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教学设计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2047348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刺客列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客列传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刺客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鉴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2.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二、教学重点分析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三、教学难点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的评价。四、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课文的脉络、解决了课文重要的文言现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刺客列传。(展示学习目标:1.鉴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2.正确评价荆轲秦王的行为)先交流一下预习情况。(投影课前预习题: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要求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再结合文本谈依据,力求全面。)(几位学生分析荆轲人物形象。)(

2、教师板书:荆轲:勇、智、义、信。然后投影解读)勇:好击剑,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智:私会樊於期,顾笑武阳。义:为燕国百姓,为报太子之恩。信:一诺千金,虽遭误会而不辞。荆轲是一位刚毅勇敢 、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侠客。(投影提醒: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概括、全面、有据。)(二) 文本研读1.人们评价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摹形传神,千载如生”,本文作者刻画主要人物荆轲的方法有哪些?请作具体说明。(教师投影问题,学生略作思考)(学生回答,老师提醒思考的角度。)(教师板书: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侧面:对比衬托、环境渲染这些描写最集中体现在哪两段?集体回答。(学生回答:第13段

3、、14段)一学生把第13段朗读一遍。(学生读后,老师带领学生鉴赏。)2.这段文字言简意丰,读来荡气回肠。(1) 描写荆轲的文字有哪些?起什么作用?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抒发荆轲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慷慨情怀。(2)对众人的描写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高渐离击筑”,“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除了描写荆轲及众人的文字,本文还描写了哪些内容?(3)写景、写音乐“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乐调由凄婉的变徵之声转为

4、激昂的羽声,场面由悲壮向壮激昂。易水送别这段场面,有语言,有动作,有神态;有悲凉的环境,有激越的音乐,场面之悲壮,气氛之激昂,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铁石心肠也会为之感叹唏嘘,荆轲伟岸的背影越拉越长,弥漫着华夏几千年的时空。让我们一齐朗读这一小节。(三)能力提升“廷刺秦王”这一段的描写也很精彩。快速阅读“秦王闻之,大喜秦王不怡”,完成以下两题。1.划出描写荆轲、秦舞阳神态的词语,说说其作用。用秦舞阳的“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照应前文“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揭示刺杀行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2.圈出描写荆轲、秦王动作的词语,思考其作用。荆轲:“取-奏-把-持-揕-逐-掷”, 秦王“惊

5、-引-起-拔-走-负-击-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出荆轲的机智、勇敢、顽强的性格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采用对比衬托,环渲染等手法,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希望我们课后多研究,写作多运用。(四)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荆轲刺秦王未遂,留下了千古遗憾,也留给后人无尽的评说。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

6、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有人说荆轲的行为你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行为?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客观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区分荆轲事迹与精神的历史影响和今天对荆轲的再认识。要区分荆轲个人的动机与客观效果。要区分客观上的历史趋势与微观上的具体环境。(小组代表轮流发言,要求有理有据有条理。发言控制在一分钟之内。)其他组派一名代表,模仿古人评价,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上黑板板书。)教师评点择其一二评点。教师表态我个人觉得荆轲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这种慷慨磊落、不怕牺牲的精神感人至深;危急关头,不甘失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

7、种顽强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激荡人心。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是不可能的,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他以他的行动向一切专横者、征服者表明:一个国家的版图尽管小,它的人口尽管少,但它的人心不可欺,它的尊严不可侮,谁要想进攻它,征服它,谁就必将遭到被压迫人民的坚决抵抗。荆轲的故事的客观影响、客观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它本身,它已经化作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入在中华民族的英雄气质与光荣传统中。他有一颗勇敢的心,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说实话,学习这篇课文,有一首诗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感谢太史公用他那生花妙笔再现了

8、荆轲这样一位刚毅勇敢 、沉着机智、见义勇为、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侠客形象。荆轲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作者简介】 【字句浅释】 解题:战国末年,荆轲要为燕国太子报仇,去秦国行刺秦王.他在易水河边与送行者告别,唱出了千古不泯的悲壮之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骆宾王在易水边送人时,就自然想起荆轲赴秦的往事来.燕丹:燕国太子,名叫丹.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头发立起来,把帽子(冠)都冲动了.表示非常愤怒或者慷慨激昂.昔时:那时,当时.最后让我们集体朗读陶渊明的诗结束这一堂课的学习。咏荆轲 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

9、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五)课后作业。(本周内完成)1. 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说出了自己评价豪杰的标准。那么,你心目中评价英雄的标准是什么呢?

10、请以“论英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议论文。2.阅读刺客列传全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君子重义气为自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座席中吹过萧萧的衰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11、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点拨: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描写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结合写景:风萧萧,易水寒,衬托了慷慨悲壮之情。2、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点拨: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钧一发,你死我活的紧张形势。突

12、出动作描写民,展示了双方生死搏斗扣人心弦的曲折过程。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衬托手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秦群臣恐急慌乱,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以秦王不怡良久,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3、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代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司马迁则认为“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说他有“江湖侠骨”。你认为荆

13、轲是怎样一个人?点拨:这是一道开放题,所持观点能合理有据,自圆己说则可。例如持肯定态度,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趁势,但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挽叶挺有“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句,未尝不含褒轲之意。文言现象梳理1、一词多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擅巴汉之饶。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乃造焉。

14、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轲自知事不就。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2、 文言虚词: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