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12240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文言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如:说;因为、暴乱、政治;悦、王、疾病、美、法。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胜、臭、今、修、因、走、触、耒、冀、为。 3、学习古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加设法、喻证法。 教学重点: 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2、结合作者生平了解其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文言语法现象。 2、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Flash短篇守株待兔 ,幽默的无声动画使多数学生笑了。教师就势提问: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也是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它的寓意是什么? 生

2、答:比喻一类不劳而获的人。他们不愿老实工作,想侥幸得到收获。 师补充:这是我们现在对这个寓言的最普遍理解,但是原著中,作者写这个寓言并不是想说明这点。那真实的韩非子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近韩非子,让我们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全班齐读课文,师板书问题字词。 不胜shng (古音破读) 果蓏蚌蛤 lu bng g 腥臊恶臭 xi(词“臭”为词义缩小) 决渎 d (课文下的注释du是错误的) 钻燧取火 zun su 鲧禹 gn 耒 li 2、投影重要字词句。 (1)、实词: 1、而民悦之 (意动) 而民说之(通假,通“悦”,意动) 2、使王天下 (名作动) 3、民多疾病 (

3、名作动)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假设) 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意动) 6、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效法 陈规旧例) 7、因释其耒而守株 (于是) (2)、虚词 1、必为鲧禹笑矣 (被) 2、因为之备 (替) (3)、古今异义词 1、桀、纣暴乱 (暴力混乱) 2、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措施治理) (4)、句式 有购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状语后置) 3、翻译重要句子 (1)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假如在夏朝有人搭木头做成鸟窝一样的巢穴来居住,或者通过钻木头来生火,就一定会被鲧禹笑话。(状语后置句) (

4、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道,不效法成规旧例,研究当世的事情,于是就给它准备(相应措施)。(省略句) (3)宋人有耕者 有个耕田的宋人。(定语后置) 三、解读文章结构。 1、找出文中共有几处“为笑”?分别是什么? 明确:四个,分别是:比为鲧禹笑矣、必为汤武笑矣、必为新圣笑矣、身为宋国笑。 2、大家互相交换一下意见,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被耻笑呢? 明确:生产力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旧的事物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四、深入解读。 1、文章如何证明中心论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如要证明“

5、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中心,即举出一些这样不效法先王的例子。可文章前半部分却说了效法先王的可笑结果,这不是举例论证。要说明正面的中心,假设反面事例的结果,反推出中心的论证方法叫:假设法。假设法(本文论点之前的文段):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还有寓言论证。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用寓言论证是一种生动的论证法方,它属于喻证法的一种。喻证法(本文论点之后的文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论点。比喻论证重在相比,暗其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2、守株待兔就是本体,它比喻了什么呢?是开头所说的比喻不劳而获的人吗? 联系论点部分,想想韩非子到底为什么创作了守株待兔的寓言呢? 明确:

6、讽刺那些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人。 五、升华主题 投影韩非子生平,结合课文注释介绍,了解为什么他要创作这样的寓言。 韩非子其人:韩非是战国末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明确:应该与时俱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寻

7、找新的措施。 小结: 历史总是发展变化的,韩非子认为,与其用渺茫广远的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社会,不如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韩非子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他的法家思想远远不同于当时的儒、道、墨思想,他认为在战乱纷争的战国末期,这些形而上的思想不能满足社会实际。故极力推崇法家思想才是最合适的思想。 六、板书: 文章结构 上古:构木 钻燧 人物 耕田的宋人 为笑 法 统治者 中古:决渎 结 不期修古 结 事件 守株待兔 为笑 法 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近古:伐暴乱 论 不法常可 论 结果 为宋国笑 为笑 法 为历史笑 当今 假设法 中心论点 喻证法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重点、难

8、点1主要是讲授第2则、第4则选文。2引导学生领会韩非子寓言的特色。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卜子妻写弊裤也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举烛,非书意也先以其女妻胡君选文解读庄子的寓言是庄子及其弟子道家思想的具象化,韩非子的寓言是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具象化。第2则选文:“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请”通“情”,意思是诚、真实、真诚。“宛曼”犹“汗漫”,意思是渺茫广远。这句话意思是说,果真赞许那些读书人效法古代帝王那渺茫模糊的治国措施,或许不适宜于今天吧。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墨家以及老庄之徒都主张效法先王;荀子嘴里说的虽然是“法后王”,跟孟子的“法先王”对立,其实却是完全一致的。冯

9、友兰说:“孟荀皆尊崇孔子,自其一方面言,亦皆拥护周制。荀子言法后王,孟子言法先王,其实一也。荀子所以以周道为后王之法者当春秋、战国之时,旧制度日即崩坏。当时贤哲有拥护旧制度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此诸贤哲于发表其主张之时,一方面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一方面又各托为古贤圣之言以自重,庄子所谓重言是也。孔子拥护周制,故常言及文王、周公。墨子继起,自以为法夏而不法周,特抬出一较古之禹以压文王、周公。孟子继起,又抬出更古之尧舜以压禹。老庄之徒继起,则又抬出传说中尧舜以前之人物,以压尧舜。在孟子时,文王、周公尚可谓为先王,周道尚可谓为先王之法。至荀子时,则文王、周公只可谓

10、后王,周道只可谓后王之法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韩非子反对这种法先王的思潮,因为先王们治理天下的措施太渺茫广远了。“如是不能更也,卜子妻写弊裤也”。韩非子认为,如果这样效法先王而不能改变,那就像下面说的卜子的妻子仿照破裤子把新裤子弄破一样(这是寓言中的故事部分,韩非子会在后面讲述)。“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韩非子认为,古代帝王的话,有针对的事情很小,而现在社会上却把它猜测得很重大的;有针对的事情很大,而现在社会上却把它猜测得很小的。所以,古代帝王的话现在不一定可以明白。这样瞎子摸象似的猜测,当然不可靠。“故先王

11、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这句话意思是说,所以古代帝王留下的书就像下面说的郢人写的信,而后代的人多半像下面说的燕相解说郢人的信那样来做解说。郢书燕说是寓言的故事部分,韩非子在也会在下文讲述。“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这句话是指,不采取适合国事的措施而考虑取法古代帝王,都是下面说的不照着脚的大小来买鞋子,却回家去取尺码的人啊。“归取度”也是寓言的故事部分,韩非子会在下文讲述。这里反反复复,只是说效法先王是多么的荒谬。韩非子在后文当中一一讲述他提及的故事,来说明那些已经摆在前面的核心思想。这种结构方式是韩非子寓言的独创,通常被称为“经说体”。“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

12、曰:象吾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郑县”是战国时候韩国地名,在今河南郑州。“为裤”就是做裤子。卜子让妻子做裤子。妻子问新裤子做成什么样子,卜子说就像我的旧裤子那样。于是卜子的妻子就把新裤子毁了,以便使它像卜子的旧裤子一样。韩非子的意思是说,拿先王治理天下的制度、方法来裁制当下的社会(按照一个久远的模式来裁制新的现实)是荒唐可笑的。但是他没有径直这样说出来了事,而是用卜子的妻子硬把新裤子弄破这一十分有趣的故事,生动、形象地显示道理,真是妙极了。“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郢人”就是郢地人,“郢”在春秋战国时尝为楚国都城。“遗”,致送。“相国”是古代官名,春秋

13、战国时,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者丞相,为百官之长。“书”即信。一个郢地人要给燕国的相国写一封信,晚上写信,火烛不够明亮,于是就对拿火烛的人说:“举烛(把火烛举高一点)”。“云而过书举烛。”这郢人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犯这样的错误,现在还很常见。“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本来“举烛(把烛火举高)”并不是郢人写的信的意思。可是燕国的相国接到信以后解释它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意味着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而任用他们。“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这是说,燕国的相把“举贤而任之”这个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