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22005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理论体系,但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存在一个基本的思想路线和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主线。要想全面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是否科学、是否严谨,只要认真剖析这条逻辑主线就一目了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从时间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就是由如下几个基本论点组成的: 劳动量由劳动过程所经历的劳动时间来确定。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劳动形式之间唯一可以比较的,是它们都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即

2、劳动时间是一切人类劳动的基本通性,因此可以用劳动时间来度量不同劳动形式的人类劳动量。 显然,许多形式的人类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所表现的时间特性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波动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生产领域、不同劳动条件、不同劳动形式之间的劳动所表现出的时间特性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模糊性和偏差性,因此采用时间形式来度量劳动量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模糊性和偏差性。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劳动的通约性不只是时间,任何劳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通约性,那就是“消费补偿通约性”,即任何劳动者在劳动前后或以及劳动过程中都需要消费一定数量和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用以补偿劳动者在体力、脑力和生理力

3、上的耗费,而且劳动条件越差、劳动强度越高、劳动复杂度越高,所需要补偿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具体体现为:劳动者的劳动量(或劳动价值量)付出越多,他所消费的食物的营养价值就越高,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质量档次就越高,所需要耗费的培养教育费用就越高。可以证明,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 来度量劳动价值,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更高的准确性(详见拙文“劳动价值的度量方法”)。 劳动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以不同的劳动强度、不同的劳动复杂度、不同的劳动熟练度,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可以生产出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创造出不同数量的劳动

4、价值,因此需要确立了一个“标准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劳动价值的基准尺度,即劳动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在一般劳动条件下,一般劳动强度、一般劳动熟练度和一般劳动复杂度的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对于较为恶劣的劳动条件、较高劳动强度、较高劳动熟练度和较高劳动复杂度的人类劳动,将以一定的倍数关系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显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一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实际价值量是不同的,显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价值量将会越来越高;二是,不

5、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实际价值量也是不同的,显然,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价值量必然要高;三是,不同的生产领域,同一生产领域的不同劳动岗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实际价值量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显然,知识含量越高、风险越大的生产领域,其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蕴含的价值量必然要高。因此,采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度量的基本尺度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局限性和偏差性。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虽然在主观动机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主观需要,但在客观目的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劳动过程积累必

6、要的劳动潜能,通常把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称为消费;劳动者在生产系统中通过具体的劳动方式,把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通常把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称为劳动;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劳动对象,同时转化为使用价值凝聚于产品之中,通常把劳动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称为生产。由此可见,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劳动潜能的释放量,而劳动潜能的释放量又取决于劳动者用形成劳动潜能所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因此,劳动量可以采用“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进行度量。劳动价值就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即一般消费熟练度和一般劳动熟练度的劳动

7、者所付出的劳动量,因此劳动价值可以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进行度量。拙文“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指出,温饱类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又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使用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又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又可折算成一定的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总之所有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食物能量,其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因此,劳动价值可以采用“标准化食物能量”进行统一度量。 商品的价值由它所凝聚的劳动量来决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商品的二重性”理论认为:

8、劳动同时拥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基本特性,商品同时拥有“具体的”使用价值和“抽象的”劳动价值两种基本特性,其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从而把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绝然分开为两种不同的事物范畴,使用价值属于具体范畴,而劳动价值属于抽象范畴。而且,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定义为“劳动价值”,并由此得出“商品的价值由它所凝聚的劳动量或劳动价值来决定”和“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结论。 显然,如果把价值定义为“劳动价值”,那么自然而然地推论出“劳动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进而自然而然地推论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这种逻推理方式就是典型的“结论寓于定义之中”,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9、。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可分为两大类型: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又可分为“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其中,“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价值,“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作用在于替代、补偿、扩展和放大劳动价值。因此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他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服务于使用价值的增值过程。 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它不仅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详见拙文“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任何事物的使用价值都可以分解为功能价值和耗散价值两个分量,它们分别用于描述事物内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使用价值的

10、影响程度,即使用价值的大小是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的代数和。不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为零,其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相等,如果其功能价值大于耗散价值,主体就会不断扩大该自然资源的使用规模,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直到功能价值不断下降到耗散价值;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大于零,其使用价值也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当然自然资源的本身并不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人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煤和柴都不可能具有使用价值,许多食物都不会具有任何使用价值;人类如果没有掌握炼铁和炼钢的技术,所有铁矿石都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因此自然界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增长最终都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使用价值的增加总量就是相关的社会

11、科学与自然科学成果的使用价值总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的类型、区域、方式、内容和规模不断扩展和深化,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大,许多本来不稀缺的自然资源逐渐转化为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这在根本上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任何形式的使用价值最终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劳动不仅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如果仅仅认为劳动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这种价值理论就不是一种彻底的劳动价值论。 事实上,信息才是一切价值的真正源泉。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是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不难发现,“消除不确定性”就

12、是“增强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有序性”或“降低无序性”,即等同于“提高有序性”。系统的有序性可分为结构有序性与功能有序性两种,功能有序性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有序性,是一种“活”的结构有序性,而一般的结构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对于各种生命机体及人类等耗散结构来说,信息的根本作用在于“提高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提高结构有序性”;拙文“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已经指出,价值的物理本质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或“有序化功能”,因此“提高功能有序性”实际上就是“增加有序化功能”,而“增加有序化功能”就是“增加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增加价值量”。综上所述,信息的本质就是“增加系统的价值量”,信息是价值

13、的真正源泉。信息的产生有两个来源:生物进化和人类劳动。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类劳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于是,“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价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了。 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品质特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产业部门的工人才能真正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流通领域不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社会其它领域(特别是政治与文化领域)只能为商品的生产创造条件,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那么在这些领域工作的人员所消耗的价值都是产业工人创造的,都来自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

14、创造的。 流通领域主要表现在商业贸易、交通通讯和物流仓储等方面,显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而普遍,商业贸易、交通通讯和物流仓储等流通领域的价值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价值比重越来越高,将来甚至会接近和超过一般生产领域的总价值。因此,“流通领域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明显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 统一价值论认为,事实上,任何事物对于人类主体的使用价值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即客体)的品质特性,还与人类主体本身的品质特性有关,也与环境(即介体)的品质特性有关,即事物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客体、主体及介体三者的品质特性,这就是使用价值的“三要素”。其中,客体的品质特性主要是指物理和化学特性,主体的品

15、质特性主要是使用者的心理、生理和精神方面的素质与状态,介体的品质特性主要是指时间、空间、环境、相关事物等方面的因素。社会的各种行业部门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改变着社会事物使用价值的变量,其中,制造业主要是改变物质的品质特性;交通运输业主要是改变人或货物的空间特性;商业主要是改变商品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归属特性;银行业主要是改变货币的时间特性;股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主要是改变货币或商品的时间特性和随机特性;保险业主要是改变事物的随机特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是维护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环境特性;社会的各种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等主要是维护和改变事物的社会环境特性;社会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主要是改变价值资源

16、在不同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主体之间的配置情况;等等,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改变事物的使用价值,均参与了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过程。因此,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就不只发生在产业部门,同样还会发生在非产业部门。在未来社会里,传统意义的产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将通过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途径,逐渐由高智能化机器和机器人来直接完成,人们主要从事信息创造、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工作。届时,人们的主要工作将不断朝着更复杂、更抽象的信息创造和信息处理方面拓展,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直至完全消失。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都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本质。 剩余价值全部是由活劳动创造,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利润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一般生产过程所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