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2(含答案)

上传人:霸** 文档编号:122026206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2(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2(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2(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2(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测试题1、 单项选择题1. 关于右图人物叙述正确的是( )A.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626年即皇帝位,改元“贞观”C.在位时期,曾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D.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2.唐太宗 非常善于纳谏,他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作为一面镜子的大臣是( )A.魏征 B.长孙无忌 C.房玄龄 D.杜如晦3.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需要通过( )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A. B. C. D.4.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

2、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为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B.推行科举制,重用贤人,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5.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6.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统治者都注意调整或改革统治政策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都重视任用人才 A. B. C. D.7.杜甫的诗句“忆昔与开

3、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武则天8. 分析图表与下列哪个事例无关( ) A.隋朝的繁荣 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D.唐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2、 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材料三(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3) 在唐朝,精英毕集,各种人才、全才、通才和奇才都极一时之盛。结合所学知

4、识,说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4) 材料三说明唐朝是通过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的?结合该制度的内部关系,分析其主要作用。(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参考答案】1. C 2.A 3.D 4.B 5.D 6.D 7.A 8.A9.(1)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与民为善)措施:戒奢从简,合并州县,改革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2)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3)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用(4)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强

5、盛,史称“贞观之治”数学质量检测试题命题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本学期所学教材所涉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贯彻“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三、命题原则: 以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为主线,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有效收猎学生已有的数学记忆,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出“偏”、“怪”题,努力让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均不同程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