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2040247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二)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德阳一模)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选官制度的变革 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A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

2、思想要求,只是原因之一,故排除B项;西汉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项;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2(2019宜宾一模)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B材料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3(2019南昌一模)李世民曾与长孙皇后论及国事,后对曰:“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

3、二圣”。据此可知,唐高宗时期()A皇权走向了衰落B国家核心决策过程异变C出现“垂帘听政”D外戚逐步把持朝中政局B根据材料“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它是专制皇权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异变,故选B项;唐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成熟时期,故排除A项;“二圣”与“垂帘听政”不是同一问题,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皇后参与朝政,并非外戚专权,故排除D项。4贞观十七年,因地方大旱,朝廷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此外,唐前期还设有诸道采访使、观察使、宣慰使、市舶使、海运使、户口使等几十种官职。这种措施的盛行,表明()A唐朝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B唐代统治者分散了地方的权力C唐代重视地方制度的建设

4、D藩镇的存在分化了地方的事权C材料“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可得出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唐前期还设有诸道采访使、观察使、宣慰使、市舶使、海运使、户口使等几十种官职”不能体现地方体制的弊端,故排除A项;“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意在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故排除B项;“贞观十七年,因地方大旱,朝廷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由时间可知,藩镇没有对中央构成威胁,故排除D项。5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开元之后,权移他官。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这一变化表明了()A中央官制逐步完善B赋役负

5、担日益加重C经济实力不断提高D丞相权力逐渐削弱D这一变化只能反映出尚书省的财权被剥夺,不能体现出中央官制的完善,不能体现出赋役负担日益加重,也不能体现出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故A、B、C三项错误;这一变化反映出尚书省的财权被剥夺,丞相权力逐渐削弱,故D项正确。6(2019株洲一模)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宋太祖的这些举动()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B造成了宰相权力趋于分散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置枢密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这就造成

6、了宰相权力的分散,故选B项;宰相和枢密使都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与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强化宗族观念,故排除C项;宋太祖让宰相与枢密使“相互隔开”与维护封建礼制无关,故排除D项。7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统计1106年州试录取率为3%,1190年下降为1.3%,到13世纪仅为1%。这一现象说明()A考试人数逐年下降B统治基础日益受到削弱C精英教育不断强化 D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州的录取率不断下降,这说明了宋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愈加严格,这体现了精英教育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录取率的降低并不意

7、味着考试人数下降,故排除A项;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是普通百姓,而百姓对科举和政府的态度并未体现,所以不能得出统治基础日益受到削弱,故排除B项;“必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D项。8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D材料表明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古代监察体系的演

8、变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与缓和官员内部的矛盾无关,故排除A项;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明确、简化手续,故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故排除C项。9(2019永州一模)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C材料说明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说明元朝重视对西南边

9、疆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中未对出任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的选举方式进行说明,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仕宦云南的官吏较多,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没有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内容,故排除D项。10(2019菏泽一模)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口,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 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明代这一做法()A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A明朝为了加强皇权对中央政令的

10、控制,防止中央衙署对地方衙署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故选A项。11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A明朝废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表明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可以说内阁权力超过六部,而不能说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故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

11、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虽有票拟权但决策权在皇帝,六部与内阁也经常争权,故排除C项;材料中内阁的权力虽来自皇帝的信任,但看不出内阁对皇帝的制约,故排除D项。12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据材料可推知军机处()A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B成为清朝正式机构C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D全面取代内阁职能C材料表明乾隆时期的军机处,职责几乎无事不包,所以承担的职权超过了内阁而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故选C项;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

12、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故排除A项;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军机处承担的职权超过了内阁,没有体现全面取代内阁职能,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南通一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长彼消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

13、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材料二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

14、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8分)(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7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可得出汉朝增加了郡的数量,在郡之上设立监察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实行分封,实行郡国并

15、行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可得出二级制到三级制之间反复循环;根据材料一“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可得出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可得出虚化高层政区;根据材料二“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可得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二是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答案(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问题:二级制到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