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短评写作素材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38014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短评写作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闻短评写作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闻短评写作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闻短评写作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闻短评写作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短评写作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短评写作素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弃北大读技校 自定别样人生实习生 彭燕 吴雪阳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1月17日 11 版)周浩在比赛中。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遵父命上北大没兴趣痛不欲生2008年8月,顶着如火的骄

2、阳,周浩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在当年的高考中,周浩考出了660多的高分,他是青海省理科前5名。本来他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老师的一致反对,父母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高中班主任也一直希望他能报考更好的学校。“我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家里的电器都被我重装过。在航空航天大学,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这比较对我的胃口。”但是,周浩最终还是妥协了,“当时还小啊,再有主见也还是听家长的。”没想到,当年的妥协竟困扰了他两年多。到了北大,周浩以为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会习惯这里的生活。事实证明,他错了。大一上学期,周浩努力地适应一切,浓厚的学习氛围、似乎永远也上不完的自习、

3、激烈的竞争环境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开始感受到了不适应。到了第二学期,理论课更多了,繁重的理论学习让周浩觉得压力很大。“生命科学是比较微观的一门学科,侧重于理论和分析,操作性不是很强。而我又喜欢捣鼓东西,喜欢操作。所以我们互相不来电。”没有兴趣的专业让周浩痛不欲生,每天接受的都是纯粹的理论更让他头脑发胀,对于未来也变得非常迷茫:“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但是生命科学系的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这样的路并不是我想走的。”于是,周浩学习开始不那么积极了,不再像刚入大学那会儿跟着室友一起去上自习,“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儿。”就连作业,周浩也不再认真完成,每次都是敷衍了事。一开始

4、,周浩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于是,他试了各种办法让自己习惯这种学习氛围。同学告诉他可以尝试去听工科院系的课程,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他便去旁听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的课,却发现这些课基本上也是纯理论,而实践操作课只有工科院本院的学生才能去上。然后,他开始谋划转院。但是在北大,转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转的院和所在的院系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转院。周浩想转的工科院和他所在的生科院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周浩知道转院这条路终究是走不通了。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之后,周浩开始陷入了绝望。休学一年体验人间冷暖选择转校艰难说服父母第一年的尝试失败了,于是,他决定大二先休学一年。到了深圳,周

5、浩觉得自己应该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休学期间,他当过电话接线员、做过流水线工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擅长交际的周浩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对于人间冷暖有了初步的体会,大家不会因为你是大学生就尊重你,就会多给你一次尝试的机会。”周浩以为初入社会的挫败感让自己能喜欢上北大的生活,静下心来学习,能再次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然而,重新回到校园的时候,周浩有了比以前更大的不适应感,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学习这门专业。“现在看来,我休学一年所做的思考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周浩苦笑道。在旁听、转院、逃避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周浩开始打起了转校的“算盘”。从大一开始,他就已经在网上对中国的一些技师学院进行了了

6、解,并且还翻墙去看德国数控技术方面的网站,对比了中国与德国这方面的差距,初步对中国的数控市场进行了判断。“我觉得中国是比较缺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就像德国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而中国的技术工人基本上都学历不高。”了解了自己高学历的优势,周浩开始选择适合他的学校。“在网上搜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它的水平在行业内是领先的。既然想学点技术,尤其是数控技术,那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从北京大学退学,要去一个听都没有听过的技术学校,这样的想法一定是疯了!当时,周浩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都这样认为。父亲知道周浩的想法以后非常反对,打了很多电话劝他,让他再坚持坚持。父亲劝不动周浩,意识到儿子是认真的以后,父亲开

7、始妥协。“他开始退让,同意让我转到父亲所在的深圳大学,就是不让去技校。”周浩却坚定了去技校,“北京大学这样在国内算是比较自由的学府都没有给予自己希望,那么去别的学校万一又出现同样的问题呢?难道到时候又转校吗?”周浩觉得要找一个可以真正学到技术的学校。周浩从小和母亲关系很好,几乎无话不谈。于是,周浩决定先说通母亲支持自己。在知道周浩在北大的经历以后,母亲震惊了,她没想到儿子在人人向往的北大竟然过得这么痛苦和压抑。她决定帮助儿子摆脱烦恼。终于,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同意了周浩的决定。在得到父母的支持以后,周浩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一大步。“我一直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你

8、的一生就毁了。”周浩说:“如果我过得很精彩,总有一天,可以证明给当初质疑自己的人看。”转校成功拾回学习热情不后悔选择淡定面对未来人生2011年冬天,周浩收起铺盖从海淀区到了朝阳区,从北大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对于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你想想,为了增加生源,我们学校给农村户口的孩子减免学费,却还是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样一个北大学生的到来,当然是很惊天动地了”。学校党委副书记仪忠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很自豪:“考虑到周浩之前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学校没有让他从基础课学起。为了让周浩接受更大的挑战,他直接进入了技师班,小班授课,并且给他配了最好的班主任。”这种

9、小班式、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很强的归属感。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大学的生活很散漫,而技师的生活就是朝八晚五,一切都靠自律。”实验室十几台瑞士进口的数控机器,老师面对面的亲自指导,直接上手的机器操作,这一切都令周浩兴奋不已。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而别的同学都已经学了两年,为了赶上大家的进度,他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很快,周浩便成了小班中项目完成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学生。周浩的努力没有白费。凭借北大的理论基础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技术学习,周浩慢慢朝着自己努力的知识技能复合型

10、人才的道路发展,他成为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尽管有很多企业向周浩伸出橄榄枝,但对于未来,周浩有自己的设想,“现在还不想就业,我还是想继续深造,对数控技术了解得越深我就越觉得自己学的太少,还是要再多充充电。”“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周浩说。北大学生退学读技校是人才浪费吗【http:/www.newssc.org】 【2014-11-17 15:41】 【来源:四川新闻网】钱桂林3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

11、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周浩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的确,在不少人看来,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而就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由令人羡慕的名校大学生变成了普通技校的学生,这样的嬗变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但周浩不后悔他的另类选择,因为他在技校内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本应该是快乐的,可放眼当下的中国学生,无论是在中小学就读还是在大学深造,有多少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多少自主选择权,被老师和家长逼着学,某种程度上讲,学习成了

12、痛苦的煎熬。周浩当年报考北大,其实是父母和老师的合力“逼迫”,觉得他的成绩就应该上北大或清华,否则就是人才浪费。可周浩的父母及老师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周浩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孩子,他所感兴趣的恰恰是一些实践的知识、操作的技能。事实证明,周浩在技校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学得很快乐、很充实,也很成功。北大或清华的名校光环,让多少人羡慕、激动和如此如醉,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不少孩子被逼着去冲刺北大或清华。诚然,孩子能上北大或清华,是一种成功的象征,但孩子上普通院校甚至职业学校,不一定就代表不成功。新时期,我国也涌现出诸如许振超一类的金牌蓝领工人,他们以骄人的成就令社会为之瞩目。家长也好老师也罢,应该转变带

13、有偏见和功利的人才观,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努力寻找学习的快乐。周浩弃读北大转读技校,能否形成一种宝贵的“鲶鱼效应”呢?北大学生转学做技工为何有人感到惋惜?2014-11-20 01:45:55来源:东方卫报(南京)以青海省理科前5名成绩考上北大生命科学院的周浩,3年前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从北大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技术专业。这样传奇的个人经历,成为近日最热门的教育新闻。社会观念毕竟在进步,虽然还有一些人为他感到惋惜,甚至有人断言周浩肯定“会后悔”,但多数人仍对其表示祝福和敬佩。至少目前来看,周浩也是幸运的。他在新的学校很受重视,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14、,也在自己感兴趣的实操技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目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就业形势,找个合适的工作应该不是难事,工资待遇还可能超过在北大的同学。但周浩的例子仍然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当前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已经改变,就像不能因此说“北大不行了”一样。在大部分人看来,职业技术学校都是学习不行的“学渣”才会去上。像周浩这样的“学霸”,选择技校会被认为是大材小用,可惜了。从教育的角度,我们常说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人天生的禀赋兴趣不同,成才的道路也应有不同。但现实中,我们似乎只有学历教育一条路,只有按照既定的标准,顺利读高中上大学,还要考上名校热门专业,才算是成功。这样的成功标准,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实际操作

15、型人才,非常不公平。也不能怪家长和社会观念落后,即便职校生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名校生,也很难改变人们对名校的追逐。因为整个教育评价体系就是按照学历教育标准设定的,都考一样的文化知识,分数高的上名校,分数低的上技校,才造成了“学渣”和“学霸”泾渭分明的分野。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采用更多元的评价和选拔标准,给学生按照兴趣禀赋选择的机会。对此,学者郑也夫提出,应该学习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在学生小学毕业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选择继续接受学历教育还是学习职业技能。有些人可能觉得这还太早,有些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还未定型。郑也夫指出,任何筛选标准都会有例外,即便有个别的“错配”,也未见得是坏事,或许可以起到“鲶鱼”的作用。更何况,成熟的教育体系,可以提供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转换的机会。当然,要实现这种理想的状态,除了家长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还要有丰富多样的学校结构,成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而我们现在的职业院校,实际上的弱势地位仍未改变,更不要说在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自由转换。而且,我们的社会,还不能给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地位和体面的收入。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改变和加强之处。丁永勋男生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是一份建言书【http:/www.newssc.org】 【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