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2032119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2019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扬州市2019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试题历史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7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4题A、B,共5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请认真核对答题纸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

2、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太平广记记载:“汉郭况,光武皇后之弟也。累金数亿,家童四百人。以金为器皿,铸冶之声,彻于都鄙。时人谓郭氏之室,不雨而雷,铸冶之声盛也。”材料反映出A. 该私人作坊规模宏大B.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 其手工生产成本高昂D. 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铸冶之声,彻于都鄙不雨而雷,铸冶之声盛也”可知郭况家中有私人纺织作坊且规模宏大,实质上反映了汉代私人纺织作坊的规模大,故选择A选项;明代中期开始,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排除B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手工业的成本高昂,故排除C选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重农抑

3、商,不可能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2.宋人向敏中上疏称:“国初惟张昭家有三史。太祖克定四方,太宗崇尚儒学,继以陛下稽古好文,今三史、三国志、晋书皆镂版,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此实千龄至盛也。”这说明A.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B. 修史传统得到传承发扬C. 儒学的地位获得显著提升D. 藏书成为士大夫的追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今三史、三国志晋书皆镂版”可知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文化传播,故选择A选项;材料主旨为宋代士大夫的手中都能有经典古籍,没有涉及修史传统和成为士大夫的追求,故排除B、D选项;宋代时儒学已经成为了正统思想,地位崇高,且三国

4、志等书并不代表儒家思想,不能说明儒学地位显著提升,故排除C选项。3.书法家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认为要写好某种字体,必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下列字体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可知宋曹所述字体为笔画详备、结构严整的楷书,结合所学选择B选项;选项A的字体为小篆,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与材料所述不符,故排除A选项;选项C的字体具有行云流水、飘逸易识的特点,是行书的代表,故排除C选项;选项D的特点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属

5、于草书,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书法的各特点,需掌握各种书法的特点与形式。4.明代张燮东西洋考记载:“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盖东洋若吕宋、苏禄诸国,西洋若交阯、占城、暹罗诸国,皆我羁縻外臣,无侵叛。而特严禁贩倭奴者,比于通番接济之例。”这说明涂泽民主张A. 通过贸易替代羁縻政策B. 有条件地开放海外贸易C. 政府严格实行海禁政策D. 严禁接济东西二洋诸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准贩东西二洋而特严禁贩倭奴者”可知,福建巡抚认为应该有条件开放海外贸易,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羁縻政策是指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6、贸易只能辅助羁縻政策而不能替代,故排除A选项;根据材料福建巡抚上奏请求统治者开海禁,准许部分海外贸易,故排除C、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明朝的海外贸易,需掌握明朝的贸易政策的变化并掌握材料关键词。5.顾炎武认为:“欲使民兴孝兴弟,莫急于生财。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矣。”这说明顾炎武强调A. 民间教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B. 对财富的渴望败坏公序良俗C. 君主要以仁德之心来治理天下D. 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好仁之君,用不聚敛之臣,则财足而化行”可知,顾炎武认为民间教化也需要一定的财富积累,故选择A选项;结合材料

7、,顾炎武认为有了物质条件更有利于“天下平矣”,而并不是破坏公序良俗,故排除B选项;材料主旨为财富积累利于民间教化的推行,君主实施仁政并非此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顾炎武认为财富积累是儒家道德标准实施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儒家道德标准高于财富积累,故排除D选项。6.天朝田亩制度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功勋等臣”和“后来归从者”两大类,规定前者“世食天禄”,后者“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上”。这实质上反映出太平天国A. 重视社会成员的内部分工B. 构建“寓兵于农”的社会制度C. 实行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D. 力图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答案】C【解析】

8、【详解】根据材料“前者世食天禄后者每军每家设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统领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上”可知,太平天国对于归降者有着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故选择C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太平天国内部的社会分工,“功勋等臣”可以享受“世食天禄”,故排除A选项;结合所学,“寓兵于农”是指给农民一定的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而太平天国是让归降者进行军队屯垦,并不是在内部构建此社会制度,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不是反映太平天国统治者要建立平均主义的社会,而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故排除D选项。7.下图是上海小校场木板年画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描绘了1876年吴淞铁路开通时的情景。该年画A.

9、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 体现我国近代交通的开端C. 反映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D. 表明新交通工具广泛使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在1876年中国引进了火车,开通吴淞铁路,结合所学,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成果也成功的传入,故选择C选项;海上第一名园是写实的风俗画,故排除A选项;中国近代交通的开端是詹天佑修建的“京张铁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选项;1876年中国的思想并未完全解放,大量民众仍是使用传统的人力车,且图中并不能看出新式交通工具广泛使用,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西方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的影响,本题主要说明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意义。

10、8.1912年4月16日,袁世凯发布劝农保商令,宣示:“现在国体确定,组建新邦,百务所先,莫急于培元气,兴实业。”这反映出此时的民国政府A.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 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百务所先,莫急于培元气,兴实业”可知,袁世凯认为当时最重要的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故选择D选项;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1912年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B选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生于1935-1937,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选项。【点睛】本题的关键考查点是

1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掌握各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9.1925年11月,毛泽东在反奉战争宣传提纲中指出,广东革命根据地已经巩固,国民党应积极准备实力。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会议指出“现时政局,是中国革命发展中非常紧急时期”,“是国民革命的生死关头”。为此,中共A. 倡导实现国共合作B. 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C. 推动开展北伐战争D. 警惕国民党右派叛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5年11月广东革命根据地已经巩固”“是国民革命的生死关头”可知,当时国共两党准备进行北伐,故选择C选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1924年1月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12、排除A选项;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扩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此时国共两党正集中精力准备北伐,无需警惕国民党右派叛变,故排除D选项。10.下图是1941年全国漫画作家抗敌协会创作并出版的蜗牛的妄想,此漫画的主旨是A. “抗战到底”只在敌后战场宣传B. 日军战略进攻优势明显C. 正面战场“失败主义”甚嚣尘上D. 中国抗战必将走向胜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可知,日本士兵坐在坦克上被“失败主义”拉着走,寓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终会失败,故选择D选项;材料图片并不能体现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故排除A选项;材料只体现中国画家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向往,无法体现日军进攻

13、的优势以及正面战场中“失败主义”的消息广泛传播,故排除B、C选项。11.1971年,基辛格在一份给总统的备忘录中写道:“三角战略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使中苏竞相与我们搞好关系”,“美国对双方都有大量选择的余地,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回旋余地则比较小。”基于这一外交战略,美国A. 改善了中美两国关系B. 确立了美苏争霸优势C. 离间了中苏同盟关系D. 构建了三足鼎立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三角战略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使中苏竞相与我们搞好关系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回旋余地则比较小”可知,当时美国政府企图与中国搞好关系,与苏联制衡,故选择A选项;结合所学,70年代初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美国在冷战中

14、处于劣势,选项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选项;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恶化,同盟瓦解,故排除C选项;70年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中国刚进行发展,实力并未达到能与美苏抗衡,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只要考查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变化,需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12.在国内,信息化一词的广泛使用是在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现代化目标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关于信息化,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等。据此可知A. 中国信息化时代开始于20世纪70

15、年代末的改革开放B. 信息化进程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C. 信息技术产业兴起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转变D. 信息化进程实现了中国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一致,故信息化进程可以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故选B。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信息化,但进入信息化时代还有一定的距离,排除A;信息技术产业兴起会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但不会立马推动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信息化进程可以推动中国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但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排除D。.13.下图是2008年中国集邮总公司特别发行的一枚纪念封。作为直接证据,它说明海峡两岸A. 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B. 达成“一个中国”的基本共识C. 打破民间交往的隔绝状态D. 人员往来和经济交往更加便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