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2010841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5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之语言与手法(讲)考向一 炼字1讲高考(1)考纲要求能够鉴赏一首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字词,体会诗歌中某一个字的深刻含义,鉴赏一首诗或一句诗中精练含蓄的关键词。(2)命题规律炼字是高考诗词鉴赏的热点,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例:【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营造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2)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

3、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点睛】炼字题是诗歌语言类题考查最常见的一种,它需要考生能够:1正确判断所考之字在诗中的意思(考生可在原诗基础上通过“组词法”确定该字在诗中的意思)。2了解不同词性的字在诗中可能产生的表达效果,如:动词,使诗中所写内容表现更生动,更有动感,用词显得新颖,不落俗套;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准确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特别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叠词,舒缓语气,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4、营造特定意境等;数量词,准确具体表现所绘之物。3辨明语言运用的手法。其考查形式主要为:请分析“”字的妙处。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诗的某联中的某字被认为是全诗的诗眼,你认为呢?为什么?你认为该联中的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明原因。解题分析:此类题形式各异,但答题模式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题型如何,考生始终做到如下几点即可:(1)弄清该字的本义;(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4)指出该字的表达效果;(5)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趁热打铁】【2019届江西高安中学高三上第四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古意(沈佺期

5、)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注“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 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思妇的身世和处境,她寂然独居空闺,哪比得上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这独居空闺的寂寞之情,兴起了全篇绵绵的愁思。B颈联前一句承上文征戍之意,后一句承上文忆辽阳之情。这一联写征夫音书断绝,生死难料,思妇长夜不眠,愁断人肠。C本诗既有“郁金堂”“燕双栖”的正面衬托,又有木叶”落、秋夜长的反面衬托,多角度地

6、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D这首七言律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情致婉转,色彩富丽,音韵和谐,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15本诗颔联中“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木叶“一词是否能改为“落木”,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4C15不可以。1)二者所描写的外在形态不同:“木叶”是飘零的树叶,但是疏朗而绵密,树上还有叶子。“落木”则是叶子几乎要落尽的形态,更为疏朗空阔。2)二者所表现的意境不同:“木叶”是冷清凄凉(凄清萧瑟)的;“落木”则更为肃杀悲凉(萧条悲凉)。3)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木叶”更符合迢远而深情的思妇形象,用以表现女性思念丈夫的忧伤与深情更为贴切;“落木”则用

7、于表达更为悲伤苍凉的情感。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4讲方法(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2)了解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

8、好在哪里?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3)掌握解题思路: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4)掌握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5讲易错【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9、”一联中“畏”字的妙处。写一同在外漂泊的同乡故人聚会,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这就是“畏晓钟”的原因。所以并不是因“旅途劳累,害怕听到早晨的钟声打扰睡眠”才“一醉方休”。【正解】“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言之成理即可)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2讲基础赏析诗句,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赏析。重点要注意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3讲典例【例】【2019届河北辛集中学高三12月

10、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B“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出一个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的场面。C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14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答案】13D14“迟”、“重”二字用意

11、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是感情更加缠绵浓重。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句能力。解答时,一般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的运用,使得景物描写有动,有

12、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加上“漠漠”、“冥冥”叠词的运用,除了为诗歌增添音韵美外,更是用景物来烘托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与离愁别绪。诗人将自己沉重的心境寄寓于景色的渲染中,如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此诗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正是远去行人的写照。考生作答时,依据“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内容,从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的运用、思想情感的表现等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

13、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4讲方法(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在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在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

14、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3)掌握一般答题步骤:简析句意,明确手法。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5讲易错【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旅夜怀远客许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考向三 鉴赏语言之语言风格1讲高考(1)考纲要求能够鉴赏古

15、代诗歌的语言风格。(2)命题规律语言风格和特色是语言赏析的重点,设题方式一般是给出风格特色,让学生结合诗歌进行分析。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例:【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