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乡资金流动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负面效应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72884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城乡资金流动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负面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城乡资金流动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负面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城乡资金流动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负面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城乡资金流动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负面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城乡资金流动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负面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城乡资金流动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负面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城乡资金流动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负面效应(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城乡资金流动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负面效应朱盛华作者简介:朱盛华(1985),男,汉族,山东曲阜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07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邮箱:;电话:15823325141;联系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邮编:400047 杨森(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47)摘要: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促使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的现象日益突出,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弱化了其支持“三农”的积极性,强化了农村金融抑制,不利于中央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本文基于金融渠道的视角下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大对农村金

2、融机构投入和支持力度以及完善利率覆盖风险机制和农村资金回流机制、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构筑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对策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关键词:资金流动;金融改革;金融机构一 、引言:研究背景、文献回顾及问题的提出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城乡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和资源城乡的双向流动,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从金融渠道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城乡资金呈现双向流动特征。从资金流入渠道看,农民进城务工

3、收入逐年增多,通过邮政储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回农村地区。从资金流出渠道看,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但由于城乡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即农村流向城市的资金远高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资金。这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不利于中央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资本收益率逐步提高,吸引了更多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动,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的现象才日益凸显。 这种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主要是通过金融渠道得以实现。

4、但目前国内学者对这种现象给予关注较少,研究成果也不多。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马晓河(2004)在研究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五大失衡问题时,指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数以千亿计的资金通过金融系统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的形式从农村流向城市,并提出央行应从宏观上调控城乡资金供给结构,按照市场需要增加农村资金供给规模1。丘丽华(2008)分析了金融深化主要通过金融、财政、价格三个渠道影响城乡资金流动,并提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城乡资金流动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2。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并未就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产生的负面效应做深入研究。那么,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

5、衡究竟会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产生哪些负面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金融渠道的视角下深入分析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产生负面效应的突出表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二、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负面效应(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由于城乡资本收益率存在较大差异,增强了城市吸收资金的能力,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向城市。主要表现有:四大商业银行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空白。据统计,到2007年末,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

6、比2004年减少3784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10.6%,比2004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9087、4351和487个。2004-2006年,除四大商业银行以外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3.7%,其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9.29%3。 可见,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二)弱化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积极性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使农村资金供求失衡严重,原本缺乏资金的农村更是雪上加霜。大量农村建设资金流向城市,反映出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7、正逐渐弱化。这种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的“马太效应”日益突出,使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无利可图,资金投放重点仍在城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如: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中的金融主导地位开始弱化,投向城市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发展银行进行战略调整,经营重点也转向城市,支农功能“边缘化”,其服务“三农”的政策性功能也开始弱化;农村信用社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范围非常有限,经营自负盈亏,使得资金向收益率较高的城市靠拢,其作为服务于“三农”中流砥柱的作用也大打折扣;邮政储蓄将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流出农村,属于一种单向资金流出,其服务于“三农”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农村金融抑

8、制加强,不利于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使农村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向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而农村经济却因建设资金匮乏而步履维艰。长此以往,不仅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流出大量资金导致农民贷款难,融资难,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贷到款,融到资的农民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资本逐利的特性下也会将较大部分资金投向城市以期获取较高的收益。由于农民大多选择小额贷款,从事的一般是小农经济,不具备规模效益,往往因为自己经营不善而倒闭破产,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农村信用环境的恶化破坏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9、,致使农村金融抑制现象十分严重。这无疑加大了中央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难度,不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三、几点对策建议(一)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投入和扶持力度城乡资金流动比例失衡之所以能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一方面说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需要进行明确定位和迫切改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和扶持还远不够,需进一步加强。(1)继续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准确定位服务于“三农”的使命,发挥中坚力量;农业银行要根据 “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积极组织开展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强化面向“三

10、农”的体制机制保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积极探索服务农村的有效形式,稳步推广小额贷款业务;另外,国家应鼓励和扶持适应农村经济的小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的发展。(2)继续推行扶持的货币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力度。发行央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减轻其历史包袱,提高资产质量;实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对于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小型金融机构或微型金融组织在营业网点设置和业务准入方面给予便利。免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费,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费减半征收甚至免征;注重

11、并加强农村金融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在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上给予农村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利用财政杠杆提高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扶贫效益,引导和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发挥当地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风险担保基金或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除此之外,在地方政府权限内,也可对支持“三农”的金融机构给予税费优惠。 (二)完善利率覆盖风险机制和农村资金回流机制(1)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激励机制。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正规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业务占较大比例,商业性金融业务受到压制,这无疑加剧了农

12、村金融抑制。这种风险管理模式不仅未能有效的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使命,反而助推了农村金融机构“寻租”、“创租”。鉴于此,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利率覆盖风险机制,有利于商业性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增加支农资金供应,提高农民贷款的可获得性。另外,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利于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2)创新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机制,减少资金的外流,金融政策扶持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改变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建议地方财政部门每年将预算支农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对新增农业贷款特别是重点农业产业

13、化项目融资贴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引导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的流动。另一方面是加大邮政储蓄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缓解农村资金外流。(三)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1)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在这方面我国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国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7400多万户,评定信用农户5000多万户,金融机构对已建立信用档案的3900多万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700多亿元,贷款余额4800多亿元3。但相对于全国庞大的农民人口来说,还远远不够。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有目标、有步骤的推进当地农村信

14、用体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和完善法治环境。为中央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2)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协调合作,健全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原则,人民银行分支行和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农户信用指标,研究开发适合农户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设计利益引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民的融资,通过普及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提高其融资能力,降低信贷成本与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融资,提高其 “三农”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参考文献1马晓河. 统

15、筹城乡发展要解决五大失衡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44:3-122丘丽华. 金融深化与城乡资金流动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88:44-463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R.北京:2008.9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capital flows and the rural finance reform question studies- based on financial channel angle of view under analysis frameZHU Sheng-Hua Yang Shen(Chongqing Normal u

16、niversit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400047)Abstract: The rural finance reforms deepening urge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capital two-way flow the characteristic to be prominent day by day。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capital flow causes the tendency which unreasonable the rural finance institutions mesh point has reduces year b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