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耕不辍】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2045640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耕不辍】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常耕不辍】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常耕不辍】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耕不辍】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耕不辍】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16课 新中国的诞生1、与初中教材的联系和区别初中教材(第22课)高中教材开国大典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抗美援朝(1)初中教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已有详尽的表述,对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没有表述。高中教材强化了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的表述。(2)同样是抗美援朝一目,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增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2、教学建议(1)建议定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为本课教学重点。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是当时建设新中国的根本内容,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名、首都和选举了领导人,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2、度。建议用好76页上毛泽东的亲笔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2)新中国诞生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国家统一问题。对内:西藏和平解放,是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香港、澳门保持现状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对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建议在教学中要围绕新中国的诞生主题,强调3个目之间的联系。(3)西藏和平解放是高中教材增加的一目,建议理解增加这一目的意义。在教学中要讲清楚历史上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用好教材78页上毛泽东接见达赖和班禅图,强调和平解放是西藏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可以适度联系实际。3、练习与测评

3、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当时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共同纲领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参考答案2:西藏和平解放后,实行了民主改革,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参考答案3: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17课 国民经济的恢复1、与初中教材的联系和区别(1)同样是土地改革一目,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强调了土地改革的作用。(2)高中教材把土地改革放在新中国成立的后一课,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合为一课,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教学和理解历史的系统性。2、教学建议(1)建议定土

4、地改革为本课教学重点。当时的中国人主要是农民,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解放农村生产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对恢复国民经济将起到积极作用。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伟大斗争,有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地改革巩固了工农联盟,农村支援了城市。(2)建议在教学中可以以一定的材料内容指出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和农村两方面进行了工作,最后用83页的增长情况表对比,说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胜利完成,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治理好新生的国家。(3)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一目中的内容,学生比较生疏,建议增加相关地区史料,突出统一的作用,以说明问题。3、练

5、习与测评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人民政府加强金融管理,制裁破坏金融秩序的首要分子。统一部署调运基本生产、生活物资。同时,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物资调度、统一现金管理,双管齐下取得了经济上的胜利。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规模最大的决战,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也是一场决战,使得中国共产党取得了经济战场上的重大胜利,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参考答案2: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各地政府派出土改工作团,成立农民协会,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按人口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从而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当家作主,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生产积极性空前提

6、高。土地改革又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土地改革中形成的农民阶级队伍,有助巩固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第18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与初中教材的联系和区别(1)初中教材在第23课计划经济中分列社会主义改造和五年计划两个目,高中教材把两个目合并为一个目“一化三改造”,主要是说明两者是同时进行,共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从内容上区别,初高中教材都在突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的作用同时,初中教材强调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形成;高中教材强调了“一化”的内容和旧中国工业过于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得到改善。

7、在“三改造”内容部分,高中教材强调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也谈到了改造工作中的缺点和偏差,可以引起学生思考。2、教学建议(1)建议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为本课教学重点。一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结束了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宪法为国家根本大法,代替了共同纲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形成。(2)建议在“一化三改造”一目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初高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联系,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集本地区的相关内容补充教学,以引起学生兴趣。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一目教学中要注意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作用,强调人民政协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色,要指导学生学习时用

8、好教材86页上的知识链接。教学宪法时,要突出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材87页上的知识链接和88页选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大会会场图也是出于这一考虑。3、练习与测评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1)“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一批现代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料基地,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旧中国工业过于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得到改善。(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关系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参考答案2:基本原则是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宪法主要内容是总结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确认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的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确定了下来。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明确的规定。-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