战争日本侵华罪行1、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年)。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2、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万人遇害;3、日军在侵华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 4、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中国军民的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

14、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过程: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初步形成;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八一三”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实行改编;1937.9,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正式建立。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的计划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首次)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最大)武汉会战(进入相持阶段)。1940,,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胜利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胜利原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根本)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中共的主导作用;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意义(历史地位): 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界反法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