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22005559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体育康复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全过程 肺呼吸 外呼吸 又称肺呼吸 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运输组织呼吸 内呼吸 肺通气动力 一 呼吸运动 平静吸气时 1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吸气肌收缩 胸廓扩大 肺内压 大气压 气体进入肺 平静呼气时 吸气肌舒张 胸廓回缩 肺内压 大气压 气体排出肺 主要训练吸气肌 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一 呼吸运动 一 肋间肌与膈肌运动 吸气肌收缩膈肌下降 肋骨 胸骨上提胸廓上下径 前后径 左右径增大肺扩张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肺内 呼吸运动和肺内压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通气功能受下列因素

2、影响 1 呼吸道的通畅程度气管内有粘液 渗出物或肿瘤 异物等 都可能会使阻力增加 2 肺与胸廓顺应性当肺充血 肺组织纤维化或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 肺的弹性阻力增加 顺应性降低 患者表现为吸气困难 当肺气肿时 肺弹性成分大量破坏 肺回缩力减小 弹性阻力减小 顺应性增大 患者表现为呼气困难 3 呼吸肌 神经体液机制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体育康复 COPD是许多肺支气管慢性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综合症 是一组以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 肺囊管和肺泡等的气道弹性减退 过度膨胀 充气 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形成肺气肿 在呼气时气道萎陷 气流梗阻为特征的疾病总称 最常见的是慢性支气管炎 哮喘性支气管炎和囊肿

3、性纤维化以及吸烟 粉尘和大气污染等有害气体的吸入 COPD是反映几种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同病理特征和病理生理改变 经过肺功能测定确有气流受限且为不可逆性者 才认为是COPD 没有气流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 则不属于COPD 由于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和哮喘三者之间都可能出现气流阻塞 又可能合并存在 其三者关系可参阅图 我国COPD现状 2000年中国主要死亡原因死因构成比恶性肿瘤27 23脑血管病20 81心脏病16 49呼吸系病12 77损伤和中毒6 69消化系统3 37 我国COPD现状 2000年中国农村主要死亡原因死因构成比呼吸系病21 46恶性肿瘤20 00脑血管病18

4、57损伤和中毒11 77心脏病10 78消化系统4 20 COPD是世界第4位的主要死亡原因在中国参加调查的城市和地区 总的COPD患病率为 8 2 男性 12 4 高于女性 5 1 农村 8 8 高于城市 7 8 重庆相对较高 上海 西安较低发病情况 随年龄增长男 女北 南冬季 夏季 一 外因1 理化刺激因素 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室内空气污染2 感染因素 细菌 病毒 支原体 二 内因1 过敏因素 部分喘支患者2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3 呼吸道防御功能减低4 营养因素5 遗传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 病理生理 早期 病变局限于细小气道 肺顺应性减低 肺组织弹差 小气道阻力增加 大气道受累时出

5、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泡扩大 回缩障碍 使残气量增加 肺气肿严重后使肺泡毛细血管受压 大量减少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弥散功能障碍 出现换气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症状 咳嗽 咳痰等 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COPD的严重程度分级根据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FEV1 FVC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预计值 和症状对COPD的严重程度做出分级0级 高危有罹患COPD的危险因素I级 轻度 级 中度 级 重度 级 极重度 COPD的诊断 中年发病长期吸烟史咳嗽 咳痰症状缓慢进展运动时气促肺功能 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

6、FVC 70 及FEV1 80 预计值 除外其他疾病 诊断 1 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2 影像学检查X线动脉血气低氧 高碳酸 酸碱失衡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早期无异常晚期两肺纹理增粗 紊乱 呈网状或条索状 斑点状阴影 以下肺野较明显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胸廓扩张 肋间隙增宽 肋骨平行 活动减弱 膈降低且变平 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 透亮度增高 肺大泡 肺血管纹理外带纤细 稀疏和变直 而内带的血管纹理可增粗和紊乱 心脏常呈垂直位 心影狭长 七 功能障碍心理变化 抑郁 焦虑 恐慌 呼吸困难 分泌物储留 缺氧或二氧化碳储留 心肺功能降低 异常呼吸 呼吸肌做功增加 耗能增多 形

7、成病理式呼吸模式 姿势异常 胸廓活动范围减少 呼吸肌无力 呼吸肌力量和耐力下降 呼吸肌疲劳 活动能力减退 全身运动有氧耐力下降 生活质量下降 二 体育康复方法 一 慢阻肺严重程度分级 一 功能评估 二 目的1 恢复有效腹式呼吸 改善呼吸功能2 清除气道内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卫生 3 减少并发症4 提训心功能及体力活动能力 三 方法1 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重建仰卧位 或坐位头部稍前倾 患者将一只手放于腹部 别一只手放在一侧上胸部 嘱咐患者用鼻深吸气 同时隆腹 腹部的手可以感知出腹壁的凸起运动 而胸部的手尽量降低胸廓的运动幅度 然后缩唇用口呼出气体 缩唇呼吸 也称缩唇呼气 是一种配合腹式呼吸 在呼气时

8、缩唇用口呼出气体 以减少膈肌用力和疲劳 募集胸腹呼吸肌参与 平衡胸腔压力和支气管压力 防止细小支气管萎陷 气体残留肺内的方法 慢性炎症 支气管壁破坏 吸气时管径可以保持 而呼气时由于胸腔内压增加而导至管壁塌陷 患者呼吸困难时往往用力呼吸 使胸腔内压增加更为明显 从而加重支气管阻塞 缩唇呼气法可以明显增加支气管内压 防止呼气时支气管及小支气管塌陷 从而改善呼气过程 2 排痰训练排痰训练主要针对慢性气管炎症伴有大量粘液分泌物者 1 体位排痰 将患者置于某一体位有利于特定肺部区域靠重力帮助滞留的分泌物排出 2 胸廓叩击 施术者将手握拢呈杯状 在患者胸壁上以10 15次 分的频率稍用力叩击 震动支气管

9、壁 促进痰栓脱落 痰液排出 3 吸气抗阻训练利用吸气阻力计嘱咐患者进行最大持续通气训练 或吸气抗阻负荷训练 4 呼吸肌休息训练5 耐力运动训练6 上肢运动训练7 放松训练8 姿势训练9 全身肌肉力量训练 第二节支气管哮喘 一 概念 支气管哮喘是在气道高反应状态下 由于致敏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气道狭窄所引起发作性胸闷 咳嗽 多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 一 病因哮喘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但多见于下列几种因素 1 遗传因素文献报道 家族性哮喘患者亲属的发病率高于一般群体发病率 且亲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2 激发因素环境因素 1 吸入物 包括尘螨 花粉 真菌 动物毛屑以及各种刺激性气味 如硫酸 二氧化硫

10、 氯气 氨气 等 2 感染 细菌 病毒 寄生虫感染等 3 食物 鱼 虾 蛋类 牛奶等 4 药物 普萘洛尔 心得安 阿司匹林等 5 其他 气候变化 精神刺激 运动 月经及妊娠等 发病机制 气道炎症及气道反应性增高是哮喘的重要病理改变 无论哪一期哮喘均表现为炎症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 嗜酸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在气道的浸润和聚集 这此细胞相互作用分泌出多种介质 促使气道反应性增高 气管收缩 黏液分泌增加 导致哮喘 三 诊断及临床表现1 病状常突然发病 多发作于夜间及凌晨 发病前有鼻痒 喷嚏 流涕 胸闷 继而出现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可反复发作 每次发作轻者数分钟 严重者数小时至数日 2

11、4小时不缓解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 2 查体病人坐位 呼吸增快 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 呼气相延长 严重者听不到哮鸣音 称为 寂静肺 长期反复发作者多有桶状胸 心脏听诊 心率增快 脉搏触诊有奇脉 治疗 避免变应原 药物治疗 管理和教育 二 体育康复方法 自学 四 运动性哮喘1概念 由运动引发的哮喘 2运动性哮喘的评估如场地6分中跑步试验 6分钟走试验和实验室平板运动测试等 运动前后测肺功能 3 发生机制 是呼吸道受冷刺激或干燥是主要原因 4 影响运动性哮喘的因素一般来说 与运动的种类 条件 运动的剧烈程度以及运动持续的时间有关 寒冷季节在户外跑步 登山或从事球类等运动易诱发运动性哮瑞 而在夏季进行游泳

12、 举重 划船等运动则较少引起 轻微运动如散步 打太极拳较少引起 而剧烈运动则较易引发 一般来说 剧烈运动5一1o分钟后才会引起运动性哮瑞 短于5分钟的运动 很少引起哮喘发作 5 运动性哮喘患者的体育康复运动方式 游泳锻炼项目 手臂功率车运动 增加呼吸气体的温度和湿度 运动强度和时间 短时间 低强度 运动频率 每周3 5次 注意事项 1 在冷气候季节提倡户内运动 进行户外运动时建议戴口罩 2 运动时用鼻吸气 用口呼气 3 避免在空气污染重的时间段和地点 在花粉充斥的环境和吸烟的室内运动 4 患者在运动时要携带扩张支气管的气体喷雾剂 5 对伴有严重慢性病的患者要结伴而行 三 支气管哮喘的体育康复机理支气管哮喘的根本原因是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 四 支气管哮喘体育康复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