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2039348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徐汇区上海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练习二高三 班 学号 姓名 成绩积累与应用(10分)1.按要求默写(1)夕阳下,_,两三航未曾着岸。(_寿阳曲 远浦帆归马致远)(2)踏莎行雾失楼台是北宋文人秦观的作品,其中运用比拟手法来形象说明自己愁思之多、之深的句子是_。(3)是处红衰翠减,_,_,无语东流。【答案】 (1). 酒旆闲 (2). 双调 (3). 砌成此恨无重数 (4). 苒苒物华休 (5). 唯有长江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以及文化常识的储备能力。虽然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但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仍然需要一定的技巧:(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

2、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4)要留意具体环境。(5)要留心语句顺序。 (6)要注意语句出处。本题属于情境默写,不仅要求会背诵相关篇目,还得理解相关意思。所以平时背诵时应该力求理解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等。另外就是注意易错字,想办法记牢固。本题容易写错的字形有:旆砌苒苒唯。关于双调: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也就是说“调”与格式有关,填词时,词之由前后两阕相叠而成者,谓之“双调”,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2.综合运用(1)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

3、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2)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指出3D打印所面临的3个问题。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被认为是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3D打印不需要模具,可以直接进行样本原型制造,因而大大缩短了从图纸到实物的时间。但是,目前的3D打印机只能处理诸如塑料和蜡这样的软材料,而要打印混凝土结构的大型模具,它完成的速度太慢了。而伦理争议也随之而来,例如国外有人就希望通过3D打印自制枪械。另外,只要有图纸和一台打印机,设计师们就很难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答案】(1)B(2)材料限制 伦理争议 版权纠纷【解析】【详解】(1)

4、本题考查对对联的把握能力。要做好本题应该充分了解对联知识: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意思完整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即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本题重点从表达的内容上来看。A项,花甲指60岁,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古稀指70岁,“为学有宗”“诲人无倦恩重及门”符合了教师身份特点。符合题干要求;C项,“音容宛在”,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不适合祝贺寿辰用;D项,执教七十载,故年龄远超70,可排除。故选B。(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题里压缩语段的能力。正压缩语段是指根据需要,把一段文字所要表达的重

5、要信息提取出来,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在语段压缩中,应该压缩的是语段中信息承载量小的文字,即句子的枝叶,应该保留的则是对整段语言起支撑作用的主干部分。本题属于提取关键词式压缩。这种压缩题型类似于新闻材料中的拟写一句话新闻标题,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更为精练。它要求在主要信息的基础上,提取最能表现内容的关键词语。比如本语段先介绍3D印刷技术的优势,“但是”一转,其后才是提取信息的重点区域,即存在问题,细读信息按照要求提取三个层面:首先是从“只能处理软材料”中得出答案点“材料限制”;其次是从“伦理争议也随之而来”中得出答案信息点“伦理争议”;最后是从“设计师们就很难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中,得出答案信息

6、点“版权纠纷”。做这类题,列数字、举例子等具体说明部分都不要,提取筛选概括性强,属于方面性质的信息。阅读(70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有关经典的加减法韩少功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这样说的意思是,草民对民间迷信插得上手,对文学却不大够得着。权贵对公文插得上手,对文学也不大够得着。因此,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迷信与公文不知何处去,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

7、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读书人五花八门,并非统一的整体。有的白皮肤,有的黑皮肤;有的信基督,有的归佛门;有的敢担当,有的颇颓废;有的傍权贵,有的走江湖于是产生不同的文学标尺,也是常情。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既然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规则。这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红区的边界;阿凡提的故事的“经典性”不一定能在基督教地区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共有的美人梦、精英闷骚、愤世纠结,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这印证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

8、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涉性、涉金、涉官、涉暴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什么“经典化”的好运气?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话语权一类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什么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

9、可替代的价值优势。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不应忘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某种普遍的人性之道,或说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切入宗教、道德、政治的时代焦点),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竟然发现、开发、释放出意识流这等奇物),就这样跨入了门槛。还有一些“资源大户”,比如西游记(佛教文化资源)、聊斋志异(道教文化资源)、三国演义(帝王文化资源)、水浒传(江湖文化资源)等,也是各得先机,各成气象,成为不易绕过去的大块头至

10、少在中国是如此。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最可能就被建构者们的目光跳过去。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限界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文化权重者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在这个意义上,大部分文学史其实皆可半信半疑,因为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在这种加法与减法的双向对冲之下,进入一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限漂泊,需等待下一本甚至N本文学史的再度检验。3. 作者第段开篇就提

11、出“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的用意是_4. 第段画线词语“物权印痕”的意思是_。5. 第段从_和_两个方面对文学“经典性”的建构过程进行了阐述。6. 下列对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连用2个问句突出强调建构是有条件的,并非随心所欲。B. “挠到”“痒痒肉”生动形象地写出那些文字触及了很多症结。C. 举法国葡萄酒文化图腾为例,意在承接上文指出另一半真相。D. 用阴沟水与之作对比,鲜明突出葡萄酒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7. 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是指经过文学史验证之后,具有影响力的作品。B. 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都是依赖读书人的齐心合力,才能保值增值。C

12、. 经典的作品具有相近的主旨,能引起读者广泛而持久的共鸣。D. 经典形成离不开文化权重者对其施加的影响。8. 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答案】3. 引出话题,暗示文学经典有个动态化的建构过程。 4. 知识精英(或文化权重者)对文学作品作出的具有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价值判断。 5. (1). 个性(差别)。 (2). 共性 6. D 7. D 8. 文章开头提出了论述对象文学经典。接着举例说明文学经典多受文化权重者的影响,得出观点经典是建构之物,这是经典化的加法。其后文章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经典化的条件,即注重思想和艺术,符合价值公约。基于此的淘汰和遗忘是经典化的减法。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作品的经典化过程,都

13、需要经受加法和减法的对冲。【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5)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本题运用(1)和(3),首先看着词语“文学经典”,这是本文的中心话题,“弹性概念”,弹性,意思是动态变化,具有伸缩延展性。本句在开头段的第一句,位置作用就是结构思路,具有点明中心话题,照应题目,引出下文,总领全文的作用。【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

14、的、动态的含义。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其中的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等。这种含义,是既有别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要做好本题首先应该关照词语所在的句子和段落,即扩展语境,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含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这样说的意思是,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从中可以得出答

15、案的要点“知识精英”,这是“物权印痕”关涉的对象,然后提炼出答案中“对文学作品做出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价值判断”。物权的“物”这里专指文学作品,权,是掌控之意,具体而言“印痕”是比喻义,指作品里的价值判断,作品留存的时间,以及作品在方方面面的作用、意义等,综合而言物权印痕应该是知识精英即文学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长久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段落的层次把握能力。要做好此类型题目,一定要学会抓提示层次的关键词句,再结合意思从逻辑上分类。做本题时首先分析第段的结构布局。首先总说第一层次“读书人并非统一的整体” “有的有的于是产生不同的文学标尺,也是常情”这是本段的第一层次,归纳为差别、不同点或个性;“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这是层次间的过渡,从中可以提取出上一层的关键词“差别”,其后便是第二层次“既然都。这些读书人共有的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可见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