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研究报告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09592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职业教育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职业教育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职业教育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职业教育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研究报告(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职业教育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研究目录一、导论(一)概念界定1职业教育2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二)研究背景1.政治背景2.社会背景3.教育背景(三)研究意义(四)研究方法二、理论基础(一)教育公平理论(二)人力资源理论(三)三、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现状分析(一)客观方面1科学规划缺失2政府职责缺位3培训能力缺乏4培训对象错位(二)主观方面1接受培训意愿不足2接受培训方法不佳四、职业教育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策略分析(一)构建全面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二)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三)一、导论(一)概念界定1职业教育支持就是针对农村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的文化底子薄弱、也理障碍严重、职业技能欠缺、经济实

2、力较弱等实现情况,开展唤醒农村弱势群体自救意识、提升。自救能力、提高自救效能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帮扶活动。2定点定向助推精准扶贫要对现有的扶贫政策体制进行改革,把传统的外界扶助变为内部的自我救助,通过改变救助的投入方式,把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作为重大问题来抓,大幅提高送一部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实现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更好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目标,这也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徐君也认为,教育是挖掘农村弱势群体潜在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要好好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农村弱势群体自强意识,提升其对社会的满意度及融合度。关丽

3、等认为教育对于改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弱势地位有根本性的作用,应当建立造血式的扶贫机制,培养其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此外,唐智彬等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视为解决农村弱势问题的根本所在,认为我国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农村职教政策法规体制,构建起县乡镇一体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使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相关闷题落到实处。虽然唐智彬的研究已经提到农村弱势群体要依靠农村职业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本研究就失去了新观点的特性。因为在前人的部分研究中只单纯提到了要提高弱势群体的技术技能,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自我救助与职业教育支持的关联,而本研究有相关阐述,并且提到了要将技术技能教育与也理教育相结合,消除也理障碍才能更好得获得成

4、果。(二)研究背景1.政治背景贫困是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在我国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多种经济组织和经济形式契合,应该根据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和信息化的总体要求,综合运用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分化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适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曰质量,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可行性能力,避免(贫困)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重演和穷者越来越穷的现象发生,助推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正义

5、。2.社会背景3.教育背景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身处弱势、发展乏力的群体,更是一个自强、自立欲望强烈的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湖南省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当下,必须更加重视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更加需要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不断努力。农村社会的发展经验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农村弱势群体救助必须标本兼治,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固然必不可少,自我救助更加重要。农村弱势群体的自我救助就是其借助社会力量,通过教育培训不断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农村弱势群体的自我救助关键在于唤醒弱者的自救意识,提高弱者的自救能力。农村弱势群体自我

6、救助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逐步提升,又有赖于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支持。换言之,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救助是其自强、自立之本,更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之责。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助推湖南省四化两型社会建设和农村弱势群体标本兼治的根本途径(三)研究意义农村弱势群体是我国当代社会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经济贫困、情感脆弱、职业技能缺失的租会群体,它是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扶贫济弱的主要对象。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四化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弱势群体救助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突出表现在个

7、方面:本文试图从我国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求助的现实需要出发,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视角,破解农问题之中的难中难农村弱势群体的发展难题,这是促进农村社会阶层有序分化与农村和谐稳定,助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确保我国粮食和含品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这对于仍有多达个国家级贫困县,正在致力四化两型狂会建设的湖南而言,显得尤其重要。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核也的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求助,更加强调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核也要文,是社会分层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教育公平理论的实际应用,有助于构建与时俱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攻坚理论体系提升农村弱

8、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为核也,政府求助、社会救助与自我救助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有序地发展。根据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背景,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角度,探寻农村弱势群体的致弱原因,研究农村弱势群体救助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涉农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方式,有利于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稳定、协调、高效发展。(四)研究方法国内外弱势群体救助研究的方法较多。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浏览电子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中与农村弱势群体研究相关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和理论著作,广泛收集国内外农村弱势群体救助研究的最新资料,吸纳

9、国内外弱势群体救助研究的成功经验,获取本项研究的背景知识。2.实证研究法: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区之一的武陵山区为重点,深入湖南省新邵忌寸石镇、小塘镇、新田铺镇、迎光乡等,行政村为单位随机抽取调查样本,实地逐户走访桂花、严村等村的贫困家庭,详细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年齡等农村弱势群体(常年居家务农的农民)的家庭成员、教育背景、就业状况、经济收入、重要财产、主要开支等,获取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救助研究的基础素材。3.专题访谈法:重点约谈湖南省新邵甚民政局、扶贫办、农业局、教育局、畜牧局等和寸石镇、小糖镇、新田铺镇、迎光乡及所属行政村的负责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农村弱势群体的

10、主要类型、产生背景、教育归因、职业教育救助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二、理论基础(一)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农村弱势群体因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缺乏必要的教育机会和自我良好发展的资源,从而导致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低下,在社会生产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处于极度贫困和社会最底层。因此,农村弱势群体积贫积弱状态的改变,必须将教育公平摆在首位,帮助弱者不断提升其自我救助、自我发展的能力。我国现代社会赋予了每个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来,对学龄人口接受基础做出明确而强制性规定。近年来,我国逐步实现

11、了基础教育免除学费、中等职业教育给予生活补助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社会底层民众及其子弟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所有送些,似乎说明实现了现代教育的公平公正。然而,现代教育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优质教育与弱者无缘!恃别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农村弱势群体是过去教育不公平的产物(好像与现行教育体制无关),但它又将衍生出新的不公。笔者一行十余人年月在湖南省新邵县寸石镇、小塘镇、新田铺镇和迎光乡等地农村实地调研时深刻地感觉到:当代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政策(地政策和生产资料、农产品价格政策等)和农业产业特点(区域性、季节性等),受制于父母

12、的人生态度及其教育于女的观念、方法,及家庭经济基础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内在动力和技术能力,农村弱势群体代际传递现象非常普遍。当地领导普遍认为:农村弱势群体救助的重点应当是新生代农民。(二)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这一概念得到广泛的学术认同与实践认同,在西方还是在20世纪中期及其以后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中团开始重视人力资源,并开始从资源的角度看待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随着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相关的理论在我国得到认同与重视,人力资源及其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得到凸现。同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

13、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人力资源是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构成的,劳动能力存在于劳动者的身体之中。劳动者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正是劳动者的目的和动机,决定着劳动者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劳动的目的说明人力资源具有明显的能动性,即按照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已确定的目标,能动地进行活动。同自然资源总是处于被利用、被改造过程之中因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同,人力资源具有自主选择性和一定的创造,因而能动性显著。二是人力资源的再生性。自然资源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人力资原则不

14、同。人力资源在劳动过程中被消耗之后,还可以较迅速地再生出来。从劳动者个体而言,其劳动能力在劳动过程中消耗后,通过适当的休息和补充需要的营养物质劳动能力又可以再生;从劳动者的总体来讲,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劳动者也会不断地再生产出来。因此,从这个涵义上讲,人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三是人力资源的增值性。即人力资源的存量表现为一个不断增大的过程。从劳动者的数量来讲,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者人数也会不断增加,从而增大人力资源的总量。从劳动各个人来讲,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只,人的劳动能力会增强,从而增大人力资源的存量。一个国家实行的人口政策,会影响其人力资源的质与量。在中

15、国,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现实任务。为此,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完善教育和职工培训体系,是实现人力资源增值的必要途径。四是人力资源的时效性。人作为活的生命体,总是受到生命周期的制约。一股地,人在16岁之前,是其劳动力的形成过程,还不构成现实的劳动能力。在60岁以后,人的劳动能力会逐渐衰退。一旦死亡,依存于其上的劳动能力也就消亡了。因而,从总体上说,一个国家人力资源总是可以再生增值,但就劳动者个体而言,作为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只存在于劳动个体的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之中。人的生命周期与其劳动能力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效性。当一个人的能力正在形成过程之中,

16、社会要为其提供充分的基础教育和职业训练,使其具备较高的劳动能力,这可谓之“育当其时”;当一个具有人力资源能力进入社会,社会应当为其提供价值实现的机会,使每一个拥有人力资源能力的人都能才尽其用,过早过晚使用都可能降低人力资源能力的价值,这可谓之“用当其时”。五是人力资源的智力性。人是科学文化的传承者,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可以通过智力使自己的能力得以扩大,人的智慧还可以传播积累,这种智力的继承和发展使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劳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以积累、延续和加强。六是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人的行为方式的价值具有社会性,组织中的人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也在组织的人际交往中获得社会需要的满足。社会性决定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应当关注员工的态度、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