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70526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家庭缺失学生主要是指:孤儿父母双方死亡或弃婴。单亲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死亡后,孩子与未再婚的单亲生活在一起。寄养因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双方死亡,孩子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伯父、姑姑、舅舅、阿姨等亲戚家。特困家庭子女父母患病、致残、失业、遭灾等家庭经济没有保障。千荷实验学校是一所招收舟山市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正常少年儿童,实行全免费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现有四九年级8个教学班,324名学生,其中孤儿15人、218人无父或无母(单亲),90人父母患病、致残、失业、遭灾。经问卷调查统计,这些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孤独、前途渺茫、缺乏坚强的意志

2、和毅力、缺少温情等一些不健全的心理。这对这些学生今后的生存、生活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对创建和谐社会是极不利的。因此,为这样特殊群体创建的学校,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密不可分的,如果缺少其中之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的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一个人在专门知识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所谓的“条条道路通罗马”大致就是这个道理;而人格上的缺陷则将贻害学生一辈子。试想,一个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信心,达不到做人的起码要求,不能分辨是非美丑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吗?一个懦弱、狭隘、自

3、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没有创新能力的人,能谈得上报效祖国吗?特别是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先进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校园,使得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心理状态的倾斜与失衡普遍,人格“低落”、“缺失”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这是很令人忧虑的事情。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主导观念之一就是“人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是在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强调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注意促进学生的认知的发展。即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注重培养

4、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价值等方面。这意味着现代教育不仅要有认知教育,而且要有情感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而必须注重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1、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把学生的健全人格概括为“三自”、“三高”。“三自”是指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平衡能力、自我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三高”是指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兴趣爱好、高层次的人生追求。着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加强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变化的研究,寻找健全人格教育的落脚点,消除因家庭缺失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学会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

5、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协调一致,最终迈向成功。2、形成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的品德教育工作体系。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情感、道德判别标准与其认知的水平、年龄阶段、心理水平密切相关,与时代发展、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水平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小学生、符合时代特点的德育教育体系意义重大。3、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自己和社会有较为明确的了解,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分析、评价社会,正确处理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平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6、,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协调一致。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会使学生有良好健康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对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助风气、良性的竞争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有重大意义。4、教育者肩负培养下一代的职责,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这是教师的责任,尤其是我校这样的学生,家庭的贫困导致人格的“低落”、“缺失”,如不及早重视落实扶贫、扶志。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儿童期人格陶治最重要的时间培养得好自然成了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响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再用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成了坏习惯,坏倾响,坏态度,真

7、可算为事倍功半。”可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早期培养是多么紧迫而重要。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研究课题”在全国还是比较少见的,围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一主题,从80年代国内外就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从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2000年秋天,美国一家研究所对全国8600名中学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71%的学生曾经在考试中作弊,68%的人曾经打过人,35%的人则曾经在商店里偷窃,这个调查揭示了美国教育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引起了政府和学校的震惊和关注。为此,在一些学校开始在学校的运动队中开设人格教育课,目前

8、美国已有48个州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洛杉矶联合校区正式开设人格教育课则走在了全国前列。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新加坡既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又重视情操教育。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只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从古至今我国历来重视人在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培养问题。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我国大中小学日常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人格教育也隐约包含其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也在进行之中,不仅课程在进行改革,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教育部就曾先后多次出台相关的文件。由此可见,在国外重视心

9、理健康教育(包括人格教育)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广义上的人格教育)之路。尤其是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极大的重视,如上海、浙江、重庆、广东、北京等省市就有专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类似的机构,许多中小学都配备有1-2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不仅如此,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课题研究小组还专门编写了心理健康教材或指导用书。由于受传统德育观的影响,很多人格教育并没有从实质上与传统的德育区别开,因而收效有限。因此出现了在中小学越来越重视德育的同时,却发现中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且频频发生中学生出走或非正常死亡的惨剧。由此可见,在如何对中小学

10、生进行人格教育问题上必须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审视和思考,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和尽可能易操作的方法去实现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目标,进而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四、关健词的界定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而健全人格是指对世界抱开放的态度,乐于学习,不断吸收新经验;以正面的态度看待他人,人际关系融洽,有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看待困难与挫折,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总之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因此,人格的内容复杂广泛它是一种综

11、合个体身心系统的诸特征来界定,才能有较为恰当的解释。丰子恺先生曾对综合性人格组织的结构作过形象的比喻。他把人格看做一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脚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统一,就是完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首先提出了“全人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以人格整体成长与完善为教育目的。他把全人教育的价值体系分为六个方面,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等;学问的理想为“真”,道德的理想为“善”,宗教的理想为“圣”,身体的理想为“健”,生活的理想为“富”,“全人”就是真、善、美、圣、健、富全面而充分发展的人。从我国的广大的研究者认为,21世纪人才完美

12、人格特征的基本内涵:“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立、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国际上提出的“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等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主题。把现代人格教育结构界说为:学会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学会做人(思想道德素养)学会生活(身体心理素养)学会劳动(劳动准备素养)学会审美(审美艺术素养)。而我校“家庭缺失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就是通过“扶贫”、(集中办学教育)满足学生生活保障条件,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在此基础上“扶志”(树立远大的志向)也就是说通过培养让学生做一个有志气、有理想、有目标的人,长大回报社会,回报恩人。最后让学生健全了良好的心

13、理状态和自信、自强的精神。我们再通过提质“扶智”(学会学习和创造)让学生在文化素养得到智能的开发,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途径和目的。五、课题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一)研究内容1、构建以“扶贫、扶志、扶智为健全人格的框架目标体系根据我校贫困家庭学生特殊群体和人格培养的界定,建立“三扶与人格发展”的总体框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在这个一级子目标下建立二、三级目标。2、完善健全人格发展各学科的课程体系在新课程课改实验的指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根据人格发展需要将课程建设分为三大板块:学科课程,校

14、本课程和潜在课程。3、健全人格培养的提质教学与评估的研究尝试构建“素质人格化”教学模式:确定目标优选内容优化进程合作探究评价反馈运用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效益 。实践“五个学会”、评估量化学生“学分”的得失与班集体的建设工作执行量化评估。培养学生的生活、交际合作能力。4、探索“提高教师全面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教师是提高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关键和首要者,建设一支“爱心育千荷,良知导学生”的多能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并且建立残失学生档案和护助卡,用爱抚平心灵的创伤,以友情来弥补亲情;用有益的活动来疏导心灵;用教师的言行来感化学生。(二)培养目标1、建立“三扶与人格发展”的

15、总体框架,就是让家庭缺失的学生通过“扶贫、扶志、扶智”过程中获得“自立、自强、自信、自幸”的完美人格。使学生知道完美的人格应包括五大方面,即五个学会。具体培养目标如下:健全人格发展目标一级二级三级(略)学会做人遵守校规爱身保洁勤俭节约炼身保健礼貌待人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关心集体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学会学习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收集信息掌握方法学会审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心灵美环境美学会劳动自我服务公益服务家务劳动生产劳动2、建立人格培养的课程体系,目的就是通过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的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让教师认识到“人只能有人来建树”,充分利用学科渗透有利于人格培养的教育内容,注重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具体操作目标如下:(1)学科课程:建立“各科教材人格教育因素分析表”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学科课程教学,贯彻落实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对于义务教材中人格教育内容与要求比较薄弱的,如生活化教育、自主、合作、探究教育及审美教学等,进行适当的增补与调整。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从整体优化的原则出发,要求全体任课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确定研究小课题,充分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状况,力求使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