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77951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和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了解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即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与时代要求存在的偏差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施;现实社会与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存在的偏差弱化德育的说服力。从这些现状进而研究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对策;即教师要确立以体验审美教育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要运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提高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进而将道德情感“渗透”至学生的心灵深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可见,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2、与德育教育的效果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与语文教学同步协调发展。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下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探究的感受。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关注自然和人生,涉猎艺术、科学等广泛领域,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力、感受力和鉴赏力,最终将外在的美逐步内化为自身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

3、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情感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一、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所面临的困惑及原因分析1必须了解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现状。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智”为主,以“德”为辅,将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完全割裂开来了。精神化的语文课本能够“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在考试制度的调控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成了知识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工人,切割打磨,轮番上阵,学生想像的翅膀被折断。学生过早地丢失了童趣。在

4、威逼利诱下学习,成为一种学习的机器,一种随意被加工的产品,受教育者丧失了自主意识,沦为考试的奴隶,受教育者的情感意识和人文精神丧失,道德情感也几乎丧失殆尽。造成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缺失和贫乏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 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影响了德育的时效。在授课的时候大多只起到“复制”、“粘贴”的作用,即将教材内容原原本本地复述给学生,为考试而教,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与德育教育的实施几乎不着边际。从学生来看,由于存在偏差,加上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面对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应

5、付”、“敷衍”或“厌倦”等心理。学生往往是为应付考试而听课,去背背那些毫无用处的、机械的“重要知识”。一旦考试完了,这些“重要知识”就在他们的脑中荡然无存了。这些知识对他们并没有产生多大作用和影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获得的美的享受。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和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目前,中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在一定程度上,不良的网络、影视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学校生活中,我们总是从正面去教育和引导学生,灌溉的往往是美好的、理想化的东西。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同学们可能会感动的热泪盈眶,他们会认为“

6、奉献”不是抽象的名词,而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具体、真实可感的事例。可是他们一旦走出了课堂,在家里听到父母对工作的抱怨,对物价飞涨和金融危机的牢骚,又看到周围一些人的自私自利,这时候,他们又往往会觉得社会现实与自己追求的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而对我们教师的正面教育产生抵触甚至怀疑情绪。面对这样的困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批判思维的精神,让学生相信未来是美好而光明的,要执着的去追求。教师要把那些美好理想的东西通过书本上的文字符号传授给学生。美好的理想其实就是德育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

7、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渗透,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二、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路教师要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和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思想和精神财富的美文,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思考、感受及其看法,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们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同,无

8、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总是渗透其中。可见,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这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情感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的经历,充满了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体验,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震动、放飞,体会到学习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归宿。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教育的教育性。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颖

9、、信息灵通,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的名作数百篇。那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和德育情感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德育教育不要成为空乏的口头说教,而应具有实效性,落到实处。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是影响中学

10、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教育方式上,我们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充分放开。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认识,然后教师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教育教学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学生之间自主、合作、探求的学习方式,这是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提炼,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思考探究、找到结论和规

11、律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德育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新课程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它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变成学生沐浴知识春风的主阵地。充分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加强情感培养,灌输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乐园,让和谐而充满诗情画意成为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崇高追求;将道德情感“渗透”至学生的心灵深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何教学生学会做人、学做真人,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

12、重视文言文的教学,这些文章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承载着厚重的中华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铸就的灿烂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核。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于潜移默化中,让传统美德在语文课堂闪光,更让这种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挖掘“忧国”因素,培养爱国美德,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忠君报国”、“忧国忧民”的人物,他们的“忧国”、“爱国”精神,逐渐积淀成为一种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中华魂”。挖掘教材的“忧国”因素,不仅是培养爱国美德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习岳阳楼记时,我们怎能不被

1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的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操所感染?它强调了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在出师表中,更足以看出诸葛亮作为一个臣子对君王无限的忠诚之情。品读这些先贤的灵魂,他们的形象在我们的眼前高大无比,透过他们的衷心,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尽职尽责。这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最好教材,让他们懂得对自己、家庭和别人负责,做一个让别人、社会放心的人。让学生读懂亲情,珍爱亲情。遵礼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对于现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注重遵礼教

14、育尤为重要。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遵礼文化的过程中,学校以“孝”为主的家庭伦理、以“礼”为主的行为规范、以“信”为主的社会交往准则。以“俭”为主的生活信条视为学做一个人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准则。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不仅引导同学积累了书上提供的关于理想的格言,还引导同学们积累了课外的格言。如:“最糟糕的人,就是没有志向的人”(苏联谚语)、“人无志向,等于迷途的盲人”(朝鲜谚语)等等。好些谚语和格言被同学们作为座右铭,这些谚语和格言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动力,成了他们前进路上的导师。一学期下来,我班就积累了上百条格言、警句和谚语。这些都成了同学们的精神源泉。在教学散步这一课时,我的收获是比较大的。作为中华民

15、族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在充满诱惑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们忙碌奔波的今天,它越来越被忽视、冷落。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老人们,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那该是多大的一个悲哀呀!物质富裕的今天老人们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被莫怀戚的散步感动之后,我们走向了社会。首先,我们拜访了我们镇上一所“敬老院”。我让同学们带上一颗慰老的爱心上路了,他们以为“敬老院”的老人们一定生活得很幸福。通过到院的一系列参观、访谈,他们看到了真实的状况:老人们基本生活的费用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说得到亲人的关爱。他们流泪了。这时我作了积极的引导,因为我们的社会福利体制还不够健全,经济还比较困难,所以会出现这样

16、的状况。没想到,在同学们观后感中几位同学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要发奋图强,挣了钱,盖一个家一样的福利院。他们要奋斗,要改善这种状况,一种崇高的理想、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找准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确实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关注“劝学”与坚韧,培养好学和败而不馁的品质。古往今来,许多先哲圣贤、仁人志士都具有勤奋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文化人身上,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他们在治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辟论述,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继承、借鉴。利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让传统美德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十分艰巨的工作。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真正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从传统美德中汲取养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应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接受高尚道德的熏陶,真正寻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