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主体参水平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46599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学生主体参水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提高学生主体参水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提高学生主体参水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提高学生主体参水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提高学生主体参水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学生主体参水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学生主体参水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水平摘要教育理论论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主体参与。然而,现今学生主体参与水平低下制约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本文基于生命的观点,本着生成和开放等教育理念,着眼教师与学业的双主体,分析了主体参与的特点,列举了主体参与的若干误区,并加以反思,提出对策。试图为改善师生主体参与状况,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水平提供方法论指导。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参与水平 特点 对策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主体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可宝贵的收获是主体性的发展,因而一个真正合格的学生,即使专业不对口,走向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部门很快也能适应。从社会进步和学生发

2、展计议,在根本上说,教育应把学生主体性培养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主体参与中培养主体性,这是一条永远不变的教育真理。学生在参与之中构建知识框架,提高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主体性的不断提升。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学生的受体地位终于被提到应有的主体位置,师生共同参与,同构共生。然而,我们清楚地看到,虚假参与、低层次参与或根本不参与布满教育领域,充斥课堂内外,严重制约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如何着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水平则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必然思考。一、主体参与的特点 1.参与形态的生成性教育的起点是生命,生命的本质处于不断的生成和不断的建构之中,可现今教育不少都忽略了真正的人

3、的培养,忽视了人的生命,生成性教育便应运而生。教学的生成性强调教学是一种生命本身的运动。其生成是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实际特点的渐进的发展,是“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符合规律”的发展。主体参与作为一种生命本质的体现,必须符合一般生命过程的特点,它自身包含着生命的过程,其目的也是服务于未来的生命过程。教学参与中的生成不是受动性生成,而是具有主体性的生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参与必然是主体性的参与,主体性是生成性的前提条件,否则这种参与就不能保证学生作为主体的根本特性。生成性作为学生素质渐进发展的表征,是学生在主体性参与活动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的一种形态特征。 2.参与主体的依存性在参与过程

4、中,每个学生发展的利益不仅取决于他本人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度,而且取决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度。学生发展是在互相作用的参与性活动中形成的,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行为都会对其他同学的参与行为产生影响。学生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因而学生群体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主体参与的必然性和以发展为内容的学生间的相互依存性,是通过学生间各种各样、内容不断更新的联系与交往得以具体化的。离开群体间的联系与交往,学生只能在自学、家庭教育等形式中得到非全面、非深刻的发展。参与性主体的依存是一种角色行为依存,而非角色身份依存。没有学生教师上不了课,这是角色身份依存,但不一定是角色行为依存。

5、学生角色对教师角色的行为依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根据他们的行为变化而进行教的行为的调整变化。角色行为依存必然是动态的,角色参与过程中的依据,在师生、生生间相互依存、共同参与中共享、共创。离开任何一方,这种共享、共创将不能发生、发展。 3.参与过程的开放性主体参与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以日益扩大的规模体现着人内在的潜能。主体教学的开放性要求教学中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师生聪明才智完成教学过程的创造。教学目标的开放性,体现为认知、技能、情感、社会等目标的多维性,体现为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目标要求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灵活把握教学内容

6、,求得最大化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于经常性的创新,也只有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方式才是开放的,它时常给我们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简单下结论。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自评和他评等方法的有机结合。 4.参与效果的递增性在课堂上,那些主动参与的学生,其参与的积极性会越来越强,参与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而那些一贯“沉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不喜欢参与。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主体参与热情不断递增,参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主体参与水平绝非学生单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参与性发展为学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教师应更多地从教学观念、教学策略上使自己不断提升。教师参与教学

7、的水平越高,他们学生的参与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研究表明,学生主体参与热情的增长取决于三个方面:学生从主体参与中是否获得快乐;教师是否经常鼓励学生的参与;同学是否支持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在其中架起成功的桥梁。5.参与程度的顺差性顺差性是相对于逆差性而言。逆差原指对外贸易中输入超出输出,这里借指学生在参与中,被动参与大于主动参与。教学的逆差性表现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参与的机会就越少。极端的例子是“满堂灌”,它甚至使学生主体参与效度降低到非常弱的地步。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理解越来越容易,则必然会影响学生智力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参与可谓达到极值,致使学生失去了任何主动参与的机会。顺差原指对外贸易输出大

8、于输入,这里借指学生主动参与大于被动参与。顺差性则指主动参与的结构处于合理状态,具体体现在教师的主体参与量应少于学生的主体参与量,学生的被动参与量应少于学生的主动参与量。这是教师“让学生参与”及其提高参与水平的重要保证。 二、主体参与的误区及其策略 误区1:主体成为主宰时下,课程理念求“新”,教法重“活”,课上片面强调学生的自我感受,过分拔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对学生答案无原则迁就,盲目肯定,廉价赞扬。学生由学习主体转变成学习“主宰”,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不作为”。这种教师主体退让的课堂,看似热闹,实则华而不实。反思与对策:现代教育倡导的平等、民主、

9、自由,要求师生相互尊重。于是乎,“学生是上帝”的口号频闻会议,常见报端。从不把学生当人到把学生视为上帝,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笔者认为,把学习者作用强调到决定一切、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有失片面了。这样无益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成了“上帝”,被推崇到需要对其顶礼膜拜的地步。那么,教师成什么了?只有向自己的学生“跪”下来吗?作茧自缚,弄得无所适从。学生是什么?是人,活生生的人,尚不成熟、正待成长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呵护、关怀的人。教学从来不是单方的主体行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又应处于中心地位。这样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科学的,也是先进的,

10、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坚持教学民主。教学民主是一种胆识,真诚尊重学生,蹲下身子,把自己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共享教学的感动和体验;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与对抗。教师把学生作为最可宝贵的教育资源,绝不是对学生坐视不管、放任自流。教学民主更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化被动为主动,调动主体参与,提高参与水平;化平庸为神奇,师生、生生间互相启发、互相比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迸发出哲理的光彩。 误区2:自主缺乏规则人永远处于生成之中,然而自主的生成需要自由的土壤。人作为生命存在,本身来就是自由地生长。生命的自由自主的生长性活动则是教育的实现机制。鉴于此,专家们提出“自主教育”、“个

11、性教育”的教育理念,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鲜见的是教师打开严加“控制”的圈门,学生却成了脱缰的野马。教育则是让学生“做喜欢的事”、“做想做的事”。学生有了“自主”,却又变得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反思与对策:现代社会推崇个性与自由,但个性不等于任性,自由不是不要规则。稍具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越是现代化,越需要严格的规范和纪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散漫”的大国来说,严格的纪律更是发展的保证。现代社会是尊重个人的社会,现代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但是尊重个人不等于弘扬个人主义。在我国,集体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必要保证,而个人主义则可能成为一种消解力量。积极的自由观说明,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积

12、极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时,他才是自由学生需要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还必须经历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的转变,进而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前进的潮流。教育促使学生不断社会化,规则教育则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规则意识的渗透。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获得自由的过程,作为教师,应研究规则通过自由来获得,在规则中让学生拥有自由。制度管理历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头戏,正确处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便成为其灵魂所在。在操作过程中,应体现如下要求:制度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真正体现集体智慧,统一集体意志;坚持发展观念,与时俱进,对管理各项制度加以不断完善,顺应社会发展要求;

13、坚持“节省”原则,制度内容力求少而精,留给学生正常发展的自由空间;提倡创造性宽容,对学生应做到不压制集体意志和个人意见,确保学生富有个性地、健康地发展;制度的组织实施必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表现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不断改进纪律管理的方式方法,使纪律由“控制性压力”状态向“自主性压力”状态转变;教师要善于疏导,长于激励,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 误区3,参加即是参与参加了,不等于就是参与。参与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相加,而是全身心的投入,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是结构性地不断生成。然而满足于参加的教学状况可谓比比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参与了多少,参与水平又是如何,令人

14、堪忧。主要表现在:学生主体参与比率低下;学生主体参与时间缺乏;参与活动流于形式;参与缺乏社会性。反思与对策:在课堂上,学生总数是一个常数,教学中应尽可能提高学生参与覆盖面,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提供的总教学时间也是一个常数,但教学时间结构却是一个变量。要使学生主体参与时间延长,就必须适当缩短教师参与时间。同理可推,少数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机会越多,则大多数学生主体参与就越少。当然,教师参与越少,学生参与得越多,是有条件的。教师必须组织好学生的参与,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教师并非放弃参与,这种参与或是退到学生背后,或是换了一种形式,由讲授教材内容转变到对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学生要积极、有创建地参

15、与学习。“全员”还只是一种形式,本质在于“参与”。事实上,当教学活动中注入这种“参与”的活力因子后,课堂上就会生成强大的思维共振现象,形成一种主体灵魂的感召。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参与学习,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关心,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享受自主建构的喜悦与满足。学习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主体学习一旦发生,参与学校的社会生活就成为其中心。鼓励学生社会参与以促进学生学习,把课堂环境创造成为一种资源共享的团队工作空间,最大限度地联结学校与社会、课本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在可能的条件下,把所学内容运用于实践,这样的学习会更有意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让学生尽可能长地参与;让学生

16、尽可能深地参与;让学生尽可能广地参与,不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水平。 误区4:合作有失主体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必须倡导的学习方式,对传统教育教学是一个突破与补充,其优势自不待言。但要说明的是,相当一部分小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不求实效,严重的则造成师生双主体的共同失落。某些教师一味强调合作学习,学生学习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缺少自主感悟体验的过程。在小组中,由于事先缺乏合理分工,少数尖子生即时发挥,独占话坛。多数学生则很难有参与的机会,习惯上当起了“听众”,长此以往,学生势必丧失主体的独立人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此时却在一旁落得清闲,有失使命。反思与对策:合作性并非要以对个性的削平、同化为代价,高质量的合作需要依赖于每个个体的独立人格。我们倡导的主体,不是西方文化所推崇的“个体主体”,也不是东方传统所尊奉的“社会本位”。 而是以他们二者融合、互补的结果为背景。其实,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应在学生无法完成或个体不能有效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